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根音
舌根音是按发音部位分类的一类辅音。在一般语音学家的术语里,“舌根”位于“舌面后部”的后下方,与“咽壁”等被动发音部位相对。在汉语发音研究中,舌根音也称为“舌面后音”,主要包括g、k、h等音。此外,现代标准汉语中用于韵尾的/ŋ/也被认为属于舌根音,在一些方言中也可用作声母。
定义
舌根音,就是利用舌根隆起抵住软腭这样的阻碍发出的辅音。语音学上指舌面后部上升,靠着或接近软腭(或硬腭和软腭中间)发出的辅音,有g、k、h、ng,也叫舌面后音、牙音。在汉语普通话21个独立声母辅音中,舌根音主要有g(/g/)、k(/k/)和h(/h/),它们在汉语拼音全部的398个音节中分别有19个、18个和19个,约占音节总数的14%。
发音方式
在发 g时,软腭上升,舌根隆起抵住软腭,气流因通路被完全封闭而积蓄起来,然后舌根下降,脱离软腭,气流迸发而出,爆发成声。声带不振动。
发 k的阻碍部位和发音方式与发g同,只是在发k时,冲出的气流比发g时要强许多。g是舌根不送气清塞音,k是舌根送气清塞音。
在发 h时,软腭上升,挡住气流的鼻腔通路,舌根隆起,与软腭之间形成一个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泄出,摩擦成声。声带不振动。h是舌根清擦音。
在发 -ng时,软腭下垂,舌根隆起抵住软腭,封闭气流的口腔通路,气流从鼻腔泄出,同时振动声带成声。-ng是舌根浊鼻音。在普通话中,-ng不是声母,仅作为后鼻韵母的韵尾。在一些方言中,-ng也可用作声母。
但在一些方言中,h与f会相混;学习普通话,要注意区分这两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