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鹂
朱鹂(黑枕黄鹂普通亚种:Oriolus traillii)是雀形目黄鹂科黄鹂属一种。
朱鹂体长24~27厘米,体重61~79克,雄鸟体羽主要为栗色,头和翅黑色,尾羽栗红色。雌鸟上体暗红褐,胸、腹部白色满布黑色纵纹。虹膜黄色或橙红色,嘴铅蓝色,跗、趾灰蓝,爪角褐色。栖息于海拔200~2500米的热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冬季南迁或迁往较低海拔的较多落叶林处越冬。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留在树层,有时加入混合鸟群。
朱鹂为典型的林栖鸟类,喜在高大树木的树冠上层活动觅食,以昆虫为主要食物,也吃植物种子、果实、花蜜。每年3~5月开始繁殖,雄鸟常在树上枝叶茂密处发出“归个了”的清脆鸣声。用草茎编织结实的杯状巢,悬挂在高枝梢处,每窝产卵4~5枚。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南部、台湾、海南省及印度支那半岛。
朱鹂在云南省分布范围内,建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纳板河、菜阳河、松山、糯扎渡、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小黑山、哀牢山、无量山、天池、金光寺、云南玉龙雪山、铜壁关、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君山、大围山、分水岭、黄连山等国家级、省级和州(市)级自然保护区。
形态特征
朱鹂雄鸟通体主要为深栗色或玫瑰红色,整个头、颈、喉有的至前胸均为黑色或蓝黑色具金属光泽。两翅黑色具蓝色金属光泽,尾为栗红色,但较背淡。亚种ardens紫红色而羽基绯红,不为其他亚种的白色。
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整个头、颈、喉和上胸暗黑色具光泽,但不及雄鸟辉亮。背、肩深栗红褐色,到腰和尾上覆羽转为栗红褐色或暗红色,羽缘栗红色。尾羽栗红色,中央尾羽和外侧尾羽外栗褐色,内翈淡粉红色。两翅黑褐色。下体胸、腹淡灰白色具暗色纵纹。老龄雌鸟在两胁常缀有栗色,有的胸腹为暗红色亦具黑色纵纹。尾下覆羽红褐色或粉红色,具黑色轴纹,覆腿羽淡黑色。
幼鸟和雌鸟相似,但下体较白而少灰褐色,两胁和胸缀有红色。
虹膜淡黄到橙黄色,嘴灰色或铅灰色,脚、趾铅灰色或淡灰褐色,爪黄褐色,尖端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65-114g,♀64-84g;体长♂226-270mm,♀250-269mm;嘴峰♂25-31mm,♀22-29mm;翅♂139-151mm,♀131-143mm;尾♂100-119mm,♀100-116mm;跗♂24-27mm,♀23-28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在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竹林、杂林、疏林草坡或果树林等。冬季南迁或迁往较低海拔的较多落叶林处越冬。
生活习性
习性: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树栖性,留在树层,多在乔木冠层间或树枝间跳上跳下和来回飞翔,很少到地面和林下活动。有时加入混合鸟群。
鸣声:清脆婉转而多变化,为圆润的笛音pi-lo-i-lo;叫声为粗重鼻音的kee-ah声,但不如黑枕黄鹂粗哑。也有甚似猫叫的mew声以及有似啄木鸟科般的咯咯"笑声"。
食性:杂食性。以昆虫、浆果、果实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
繁殖方式
每年4-7月间开始繁殖。营巢于树木侧枝上,巢呈碗状,像吊篮似的悬吊于侧枝末端。营巢材料主要为植物纤维和枯草。每窝产卵2-3枚。卵粉红色,大小为26-31mm×18-22mm。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早成雏晚成性。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原地区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朱鹂.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12
花莲县县鸟:朱鹂.中国台湾网.2024-03-12
Oriolus traillii.The IUCN Red List.201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