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土方

土方

土方,是中原地区商朝时期的方国之一。土方国在商朝西北,大致在吕方方国以东。但土方的具体位置学者著述中有许多不同的观点。

土方国的族源有不同的说法,其一认为是夏民族后裔,被殷人驱逐后,逃往北方。这个观点被许多知名学者赞同。也有学者认为土方是有易族后裔或句龙氏后土娘娘支裔。郭沫若认为土方在殷商时期是与商族发生关系最多、战争也最频繁的一个部族,当时土方是一个强大的游牧部族,经常侵扰商的北土及商西北一些同盟小国,是商人的宿敌。在武丁时期侵害严重,所以武丁经常兴师征伐但土方与商除了战争方式,土方与商也有和平交往及经济往来的一面。土方国在入周以后就走向衰微。

殷墟卜辞中与土方相关的文献记载较多。以在中国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土方入侵’涂朱卜骨刻辞”最为典型。另有两件疑似土方国相关文物。

方国位置

殷商西北

殷商北方方国有8个,包括土方、景竹、宋、下危等。在武丁时期侵害严重,所以武丁经常兴师征伐。因此,“土方”的国名是经常出现在殷墟出土的卜辞之中。土方国对商的骚扰是由来已久,是商人的宿敌。土方国在商朝西北,大致在吕方以东。

具体位置

对于土方国的具体位置,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仅列出一些代表观点作参考:

山西石楼及其周围

何光岳先生则认为,土方国应在山西石楼县之土军。邹衡先生认为,晚商时期的土方就在现今的石楼附近,吕梁市山地所见的晚商铜器群应该包含了土方、方等族群;李家崖遗址发掘之后,戴应新先生曾指出,甲骨文中记载的鬼方、土方、方等民族,都属于李家崖文化范畴,其中鬼方主要分布在黄河以西,土方国所在地是山西石楼及其周围,主要分布在吉县永和县一带。

河北承德一带,东至今辽宁朝阳

冯金忠、陈瑞青著的《河北古代少数民族史》一书中,认为土方国应当位于现在的河北承德一带,东至现在的辽宁朝阳。

内蒙古包头一带

郭沫若先生于1929年写了《土方考》一文作了初步考证,认为土方在殷之西北,其疆域当在包头附近。霍松林、郭天祥在《炎帝论》一书中也认为,土方国应当在今内蒙古包头一带。

族源

夏民族后裔

郭沫若先生于1929年写了《土方考》一文作了初步考证,即《诗》及金文中的朔方、驭方,朔、驭、土古音同部,当即同是一族,是部落之一。这个时候,郭先生似乎还没有把土方与夏人结合起来;到了1930年,又写了《夏禹的问题》一文,认为“夏民族被殷人驱逐后,多逃往北方”,同时,他把卜辞中的“土方”与传世典籍中的“土方”结合起来,认为就是被殷人驱逐后逃往西北的夏民族。

胡厚宣先生,他在《甲骨文土方为夏民族考》一文中,肯定了郭沫若先生的观点,认为卜辞中的土方就是被商人击败后西迁之夏民族。程憬先生《夏民族考》一文,与郭的观点略同。郭沫若先生认为土方是玁狁之一大族恐怕也是有问题的,程憬先生即不同意此说,胡厚宣先生也认为“郭氏以土方为玁狁之一部落,不足取信”。

王宁《再论卜辞“土方”与夏人的相关问题》在一文中,也认同土方国是夏民族。在传世典籍中关于“土方”的记载并非只称“土方”,而是称“下土方”。由此可以知道,在对待夏人的称呼上,夏、周与商人是不同的,夏人自称“夏(下)”,周人本是夏人的附属方国,夏亡时也随夏人逃往西北,亦沿用夏人的自称而称之为“下”而写作“夏”,灭商得天下之后也因之自称曰“夏(下)”或“有夏(下)”;而商人则称夏人之国为“土方”,曰“夏(下)”、曰“土”实均“下土”之省称。夏人本据“中原地区”,他们被商人击败之后,夏桀带领一部分随从人员南逃到南巢,而夏人的主力和许多其附属方国北渡河济逃亡到当时还比较荒远的北方或西北,这应当是一次大规模的方国迁徙。其中夏人的主力盘踞在翼城县一带的唐地,就是殷墟卜辞中所称的“土方”。

有易族后裔

冯金忠、陈瑞青著的《河北古代少数民族史》一书中认为,土方国是吕振羽商人先祖王亥为敌的有易(或称有狄)。据史载,王亥是契的六世孙,他发明了驾驭牛作为运输工具。王亥将自己发明的服牛作为聘礼,去有易河伯族求亲,有易之君贪于服牛,杀死了王亥,从而与商朝结仇。如果再向上追溯,土方与诸夏族在禹时期关系也很密切。

句龙氏后土支裔

当代民族史学家何光岳认为句龙氏后土的一支后裔是夸父族,另一支后裔就是迁往北方,在商代的时候与商王朝为敌的土方国。在炎帝后裔族中被称为骨干族的共工氏是一个强大的部落,在尧时共工氏因治水失败而身败名裂,他的儿子后来治水成功,被祀为“社神(土地之神)”。《左传》许昭公二十五年条记“共工氏之子曰句龙,为后土。”

事件

与商王朝关系

商朝共有157个方国,商代在燕赵地域布立的大小方国部落,除北部的“土方”“方方”等强劲的游牧部族外,多数的都属商王朝直接或间接治理的地区,他们臣服于商,对商王负有贡纳、保卫等义务。只与商王朝为敌的方国共有26个,土方国就是16其中之一。

郭沫若曾根据甲骨文中有关土方的记载,认为土方在殷商时期是与商族发生关系最多、战争也最频繁的一个部族、当时土方是一个强大的游牧部族,经常侵扰商的北土及商西北一些同盟小国,武丁在位时数次对土方进行征讨。甲骨文卜辞中涉及商与土方发生冲突的同条就达上百条之多。如“土方征于我东啚”“土方侵我田”等。“啚”,即边邑。武丁及其妻妇好都曾亲自领兵征伐过土方。据卜辞记载,动员兵力多达数千人。其中有“供人呼,伐土方”,“登人三千伐土方”等辞,意思是征集和命令战士讨伐土方,军队人数有三千之众。

河北省北部的商属方国,最为重要的是孤竹、燕毫、箕,这已为出土的商代青铜器物所证明。孤竹为商代的同姓,箕为商代的重臣封地,燕毫与商王室有姻亲关系(甲骨文中有“妇晏”刻辞,即指嫁与商王的晏女),有象征高位权势的铜铁刃出土。这些历史现象表明,这几个商封方国负有北抵土方等游牧部族、南屏殷王室的重大使命,其间武丁伐土方,是重大的商史大事,也是商朝向冀北延伸实力的表现。

除了以上多处战争记录外,同时还有“贞卜土方贝与不贝”的记述,也就是关于殷商与土方之间进行实物贸易的记载。这表明除了战争方式,土方与商也有和平交往及经济往来的一面。

入周后衰微

土方国在入周以后就式微了。

文献记载

殷墟卜辞中与土方相关的文献记载较多。

相关文物

“土方入侵”涂朱卜骨刻辞

长22.5厘米,宽19厘米,传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此片甲骨正面残存125 字,背面残存99 字。. 主要 记述了在武丁某年之五月、六月卜旬,武丁亲自占卜后判定边界有患,遂收到土方等入侵骚扰的报告。

“土方入侵我”刻辞卜骨是罗振玉于1911年所收3万片甲骨中之精品,上残存180余字,其内容涉及与商关系密切的土方、 方,是我们研究商代地理、方国及军事制度的依据,正可补史记之缺,堪称“甲骨之王”。

龙纹兕觥(疑似)

龙纹,又称龙形觥,1959年山西石楼桃花庄出土,现藏山西博物院。通高19厘米,长44厘米,宽13.4厘米,盛酒器。通体呈龙形,前端为龙首,露齿昂翘,瞠目张角,龇牙咧嘴为流,两角粗壮上指,面貌狰狞。后端平截宽阔,背上有长盖,盖中置钮,器身口沿附有贯耳两对,下有长方形圈足,圈足四面中皆有缺口。盖面饰逶迤的龙纹,与前端龙首衔接,衬涡旋纹,使此器浑然一体。腹两侧以涡纹和云纹为衬托,主体纹饰为纹和龙纹,头向与龙首相反,颇富动感。圈足饰相对的夔龙纹,更增稳定之感。郭沫若先生在《卜辞通》中两次提到:“常见之敌为否方及土方。”陶正刚考证石楼一带即古代的土方。

曲柄羊首青铜短剑(疑似)

1961年5月,青龙满族自治县抄道沟发现了一批青铜器,年代为商代晚期或西周公国初年,包括曲柄羊首青铜短剑、鹿首弯刀、铃首弧背刀、环首刀、空戚、曲柄匕形器等,具有鲜明的游牧部族的文化特色,这些青铜器可能是商代居住在该地区的某游牧部族的遗物。从时代以及土方的活动范围来看,似乎这个游牧民族应是土方。

参考资料

王宁:再论卜辞“土方”与夏人的相关问题.复旦大学.2023-12-19

讲座回顾 | 陈小三:晋南地区晚商遗存及其相关问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2023-12-19

“土方入侵”涂朱卜骨刻辞.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2023-12-19

卜骨.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2023-12-19

龙纹兕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2023-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