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家庄村
白家庄镇位于山西省北部,白家庄镇地处五台县城东南方约30公里处,北与沟南乡相邻,东、南与陈家庄乡相望,西与神西乡毗邻。白家庄镇北倚维山,三面以清水河、滹沱河沿岸叠起的山峦环抱,形成他独有的地理环境,境内沟壑纵横、山高坡陡、石多土少、交通不便、水源奇缺河环公路东西横穿境内。在地球上的天文位置大概为东经112°─113°、北纬38°─39°的范围内。东南与陈家庄乡相邻,西与神西乡毗连,北依沟南乡。位于四叶山东南,维恼尖正南方向。白家庄村背靠维恼尖(位于五台山的山系内),东临中庄村和寨里村,西隔藏龙沟石坡村,南有野场村。
地形状况
处于太行山北部,五台山山群内部————山地地带,其中四叶山、维恼尖和二龙洞为最为人们称赞。但整个村庄呈斜形状。由于处于黄土高原,受雨水冲刷作用,形成了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貌。
其中四叶山的人工林有纯天然气色,坚韧的松林直立在山间,油绿油绿的,配上纯蓝的天空,简直给人以无比的自然色彩。对面的维恼尖,雄伟耸立,壁崖高跷,再配上弯弯曲曲的藏龙沟,显示出五台山——山脉上的独特气色。站在山顶视野开阔,万物在眼皮之下,甚利于心旷神怡。如果顺着峡谷而出,将会在遥远的地方看到二龙洞山。
气候概况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属于半干旱状态。年降水量400—800mm之间。农作物属于一年一熟。其中农作物主要包括:高粱、麦、稷、黍、豆、荞麦、谷子、玉米、豆角、阳芋、豆子、南瓜等为主。
人文概况
五台县白家庄镇全镇辖26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截止2008年底,全镇总户数为3691户,总人口为1482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754人;全镇平均海拔1200米,幅员面积为8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6934亩,人均不足半亩,土地贫瘠,产量偏低。辖区内有中学1所,小学15所。驻镇单位有派出所、国土所、供电所、卫生院、信用社、联校、电信支局等。镇辖区内共有24个村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公路。主要村落有:白家庄村、石坡、西头、寨里、中庄、南头、龙池、磁窑、维恼、堡子、小算皮等。其中政府机构、医疗机构、行政机关等都设立在白家庄村。白家庄村是此镇最大的村落,人口大约2000多人,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和在外立业,村内人口再进今年内有所减少。逐渐转变为“年老型”村庄。人均文化程度不等,随着经济状况的小改,年轻孩子们的努力上进,高中生和大学生也在逐年增加,总体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文化发展方面,映衬了五台县各地素有赶会的传统,大都因百姓敬神以祈风调雨顺而形成。赶会期间,过会的村镇要搭戏台,请戏班唱戏,一连几天。亲戚朋友则相约赶会。过会时,家家需做豆腐、凉粉,甚至杀猪宰羊,招待亲朋。每逢赶会,多成为商家的物资交流大会。其中,白家庄村的赶会正日子————三月二十七。除此之外,人们在元宵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里也有自己的特殊传统。
经济概况
人均GDP不敌国家人均GDP,属于贫困地区之一(直至现在仍没有自来水供应系统,人们的饮水仍是个重要的问题)。当地以煤炭为主要资源,其他资源非常贫瘠。无任何工农业基地,主要靠自己自作的方式生存。主要经济来源为外出务工和变卖粮食。现在国家煤炭资源整顿下,滥采滥挖都被禁止,但带来了人们无收入的重大问题。
历史文化
清代时期,曾出现过文举人和武举人。现有文武举墓在神坛恼(维恼尖东南方向的山脊之上,主要坟墓所在地)之上,并有先关的碑文石刻记载。其中有一石碑下压着一只乌龟,传说这只乌龟的嘴一直在喷水,但由于另一地方的人认为它把他们大的水吸到这里来了,那地方的人来了就将其头砍了下来,从此以后这只乌龟不再喷水。但听有人说,它身体里边还有水,吸起来是甜的。二龙洞——“二龙洞”在窑头地区的龙池山腰里,寨里村的西南面,离村八九里,是窑头地区的名胜。山上有一岩洞,洞中有一水池,人们把水池叫做龙池,这座山也就叫龙池墚了,洞口出在半山腰里,口子上有悬雕泥塑红黑两条龙,称为“二龙戏珠”。这两条龙张牙舞爪,凌空飞腾,当地人叫做飞龙,把岩洞叫做二龙洞。洞内的水池,水深常在一尺左右,水面离池边经常保持二三寸,不溢不降,人们引以为奇,因而称为龙池。离洞口四五丈深的地方人们可以进去,越往里走越窄,再往里就进不去了。岩洞外面有神殿七间,石洞九眼,戏台三间。神殿依次是龙王庙、大仙庙、观音殿和大佛殿。九眼石洞。是按窑头地区九大村,一村一眼建的。洞后山坡上松柏成林,坏境十分幽雅。在这里每年阴六月十三要赶一次庙会,由窑头九个大村轮流唱戏。轮到哪一个村唱戏,先在本村唱几天,十三日到二龙洞去唱。赶会的人很多,因为人们一为看戏,二为游景,还有的人是去拜佛还愿。
龙洞泉水
二龙洞是一个天然溶洞,传为二龙、五龙栖息之所,原来洞口上方悬塑红黑龙两条,形态逼真,凌空飞腾,人称飞龙,故而得名。人们可以自由入洞至五丈深处,往里渐窄,但见有水从侧壁底部泉眼静静流出,再往里探望,可见深处有两个圆形小洞不知通往何处,大概就是人们所说二龙出入之道了吧。靠近洞口处有一石凿水池,水深一尺左右,水面离池边二三寸,常年不溢不降,因洞内光线较暗,看无水波,拍成照片后却文理细密,犹如丝网,人们引以为奇,称龙池。每当此洞周围云走雾涌,窑头地区必有清雨甘露降临,传说乃二龙腾云驾雾出洞布雨所致,被当地人视为观察气候变化的晴雨表。遇干旱之年,人们也多请二龙上山下乡呼风唤雨,化解灾情,造福黎民百姓。
沧桑古松
此山古有森林,后砍伐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周围几村群众植松柏树千余亩,终使此地又披绿装,成了镇办林场,近年来附近村民常入林采摘松茸,味道虽然远不及台蘑,但奔跑一天总能满篓盈筐而归,也不失为一种野趣吧。站在高处可见石台石桌零星散布其间,苍松掩映,环境幽雅,风景秀丽。山坡有三五百年以上古松树42棵,若寻找黄山迎客松形状的倒也并不费力。其中二龙洞前有旗杆松一对,高30米以上,树身两人方可抱拢。民国年间,南头村一位老先生曾出“二龙洞,两棵松,栖息双凤”上联,可惜至今未见工整下联成对。神厅后坡上一棵松树最为古老,古松三人尚合抱不拢,树身疙瘩痕包节庇杈鼓鼓囊囊盘旋而上,久经雷修电理、寒摧雪压,依然傲立高坡,迎风沐雨,看山守洞,尽显岁月沧桑与生命坚强,令游人肃然起敬。
石洞古会
二龙洞左边建有佛殿、真武庙、文昌庙、龙王庙、关帝庙、山神庙,是佛道儒三教归一的供奉圣地。现存明代壁碑一处,清代康熙帝、乾隆、爱新觉罗·颙琰、咸丰、道光石碑六块,中华民国石碑一块,考证石碣镌文,可知庙宇重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清嘉庆、咸丰、道光年间均有修缮。据说,早年间二龙洞山一度为沟南乡的两涧村所占,遇一年发山洪,两只巨大绵羊竟然堵塞泄洪沟,类似“堰塞湖”,致使洪水改道,以“水漫金山”之势直冲两涧。水灾后,村里年长者以为绵羊是二龙洞两龙所变,警告人们不守本分强取豪夺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必遭报应,众人商议后将其归还窑头。窑头人在龙洞往东石窑洞九眼,窑头九大村,一村一眼。地势稍平坦处建有戏台三间,据记载从清代乾隆二十三年开始,每年农历六月十三为庙会,窑头九大村轮流唱戏敬神,九窑洞就类似今天各省的驻京办事处商务会馆,会前各村派人前往宰猪杀羊烧水煮茶等,提前准备,到时负责招呼各村赶会人员吃喝,窑头人打里照外温情周到的生活习性由此可见。此习沿袭至战乱中断,庙宇也便败落。2002年,一位叫刘秀朋的窑头人买断林场,苦心经营同时,重修殿庙戏台,古庙会才得以恢复,影响渐大。六月十三那天,当地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前来,或拜佛进香,许愿还愿;或舀水而饮,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或游山观景,远望九村,指点上下峪里古道……此处人山人海,很是红火热闹。
峡谷洞天
白家庄镇俗称窑头,陈家庄乡俗称峪里,沿二龙洞山与象山县之间沟底有一条蜿蜒15华里连接寨里和罗家庄村的山间古道。过去,窑头的大块煤炭全套瓷瓮捆在背架上经由这里下峪里,峪里的夏山药秋干果装在筒筒篓经由这里爬窑头,古商道人称钱沟。上下往来中,两地的人熟了就成知己就攀亲结对,交往也便自然多了寻姑母看姨母送姥姥接外甥等走亲访友人文内涵。“茶马古道”钱沟跟着沾光,不再是一条简单寂寞的无名峡谷,于是有了黑风洞、回音壁、大房院,有了石人、石桌、石凳,有了石狮、石象、石虎等有名有姓的自然景观,并附带扑朔迷离的故事传说世代交口相传供行人消遣解闷。其中黑风洞距寨里村一公里左右,状似一个横放的葫芦,出入口处东端狭小,西端豁然开朗,连接到达另一去处大房院内,坐院高望,被四周峭壁绿色植物环抱遮拦,如坐井观天。黑风洞名洞实谷,因为两边的石壁弓弯成穹状,几乎连合,但全长120米始终有一线蓝天在上。大该冬季人们走过此谷,光线朦胧,寒风阵阵,谷有怪音,故有那等恶名。现在人在谷底行,抬望藤草在天上摇摆,环顾洞谷,石壁青白红黄四色从上往下分层涂抹,石台阶经矾水浸染呈黄色,犹如锦毯铺设。我估计青色为石壁本色,白色为早年间寨里季节河水漂白,红黄色是前些年浅层煤开采正酣时从窑内流出的矾水所染。这几年此地煤炭开采已经向深层进军,故而再闻不见呛人矾水味,反倒污染成景留下了这般难得“工业遗景”,使得洞内色彩斑斓,只是少了流水,着实遗憾。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