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厚颌鲂

厚颌鲂

厚颌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在水库、湖泊和池塘中都能生长,其肉嫩味美,可食比例大,受到人们的喜爱,是我国长江上游地区的特有鱼类,原始分布于长江上游宜昌市——宜宾的干支、流江段。

特征介绍

体高而侧扁,外形呈菱形;背部较窄,腹棱存在于腹鳍基部至肛门之间。体型较高,体长为头长的2.5倍以下。口端位,呈深弧形,头宽为口宽的2.3—2.5倍。上下颌具坚硬的角质,上颌角质短而高,呈三角形。眼中等大,眼间隔宽而圆凸。上眶骨大,略呈三角形。鳞中等大,体背、腹鳞较体侧鳞为小。侧线下鳞7—8。侧线完全,约位于体侧中轴。背鳍游离缘上角尖形,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粗壮硬刺,刺长大于头长。第1鳃弓外侧鳃耙15—17。鳔3室,中室长于前室。

生态研究

近年来,随着栖息地环境变迁和过度捕捞,厚颌鲂的资源量已经呈显著下降趋势,栖息范围萎缩。隶属于“三峡大坝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特有鱼类实验站”于2001—2003年从长江一级支流龙溪河收集了1382尾厚颌鲂样本,并对龙溪河生态环境实施监测,系统研究了厚颌鲂的生物学特性和种群动态,内容涉及厚颌鲂年龄鉴定、种群结构和种群生长、资源量估算、食性、繁殖生物学、人工繁殖、早期发育等,通过上述研究探讨环境压力下厚颌鲂的生活史策略和种群动态,为厚颌鲂资源的保护、恢复和利用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厚颌鲂的鳞片和基枕骨均可以用于年龄鉴定,鳞片重复读数吻合率为95.30%,基枕骨重复读数吻合率为91.95%,二者的相互吻合率为95.30%。说明用鳞片和基枕骨的年龄鉴定结果比较可信。鳞径和基枕骨径和体长呈直线关系,可用于开展生长推算,鳞径推算结果比基枕骨径推算结果更接近实测值。厚颌鲂种群年龄结构比较复杂,由0~7共8个龄组组成。优势龄组为1~3龄,占总数的83.14%,4龄以上数量急剧下降。群体体长分布于70.0~365.0mm之间,体长130—250mm的个体占群体总数的77.71%;体重分布范围为5.3—1106.2g之间,体重50—250g个体占总数的64.33%,群体总性比为♀:(?)=1:1.03。在低龄阶段(1~3龄)雄性数量略占优势,4龄开始雌性数量超出雄性,5龄以上个体多为雌性。厚颌鲂为匀速生长类型。可以用Von Bertalanfry方程描述其生长特性: Lt=488.89[1-e~(-0.1648(t+0.5453)] Wt=2486.96[1-e~(-0.1648(t+0.5453)]~(3.139) 相关生长参数为:L_∞=488.89mm,W_∞=2486.96g,生长参数k=0.1648,t_0=-0.5453,生长拐点年龄t=6.40龄,对应体长和体重分别为:Lt=333.14mm;Wt=746.06g。生长速度逊于其他同属鱼类。采用体长股分析方法对龙溪河洞窝3.5km河段的厚颌鲂资源量进行估算,2001—2003年厚颌鲂资源量分别为11800尾,9993尾和8868尾,3年平均资源量为10220尾。三年资源量的生物量分别为1935.2,1346.1和2115kg,平均为1798.8kg。据此推算龙溪河厚颌鲂总的资源量为88330尾,资源生物量为15546.7kg。食性研究表明,厚颌鲂食物的最大组分来自水生微管束植物中的沉水类群。藻类的出现率很高,主要是硅藻绿藻门蓝菌门的种类,由于藻类个体微小,其营养贡献小于水生植物。食物组成中包含一些动物性成分,在100mm以下个体主要为浮游动物中的桡足类,100mm以上个体食谱中淡水壳菜是常见食物,无脊椎动物出现率随着体长增长逐步提高,动物性食物成份在成鱼饵料中的比重显著增加。厚颌鲂全年有两个摄食旺盛阶段,分别出现在春季4~5月和秋季9~11月。

繁殖特性

厚颌鲂繁殖期为4~7月份,盛期为4~5月份,在繁殖季节可借第二性征辨别性别。繁殖群体主要由2、3龄个体组成,总性比♀∶♂=1∶1.83。厚颌鲂2龄初次性成熟(♀∶75%;♂∶94.7%),3龄个体全部成熟。最小性成熟雌性全长189.0mm,体长158.0mm,体重72.1g,成熟系数2.7%;雄性全长179.0mm,体长149.0mm,体重57.1g,成熟系数2.2%。厚颌鲂绝对怀卵量为(59587.22±59018)粒,相对怀卵量为(212.64±89.50)粒/g或(230.96±137.63)粒/mm,绝对怀卵量和相对怀卵量均在5龄大幅增长。比较繁殖力以3龄组最高,2、4、5龄组相近。集群繁殖需要18℃以上水温和其他一些生态因子刺激,亲鱼追逐约1h左右产卵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