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特勒骠

特勒骠

“特勒骠”是唐昭陵六骏石刻之一,是陕西省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为东面第一骏的青石浮雕石刻。这六匹骏马的石刻是为纪念唐太宗李世民在建立唐朝和统一全国过程中所乘过的六匹战马而创作的。特勒骠的毛色黄里透白,嘴角微黑,是李世民平定宋金刚时所乘坐骑。在石刻中,特勒骠表现出一种经过严格训练的仪仗步法,展现了其训练有素的特点。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由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战马特勒骠置于陵前。这些石刻不仅是艺术珍品,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综合国力最强盛时期的历史产物和历史见证。它们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和准确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阵中的情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名字由来

特勒骠是唐唐昭陵六骏石刻之一,位于东面的第一骏。"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职名称,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赠,而"骠"则是指黄白色的马,喙微黑。特勒骠是李世民平定宋金刚时所乘坐骑,其毛色黄里透白,故称"骠"。唐太宗为它的题赞是:"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特勒骠的名字体现了它在战争中的勇猛和李世民对它的赞誉。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自己在建立唐朝和统一全国过程中所乘过的六匹战马而创作的,这些石刻原本位于礼泉县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内,现在其中四骏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另外两骏(飒露紫和拳毛騧)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这些石刻展现了唐代雕刻艺术的精湛技艺,是中原地区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

详细介绍

骏马“特勒骠”是武德二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李世民消灭割据朔州市(今山西朔县境)的刘武周势力,收复山西省失地时,与刘武周大将宋金刚等作战时的坐骑,排列于昭陵祭坛东侧首位。此马毛色黄里透白,喙微黑色。

刘武周(?~622)本隋河涧景城(今河北献县东北)人,随父迁马邑。后任马邑鹰扬府校尉大业十三年 (617)杀太守王仁恭,自任太守,遣使附于突厥,受封为“定扬可汗”,割据马邑。武德二年三月,乘唐军薛仁杲作战之机,勾结突厥向南侵扰。其将宋金刚部数日间攻陷介州,唐军数败。守御太原市的齐王李元吉弃城逃回长安。于是,刘武周、宋金刚占据了唐在山西省的大片土地和军事要地太原。高祖李渊大惊,打算放弃黄河以东地区,收兵镇守渭河平原。惟李世民坚决反对,他认为失掉了河东,关中就孤立了,只有消灭刘武周势力,收复河东失地,才能久据关中。李渊遂派李世民带兵狙击。十一月,李世民率众直趋龙门关,渡黄河,连挫刘武周军前锋。唐军在柏壁(今山西新绛县西南)集结,与宋金刚对垒。李世民采用“坚营蓄锐,以挫其锋,粮尽计穷,自当遁走”的战略战术。武德三年二月,宋金刚军果然粮尽计穷,军心动摇,李世民率大军乘机穷追猛击,在消灭宋金刚、寻相尉迟敬德刘武周势力中,李世民骑着“特勒骠”,曾一昼夜间急追二百多里地,交战数十次。在雀鼠谷(今山西介休市西南) 西原,一天连打八次硬仗。这次追歼,李世民曾一连两天水米未进,三天人没解甲,马没卸鞍。

石刻“特勒骠”体形健壮,腹小腿长,属突厥名马。这种马是典型的锡尔河流域的大宛马,即汉代著名的“阿哈捷金马”,也是隋唐时期中原人寻觅的神奇骏马之一。研究者认为,“特勒”是突厥汗国的高级官号之一,其地位次于叶护和设,只统部落,不领兵马。“唐太宗以突厥‘特勒’官号来命名自己的坐骑,不仅仅是为赞扬名品良种的骏马,更重要的是以突厥赞美英雄、勇士的风俗来纪念和炫耀自己的辉煌战绩。”突厥多以王室子弟为“特勒”,“特勒骠”亦可能是突厥可汗的一个子弟进献的。它载着李世民驰骋汾晋,为收复唐朝王业发祥地——太原市山西省失地,立下了战功。因此,唐太宗李世民称赞它:“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险摧敌,乘危济难。”

历史意义

特勒骠石刻不仅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它的存在对于研究唐朝历史、艺术、文化以及民族关系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资料

西安碑林博物馆:欣赏唐代“昭陵六骏”石刻.搜狐网.2024-09-04

“昭陵六骏”的前世今生.搜狐网.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