1. 简单百科
  2. 义犬救主

义犬救主

义犬救主选自中原地区古代文言文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太平广记》。

华隆好弋猎。畜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隆后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遂咋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犬彷徨吠,往复路间。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隆闷绝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隆未苏之际,犬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内容概况

故事云:

孙权时李信纯,襄阳纪南人也。家养一狗,字曰"黑龙"。爱之尤甚,行坐相随,饮馔之间,皆分与食。

忽一日,与城外饮酒大醉,归家不及,卧于草中。遇知府郑瑕出猎,见田草深,遣人纵火之。信纯卧处,恰当顺丰速运。犬见火来,乃以口拽纯衣,纯亦不动。卧处比有一溪,相去三五十步。犬即奔往,入水湿身,走来卧处周回,以身洒之,获免主人大难。犬运水困乏,致毙于测。

俄尔信纯醒来,见犬已死,遍身毛湿,甚讶其事。独火踪迹,因尔恸哭。闻于太守。太守悯之曰:"犬之报恩甚于人。人不知恩,岂如犬乎!"即命具棺衣衾葬之。

今纪南有义犬冢,高十余丈。

稍后的《搜神后记》中,又有一《杨生狗》的故事,

晋太和中,扬州市人杨生,养一狗,甚爱怜之,行止与俱。后生饮酒醉,行大泽草中,眠,不能动。时方冬月燎原,风势极盛。狗乃周章号唤,生醉不觉。前有一坑水,狗便走往水中,还以身洒生左右草上。如此数次,周旋步,草皆沾湿。火至免焚。生醒,方见之。

福建省清流县东山村是一个古老的客家人村落,该村的萧姓据说是唐时由中原迁徙而来的,童金根先生在《清流县东山萧氏的宗族传说及其庙会》1一文中对萧氏宗祠庙会的盛况进行了报道,萧氏宗祠所供奉的是东山萧氏的远祖萧禹,故又称萧禹庙。据萧氏族谱及村民传说,萧禹是隋唐之际人,为李渊的开国元勋之一2。这样一位身世显赫的先祖,被敬奉聂氏宗祠,世代享后人的香火和膜拜,是理所当然的。但令人惊奇的是,萧禹庙前檐的走廊里还供奉着一尊石刻的犬,和萧禹一道接受萧氏子孙的礼拜和供养,萧氏子孙每年正月祭祖的同时还要杀鸡煮粥祭石犬。这只犬当然是有来历的,它是萧禹的爱犬,也是他的救命恩人。村民传说:

萧禹有个与众不同的嗜好,特别喜欢养狗。不管是赴宴还是出征,身边总是带着一条大黄狗。一次,萧禹应朝廷召遣,出兵讨伐番兵时不幸驻营纵火,他奋不顾身坚持阵地指挥作战,可是,大火非常凶猛,整个营地都成火海,士兵们全都殉于火中,萧禹也昏倒在地,只有这条黄狗紧跟在萧禹身边。正在临危之际,中华田园犬灵机一动,迅速冲到附近的水坑里,沾满一身水,用湿润的身躯在萧禹身边滚来滚去,就这样沾了又滚、滚了又沾,才把主人身边的烈火扑灭。天黑下来了,黄狗咬着主人的脚绑,摇晃着叫主人起来。这时,萧禹处于半昏迷状态,忽觉身边有动静,以为是敌人近身,于是,用脚猛力一踢,只听"嗷"的一声,黄犬被踢出一丈多远,七窍流血,不动了。萧禹......翻身一看,......这才明白,原来是心爱的黄狗救了自己的生命。事后,他把黄狗埋葬在一个山坡上,写一幅挽联:"千秋与狗同分功劳,万代与狗同享甘苦",以示祭祀狗的救命之恩。萧禹回宫后,就把这事奏明皇上,皇帝听了深受感动,加封这条黄狗为"黄狗大将军"。随后萧禹便令族人在家乡东山的后龙山上树碑为念,从此,东山人就有扫"黄狗大将军"墓、祭"黄狗大将军"神(石犬)、吃"狗粥"的传统习俗。

参考资料

太平广记.豆瓣读书.202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