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高桥保税区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中国第一个保税区,也是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核心区域。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位于上海浦东新区,濒临长江入海口,规划面积为10平方千米,由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保税区的行政事务。
1990年6月,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9月正式启动。截至2008年12月,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累计批准来自94个国家和地区的10242个项目,其中,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11家入驻保税区,累计吸引投资总额160.6亿美元。2013年,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为核心的上海综合保税区成为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2020年4月13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转手买卖产业服务中心启动仪式在外高桥保税区举行。截至2021年,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已发展成为集国际贸易、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及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种经济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保税区,同时还是上海市重要的现代物流产业基地之一、上海市重要的进出口贸易基地之一和上海市微电子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在英国伦敦《金融时报》全球自由贸易区按八大要素综合评比中获得第一名。
历史沿革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199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第一个规模最大、启动最早的保税区,集自由贸易、出口加工、物流仓储及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种经济功能于一体,外高桥保税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已开发运作区域8.5平方公里。
截止2003年末,保税区累计批准投资项目7054个,吸引投资总额86.81亿美元,投资者来自世界75个国家和地区。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已有99家进驻保税区。保税区投资企业共与世界上12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进出口贸易往来。
外高桥保税区管理委员会是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统一管理保税区的行政事务及社会发展。
二〇〇三年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在市委市府、区委区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精神,根据市和新区的整体工作部署,紧紧围绕“服务年、创新年”的主题,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坚持先行先试,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保税区综合竞争能力,优化综合投资环境,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深化功能开发,在国际贸易、出口加工、现代物流三大功能的开发拓展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使保税区的综合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持续的增长态势,主要经济指标的年均增幅保持在20%以上,保税区已成为推进全市和浦东新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〇〇三年,保税区共实现:增加值323.18亿元;销售(经营)收入2268.06亿元;工业总产值414.45亿元;进出口货物总值209.28亿美元,其中出口48.52亿美元;各类税收收入总额225.12亿元;新增投资企业1053家,吸引投资总额13.60亿美元;港口吞吐量1627.2万吨;集装箱货物吞吐量202.7万标箱。
社会
特殊管理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设有隔离设施的实行特殊管理的经济区域,货物可以在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自由出入,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免验许可证件,免予常规的海关监管手续(国家禁止进出口和特殊规定的货物除外)。
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管理委员会是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依据上海市人大制定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条例》等法规,统一管理保税区的行政事务。海关依据《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实施业务监管。
规模
吸取国外类似区域先进的发展理念,根据上海经济与地理的实际情况,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精心规划,发展成为集国际贸易、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及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种经济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还是上海市最重要的现代物流产业基地之一、上海市最重要的进出口国际贸易基地和上海市微电子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08年12月底,保税区累计批准来自94个国家和地区的10242个项目,其中,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11家入驻保税区。累计吸引投资总额160.6亿美元,合同外资7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3亿美元。区内企业从业人数达19万,其中外籍工作人员9200余人,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
地理环境
地理优势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位浦东新区前沿,处于黄金水道和黄金岸线的交汇点,面对良好的深水岸线,背依富饶的长江三角洲腹地。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地理位于上海高桥镇旁,仅隔一条马路(杨高路)。高桥镇则高桥建制于宋代,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全国经济百强镇”,"国家卫生镇"以及上海市的长寿之乡。镇内有三星到五星级宾馆近10家(包括假日皇冠酒店,正地豪生国际酒店集团(中国)等多家顶级酒店),酒吧一条街,以及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等综合医院,并拥有上海示范幼儿园若干,市重点小学,及两所上海区重点初中及高中等设施。
外高桥保税区交通极为便利,过了杨高路就是设施完善的高桥镇;从外高桥到五角场经济圈仅15分钟车程;到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本部仅需10~20分钟;沿着张杨北路开车15公里可直接进入陆家嘴街道金融区;而到外滩的车程也不到25分钟。
自然地理条件
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海拔4-5米,平均潮位3.25米,深埋320米土体,主要是第四纪黏土与砂性土交互沉积的地层,属非地震多发地带。该地区属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季候温和湿润,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年平均气温16℃左右,一月最低,为-3℃,七、八月最高,约28℃。雨日140天,主要集中在5-8月,年降雨量1500毫米,无霜期约280天。
港口
外高桥港区连接长江深水岸线与外高桥保税区,西距吴凇港口约7公里,东距长江出海口约85公里。已建成一期(顺岸式码头岸线900米,吞吐能力为120万TEU,3个集装箱泊位。)、二期工程(顺岸式码头岸线899米,吞吐能力为80万TEU,2个三、四代集装箱泊位和1个第一代集装箱泊位。),拟建三期(顺岸式码头岸线680米,2个三、四代集装箱泊位。)、四期工程(总工程岸线总长4.6公里,一期拟开发1250米岸线,年通过能力100万TEU,拟建4个三、四代顺岸式集装箱泊位。)。外高港区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外高桥保税区国际贸易、保税仓储、物流分拨的重要枢纽。
运河
贴近保税区东边的外环运河,连通长江和黄浦江,河宽44.5米,具有300吨级的驳船能力,是保税区货运经内河运输的主要通道。
机场
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距保税区约36公里,汽车从保税区至国际机场只需40分钟;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位于保税区东南面,车程20分钟即可到达。
交通
外高桥保税区位于上海市东北端,濒临长江口,处于中国黄金水道——长江与东海岸线的交汇点。外高桥保税区距离市中心20公里,距离浦东国际机场40公里,距离虹桥国际机场35公里。杨高路、张杨路、杨浦大桥、上海中环线、外环线、翔殷路隧道、上海外环隧道、轨道交通6号线和沪崇苏高速公路、规划中的浦东铁路和轨道交通上海地铁12号线,组成了便利通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将外高桥保税区同市区及周边城市紧密相连。
途经公交:815路、181路、川张高专线、地铁6,12号线
经济
外高桥保税区开发建设18年来,经济增加值、工业产值、进出口贸易额、海关及税务部门税收收入和企业销售经营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8年外高桥保税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1-12月份共实现经济增加值953.17亿元,同比增长16.3%,占浦东新区的30.25%,占全国保税区的43.9%;完成销售收入6511.21亿元,同比增长12.6%,占全国保税区的44.3%;完成各类税收517.98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税务部门税收217.63亿元,同比增长23.1%,占浦东新区的24.09%。
产业功能
依托浦东开发开放的优势,坚持对外开放的宗旨,十六年来外高桥保税区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先进制造业等三大功能为主的口岸产业。
国际贸易业
外高桥保税区国际贸易产业经过了起步、探索创新和规模形成三个阶段。1992年初,我国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企业——日本上海伊滕忠商事有限公司经外经贸部批准在外高桥保税区注册。90年代后期,保税区贸易功能日趋成熟,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贸易企业纷纷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大规模开展分拨业务,分拨面也从单一的国内市场逐步向国际市场拓展,使外高桥保税区成为跨国公司跨区域的货物集散中心之一。贸易企业在保税区综合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06年保税区内从事进出口业务的贸易企业已超过2700家,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完成进出口总额448.57亿美元,同比增长27.2%,占浦东新区的42%,占上海市的19.7%,占全国保税区的41.3%,其中进口331.37亿美元,同比增长29.4%。保税区贸易企业共实现商品销售额3980.91亿元,同比增长18.6%,占全国保税区的55.1%。在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依托保税和非保税贸易结合所形成的产业链优势,外高桥保税区的跨国贸易企业将其功能提升为中国区乃至亚太区的营运中心和销售总部已成为发展趋势。
现代物流业
保税区成立初期,区内部分企业就开展了以保税仓储为主的物流业务,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保税区物流业务又拓展到仓储配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原外经贸部)和交通部等部委的积极支持下,全国保税区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物流企业——上海外红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设立在外高桥保税区。九十年代中后期,基于外资企业市场运作的需求,以“保税——滞后纳税”为特征的分拨运作模式在保税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为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高效的流通渠道。在分拨业务的刺激和带动下,第三方物流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外高桥保税区已基本形成了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集聚了包括美国APL、英迈,荷兰TNT,日本近铁、通运和德国飞鸽等世界知名物流企业在内的1000多家物流仓储企业。新批物流项目占保税区各类项目的比重不管是在数量还是在投资额度等方面都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06年保税区物流企业完成营业收入1770.59亿元,同比增长24.1%;实现增加值203亿元,同比增长17.6%,占外高桥保税区增加值的30%。物流服务功能的辐射范围已经扩大到长三角地区。2006年外高桥港区吞吐量仍然保持稳步增长,1-5期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1344万吨,同比增长6.6%;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72.9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9%,占上港集箱吞吐量的六成。随着“区港联动”的实施和上海市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步伐的加快,将进一步促进国际港航产业与外高桥现代物流产业的联动发展。外高桥保税区的物流产业将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物流供应链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跨国公司在我国及亚太地区的采购中心、配送中心及物流中心的主要聚集地之一。
先进制造业
保税区加工制造业最初的业态是简单的来料、进料加工和轻纺家电产品加工。90年代中期,保税区紧紧抓住世界制造业向中国快速转移的机遇,积极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了由英特尔、IBM、惠普、飞利浦、安靠等企业组成的微电子产业群,形成了由美国德尔福公司、伊顿、通用等企业组成的汽车零部件加工制造、研发及分拨产业群,先进制造业已成为保税区出口加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006年包括12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内的240多家出口加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19.59亿元,占全国保税区的21.3%。保税区加快了对长三角地区的功能辐射,形成了与长三角地区相配套的较为完整的加工制造链和产业体系。保税区的现代加工制造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将符合跨国公司实现全球资源配置的运作模式的需求,实现从单纯的加工制造向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并举的转变,形成高附加值的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的产业,并成为跨国公司跨地区加工制造的订单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和研发中心。
未来发展
随着贸易模式的不断创新提升,外高桥保税区已体现出新的发展特点:贸易和物流、金融的产业融合日趋紧密;实体性运作的总部经济特征日益明显;产业链的打造趋于完整;贸易便利化环境与国际惯例逐步接轨;与国际市场的结合度不断提高。2010年,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被英国伦敦《金融时报》全球自由贸易区按八大要素综合评比中获得第一名。
下一步,外高桥保税区将结合新的发展特点,着力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积极打造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使其成为我国最具竞争力的进口贸易基地。在发挥外高桥保税区进口贸易现有优势的基础上,以成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为契机,通过借鉴国际自由贸易区的通行惯例,强化提升进口贸易功能,集聚高能级贸易主体,努力打造成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国内最具竞争力的进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服务基地,为我国降低国际贸易顺差,优化外贸结构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加快推进离岸服务贸易功能创新。重点塑造以离岸服务为特点的国际服务贸易功能,围绕产业融合和先行先试,打造跨国公司全球定价中心、订单中心和结算服务中心,形成以国际产品第三方检测维修服务为核心、以离岸金融、研发外包、数据外包等为重点的离岸服务贸易产业集聚区,从而进一步提高保税区企业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市场占有率和经营话语权;
探索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升级。外高桥保税区将依托上海国际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依托浦东开发开放的综合优势,立足于制度创新、功能开发和扩大开放,积极探索向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自由贸易园区发展,逐步建设成为功能创新领先、增值服务发达、国际贸易便利、外汇管理宽松、区港运作贯通、物流监管便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关特殊监管区。
从国际贸易、加工制造到现代物流,保税区的三大产业走过了一条从先行先试的探索到成为区域核心功能的成功发展之路。依托贸易带动物流、以物流促进贸易、贸易对先进制造业的促进,保税区的三大功能相互支撑、融合,使保税区的企业经营超越了传统模式,走上复合型发展之路,最终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综合性保税区。
获得荣誉
2021年10月,位列2021全球最佳自由贸易区排名第4位。
参考资料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高桥保税区(6号门).上海市商务委员会.2024-03-13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海关答澎湃:借助大数据服务提升营商环境.澎湃新闻.2024-03-13
浦东开发开放30年:外高桥保税区让中国“离世界更近”.中国新闻网.2024-03-13
上海自贸试验区离岸转手买卖产业服务中心启动运作.界面新闻.2024-03-13
首期全球CEO班之收关“闭门论道”:上海自贸区的前世今生.上海交通大学.2024-03-13
中国两个自贸区入选全球最佳自贸区.中国新闻网.202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