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宝幢山西麓,始创于晋朝太康三年(282年)。阿育王寺占地面积1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400平方米,是中原地区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也是中国现存唯一以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刹。
阿育王寺依山构筑,主体建筑分布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以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藏经楼为中心,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排,由南而北,次第升高。寺内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时期重建重修。阿育王寺内有元、明、清历代碑额现代碑刻58块,藏有《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宸奎阁碑铭》《明州阿育王山广利寺宸奎阁碑》等文物。
1981年,阿育王寺被评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次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2006年5月,阿育王寺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历史沿革
传说背景
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涅磐,弟子阿难陀等茶毗其身,成为真身舍利。据传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皈依佛教,造了八万四千座佛塔,每座塔中均藏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
魏晋南北朝时期
晋朝太康三年(282年),僧人刘萨诃(法名慧达)决心寻找阿育王建造的宝塔,来到鄮山鸟石(现北仑区大镇)时,听到地下有钟声,便祈祷膜拜、诵经念佛,三天三夜后,看见从地里涌出小宝塔,内悬宝,中缀舍利,慧达认为这就是阿育王所造的八万四千座舍利塔之一,于是就地修持行道,结茅供养。东晋义熙元年(405年),司马德宗敕建塔亭、禅室,赐二十七个僧人守护。刘宋元嘉二年(425年),刘义隆敕寺僧佑创寺院,立阿育王常住田,十二年又建塔寺,寺院初具规模。
南梁普通三年(522年),萧衍大兴佛教,武帝赐额“阿育王寺”,并扩建寺院;大同五年(539年),阿育王寺藏舍利塔的木浮图遭损坏,梁武帝下诏修复并拨兵士在舍利塔周围设营防守,敕免阿育王寺田赋,自此阿育王寺名闻天下。梁武帝后期,阿育王古寺受侯景之乱的影响逐渐没落,公元569年,陈顼陈即位,敕派14名僧人守护舍利塔,古寺得以振兴。南北朝末(589年),阿育王古寺因战乱被毁达8年之久。隋开皇十七年(597年),隋炀帝敕令重建古寺。
唐宋时期
李隆基唐明皇先天二年(713年),由住僧了缘在贸山(即育王山)南麓创建西塔院,寺院的主体与舍利塔随之迁到移;唐天宝三年(744年),高僧鉴真大师和尚第三次东渡日本阐扬律宗,船在舟山市海面触樵沉没,鉴真及随员被救起,安顿在阿育王舍利塔殿,绍兴市、杭州市、湖州市、宣城市等地寺院的僧人纷纷来请鉴真讲道受戒。李显遣使赐金并下诏加护,阿育王寺达到了初盛。唐曾昌五年(845年)李炎下令灭佛、废寺,焚佛经,迁舍利塔藏诸越州官库。李漼咸通中,观察使杨严上奏舍利塔发出异光,认为国内祥瑞,要求朝廷增派僧人守护,得到懿宗同意。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阿育王寺被朝廷定名为“阿育王山广利禅寺”,拓展为十方禅刹。熙宁元年(1068年),大觉禅师怀琏出任阿育王寺第五任住持,之后有真戒、净昙、了空、介堪、圆悟克勤等人任主持,阿育王寺成了浙东著名大道场,出现了中兴景象。李治即位不久,赐阿育王寺舍利宝塔“佛顶光明之塔”匾;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高宗委派径山僧宗杲大师住持阿育王寺,四方学徒奔涌而来。淳熙元年(1174年)孝宗遣天使李裕文请舍利入禁中供奉,住持从廓护送,孝宗御书“妙胜之殿”额,封从廓为“妙智禅师”,并赐钱万缗。赵扩时,阿育王寺被列为五山之第二山,与径山寺、灵隐寺等成为禅宗游方参请要地。
元明清时期
1276年,孛儿只斤·忽必烈遣使迎奉舍利塔至开平府华严寺供奉,同年九年迁宝利塔到燕都圣寿万安寺。忽必烈赐阿育王寺名香、金银,遣僧录怜占加大师送塔南还,诏江浙省区修复阿育王寺殿宇。一年以后,阿育王寺重新踞于鄮山南麓。至正二年(1342年)蜀僧雪窗光住持阿育王寺,恢复被豪家所占的田地、园林等,还建成祖堂、法堂,上至廊庑、库房、杂屋等,吸引四方僧徒到达阿育王寺。至正十年(1350年),悟光用朝廷所赐白金建成承恩阁,翰林侍学讲士黄晋撰写《承恩阁碑记》。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册封阿育王寺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明万历时,慈圣皇太后赐藏舍利之铜塔,住持傅飞重建舍利塔殿,造廊庑、神堂、僧百馀间及舍利塔,清康熙元年(1662年),阿育王寺寺毁于火,康熙十八年(1679年)开始重修。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乾隆南巡至杭州时,特赐住持荃紫沙门镶龙缎袍及宫绸彩缎、御荣秀袋等物。住持畹荃用乾隆赏赐的财物建承恩堂,珍藏皇家钦赐物。以后乾隆又陆续赐给阿育王寺御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函及“觉行具圆”匾额。光绪十一年至二十九年(1885年至1903年),阿育王寺共重建成和新殿等房屋九十馀间,并疏通阿过池,筑围墙,栽松柏竹梅。宣统三年(1911年)重修大殿,阿育王寺形成了殿宇重叠、廊回环的古建筑群。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至五年(1912年至1916年),住持宗亮先后重修大悲阁、禅堂等,舍利殿、藏经楼全部覆以琉璃瓦;民国十九年(1930)天王殿不慎失火被焚;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住持源重修阿育王寺。
1979年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务院落实宗教政策,阿育王寺归还僧众管理,1979年政府拨款六十余万全面修复阿育王寺,由通一大和尚担任顾问,中轴线按原样基本修复。1982年,阿育王寺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寺观之一。1992年开始,方丈通一法师在寺之东,面对玉几背倚鄮峰,建造七级八角佛塔,并于1995年完工,是为新建的“阿育王寺东塔”,规模为浙东地区之冠。2003年1月10日,阿育王寺举行五百罗汉圣像开光暨界源大和尚升座法会。
2006年5月25日,阿育王寺作为元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7年,阿育王寺方向区文管办申请保护规划方案,2010年1月19日,浙江省省专家组踏勘了阿育王寺的现场,并于20日召开了论证会;2013年,国家文物局同意了阿育王寺保护规划的请示。
2023年,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在阿育王寺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宁波北仑支线复线项目。
建筑布局
阿育王寺占地面积1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400平方米。寺依山构筑,基本按照中国佛寺的礼制制度布局,主体建筑分布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以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藏经楼为中心,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排,由南而北,次第升高,是一处集建筑、雕刻、园林、绘画艺术之大成的建筑群。
阿育王寺现存殿、堂、楼、阁600余间,依山坡构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二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法堂和藏经楼。右侧有云水堂、鄮峰草堂、拾翠楼、祖师殿、承恩堂、方丈殿、宸奎阁、寮房等361间;左侧有松光斋、钟楼、舍利单、先觉堂、大悲阁等264间。
寺内建筑
阿耨莲池
阿耨达池长约50米,宽约30米,也叫“内万工池”。这是佛教信仰者放生之池,池南边有畹荃禅师书的“妙喜泉”石碑,碑旁有石井,池东北角是三重檐歇式三开间钟楼。
天王殿
天王殿重檐歇山黑瓦顶底层开间,上层五间,高约14米,正脊上有“国基巩固”四个字;檐间横匾书“天王殿”;大门上有“八吉祥地”四寂横匾,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殿内石壁,嵌有金刚经石刻18块,前后石柱刻有六对楹联,如“阿育王造浮图,其数八万四千,惟斯独著;萨诃求舍利,已历一十二代,仰如此常灵”。殿供大肚弥勒佛、韦驮及四大天王像。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面宽七间,重檐歇山黑瓦顶建筑,高约14米,正脊上有“风调雨顺”及龙鱼戏珠彩塑,檐间有“大雄宝殿”方额;下层檐下横匾书“觉行俱圆”为乾隆皇帝御书。楹联为“五千经藏,三宝法论,记从白马驮来,众生普渡;两浙名山,六朝古刹,几历红羊劫换,宇长新。”殿内横匾额题“善狮子吼”也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殿之中塑释迦牟尼佛,东塑药师佛及阿难陀,西为接引佛及摩诃迦叶。两旁十八罗汉,后面塑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海岛图》及文殊菩萨、普贤像。殿前之两株香樟木,大约三抱,高过殿顶。
舍利殿
舍利殿是阿育王寺的主建筑,是全寺最庄严的场所。始建于始建于1678年,以黄色琉璃瓦盖顶。赵构、赵昚、清爱新觉罗·弘历御书的“佛顶光明之塔”“妙胜之殿”“觉行俱圆”匾额悬挂在舍利殿内。
舍利殿面宽五间,高约13米。殿前屏门,檐间方形额,上书“妙胜之殿”为宋孝宗御制,下檐黄匾上书“舍利殿”,殿后壁外有四幅护法神雕。殿内正中梁上悬竖额“佛顶光明之塔”,是宋高宗御书,横匾“光明庄严”挂于南面,殿正中是高七米的石塔,内放置七宝镶嵌的“舍利放光”之佛龛,塔下列利宾及阿育王像,石塔后面供置释迦牟尼卧佛像,长约4米。殿前月台两侧壁上立有四块碑记,其中有天宝万斋融撰文、处士范重书的《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朝为寺内“宸奎阁”落成书写的记事文章和张九成撰并书的《妙喜泉铭》碑。殿后有“母乳泉”,池长约2米,宽约1.5米,泉上方刻有“散曼陀华”为清朝书法家高振霄所书。
舍利塔
舍利殿内保存着一座石雕舍利塔,高一尺四寸,宽七寸。塔身蓝色,五层四角。舍利塔顶内悬宝磬,释迦牟尼的顶骨就安放在这里。这枚释迦牟尼顶骨舍利,和灵光寺佛牙舍利、西安法门寺佛指舍利,为国内仅存的三处佛舍利。
法堂、藏经楼
舍利殿后之左侧,二层五间,高约12.5米,楼下法堂,左右两壁嵌有释贯林十六尊者石刻像楼上为孙中山纪念馆,有徐世昌所书“天龙共护”匾。楼内珍藏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原物和其它一些珍贵文物。
阿育王寺东塔
阿育王寺内建有四座佛塔,分别是刚入寺门的水塔、位于鄮山上的上塔、寺内西侧的西塔和与之遥遥相望的东塔。东塔是元朝年间重建,采用砖木结构,高达36米,是浙江省仅存的、完整的一座元朝古塔。
其他文物
阿育王寺内较完整地保存着历代碑碣、石刻、匾额以及经藏古籍等文物。有唐朝的《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代苏轼的《宸奎阁碑铭》、宋代张九成撰书的《妙喜泉铭》和元、明、清历代碑额现代碑刻58块,有唐雕四天王右像、唐贯休画十六尊者石刻、殿内栋上有赵构的“佛顶光明之塔”、赵昚御书“妙胜之御”、清乾隆御笔“觉行俱圆”等许多匾额和藏经楼上清雍正版本《清敕修大藏经》7247卷、《砂版大藏经》等珍品。
相关文化
阿育王寺每年均举行以修持为主的禅七法会、三坛大戒传授法会、千僧斋法会等传统法会。2014年农历7月15日,阿育王寺主持供十方僧祈福大法会;2023年10月15日,阿育王寺启建为期七天的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同年12月举办传授居士三皈五戒法会。
价值意义
中日交流意义
阿育王寺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唐天宝年间,律宗高僧鉴真应日本僧人荣睿、普照虔诚邀请,赴日本弘扬律法。鉴真第三次东渡失败后,被明州官船接回到阿育王寺养息。他不仅瞻仰了寺内的舍利塔、在阿育王寺内修习,还受邀为寺僧讲律传法,与阿育王寺结下了一段不寻常的因缘,在中日友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鉴真在阿育王寺住过的地方已修一新,寺内立有一尊鉴真塑像,并竖了“鉴真大和尚东渡记”碑,见证着中日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
文化意义
阿育王寺是中国现存唯一以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刹,因保存“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使它在佛教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在继承优秀的佛教文化传统、弘扬佛教文化思想在佛教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历史文化价值,它作为一种象征,寄托着后世佛教徒对佛祖的尊崇与虔诚,其仪规使活态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保护。
研究意义
阿育王寺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寺内的禅僧刻印了许多佛经,还保存了一批唐宋以来的名人碑刻、舍利塔等珍贵文物,以宋朝的苏轼书《明州阿育王山广利寺宸奎阁碑》最为珍贵。此外还编写了一部《阿育土山志》,为研究古代中国佛教史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关荣誉
参观信息
地址
开放时间
6点30分-16点30分
交通路线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阿育王寺.浙江省人民政府.2023-12-01
阿育王寺.宁波市民族宗教事务局.2023-12-01
阿育王寺.中国宁波网.2023-12-01
科普成果 | 图说宁波最美老地名.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23-12-01
阿育王古寺:古寺的建立为浙东佛教的传承开创先河.中国宁波网.2023-12-01
宁波阿育王寺.凤凰网佛教.2023-12-01
震旦圣地阿育王寺 千年兴衰梵音不绝.凤凰网佛教.2023-12-0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波阿育王寺保护规划论证会在鄞州区召开.国家文物局.2023-12-02
关于阿育王寺文物保护规划的批复.国家文物局.2023-12-02
国家文物局关于阿育王寺建设控制地带内宁波北仑支线复线项目的批复.国家文物局.2023-12-02
宁波阿育王寺(图).新浪旅游.2023-12-01
宁波阿育王寺七月十五供十方僧祈福大法会.新浪佛学.2023-12-02
阿育王寺2023年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正式开启.微信公众平台.2023-12-02
通知|阿育王寺2023年传授居士三皈五戒法会.微信公众平台.2023-12-02
宁波阿育王寺:“海丝”佛教文化艺术的奇葩.人民网.2023-12-01
阿育王寺交通图.微信公众平台.202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