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起始于上世纪三十年,秉承着“厚德、励志、笃学、创新”院训不断发展壮大。
历史沿革
学院的发展进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
一、基础课部(1965-1994)
解放后,学校对解放前的系、组设置不断进行调整,在1965年时增设了一个基础课部,没有专业和本科生,只是负责全校的数理化和生物等基础课程。从1994年基础课部获批开办药用植物加工与利用专科专业,当年招收第一届学生共49名委培生,教学计划、教学进程、学籍管理等工作开始正常运转。
学科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1982年获植物生理生化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植物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获农业环境保护硕士学位授予权,1992年将植物生理生化划分为生物化学与植物生理学两个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植物学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二、基础科学系(1995-1999)
1995年基础课部更名为基础科学系,当年药用植物加工与利用专科专业招收11名学生,1996年招收21名学生,1997年后该专业停止招生。1998年招收第一届生物技术专业32名本科学生,1999年新增应用化学。
1998年将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学合并为植物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生物化学调整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将农业环境保护调整为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应用数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三、生命科学学院(2000-2006)
2000年基础科学系更名为生命科学学院,并新增生物工程专业,2001年新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02年新增生物科学专业,每年招生300余人,专业建设不断完善,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700余名本科学生,分布于全国高等农林院校以及企事业单位。
2000年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3月获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获批生物学国家一级学科生物物理学博硕士学位授权和应用化学硕士学位授权。2006年获批药用植物学、生物信息学、化学生物学校内自主设置博硕士授权点以及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学院已培养出1000余名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硕士研究生人才。
四、生命科学学院(2006至今)
2006年根据学校整体规划统一安排,从生命科学学院分出一个理学院,将原生命科学学院的数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的教师,应用化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以及应用数学、应用化学、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划归到理学院。
新生命科学学院现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生物科学系、微生物与生物工程系、植物研究所和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涵盖了10个教学研究室和5个教学实验室;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下设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自设)6个二级学科,其中植物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陕西省重点学科。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600余名,本科生近1500名。
学校简介
生命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工209名,其中教授34名,副教授45名,博士生导师25名,硕士生导师50名。实验室实验室人员1人,高级实验师11人。国家入选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特聘教授2人,陕西省“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
办学规模
学院设有生物技术系、生物科学系、生物工程系和现代仪器教学及实验中心等4个教学系(中心) ,涵盖了12个教学研究室和 3个 教学实验室;有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中药材GAP认证咨询中心、陕西省指纹图谱研究中心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微生物研究中心、生物信息研究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研究中心和西北植物研究所等8个研究中心(所)。学院承担着全校生物类基础课及本院专业课的教学任务。
专业培养
生物技术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以应用于农业科学为特色的理科类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生命科学基本理论和系统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基本掌握生物技术有关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够把生物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生命科学尤其是农业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型人才。毕业生能在于生命科学相关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能够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学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科研、开发和管理能力。
生物技术必须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学科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本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坚持厚基础、重实验、突出主线的原则。基础体现在加强人文科学概论和数理化教学以及专业基础课教学;现在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突出主线体现在突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这一主干课程及相关实验技能的培养。
本科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酶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生物技术及其产品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重点掌握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
了解生物工程等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熟悉国家生物技术产业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了解生物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动态;
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阅读专业文献;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和设计,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相关学科
生物学
(四)主干课程
动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酶工程原理及技术、细胞工程原理与技术、生化反应工程、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五)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共40周,其中包括军事训练、生产劳动、两课实践、社会实践、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论文)、生命科学前沿教育、科研素质培养、创新创业和研发能力培养、毕业论文(设计)等。
生物工程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人文素质,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生物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复合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化学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通过生物技术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具备在生物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能力。
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人文社科类的基本知识,具备人文素质;
2.掌握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和英语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微生物学、发酵工程、生物分离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4.掌握生物工程方面的基本技术,具备在生物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
5.熟悉国家生物产业有关政策和法规,特别是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条例;
6.了解现代生物工业的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
7.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三)主干学科及相关学科
主干学科:生物工程
相关学科:生物学、化学工程
(四)主干课程
化工原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发酵工程、生化工程设备、细胞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等。
(五)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共40周,其中包括军事训练、生产劳动、两课实践、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课程论文(设计)、生产实习、创新创业和研发能力培养、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
生物科学专业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人文素质,掌握现代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以及实践认知能力,为我国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生态建设和中药资源产业化,提供能从事技术研究、生产管理、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同时也为生物科学方向提供优秀的硕士研究生资源。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通过科学实验和实践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人文社科知识,具备人文素质;
2.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握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中药植物资源学、生态学、中药材生产质量控制、天然产物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4.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5.国家科技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6.生物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7.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和设计,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相关学科
四、主要课程
植物学、动物界、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天然产物化学、药用植物资源学、中药材生产质量控制、生态学、中药材加工学等。
五、教学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共45周,其中包括军事训练、生产劳动、两课课实践、社会实践、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等。
六、学制
4年
七、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八、毕业额定学分
总学分:160.0+8.0分
其中:必修课学分72.5分 选修课学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 50.0 分 公共选修课学分 8.0 分 实践教学环节学分 29.0分 创新与技能学分 8.0 分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500余人,本科生1600人。目前,拥有全国高校最大的植物标本馆,收藏有以秦岭和黄土高原地区为主的各类植物标本55万余份,许多为珍稀保护种类。学院自 2000 年成立以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其它各类项目120余项。近5年来,先后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14项,出版教材和科学研究专著120余部,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0余篇,90余篇被SCI等三大检索系统收录。
特色学科
学院的植物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陕西省重点学科,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学院设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药用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等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学、生物信息学等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技术专业分设四年制本科和六年制“基地班”两个类型;生物工程专业分设四年制本科和六年制“基地班”两个类型,2002年获批“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科研成果
1
树莓图拉明、秀美特和黑莓、黑巴提、百胜引种顺化、快繁技术和水保效应的研究
陈铁山(主持)
2004.7.6
证书号200410610
2
树莓图拉明、秀美特和黑莓百胜、黑巴提苗木组织培养快速繁育的方法
陈铁山(主持)
2004.9.1
发明专利
授权书
专利号ZL2.1.14401.X
3
小麦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量麦谷蛋白14亚基基因的核酸序列及其应用
郭蔼光、范三红、赵惠贤
05年3月2日
发明专利
授权书
ZL02114579.2
4
华山松大小大小和共生真菌致死寄主树木机制的研究
胡景江(第五)
2005年6月22日
04―1―022
5
丹参规范化种植研究其及GAP基地建设
梁宗锁(第四)
王渭玲(第九)
2005年6月22日
陕西省科学
技术二等奖
04―2―068
6
缺水环境下造林苗生根萌芽机理与造林关键技术研究
梁宗锁、孙群
2007年2月8日
陕西省科学
技术二等奖
证书号06-2-064-R1
7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
梁宗锁、孙群
2006年12月20日
教育部科技
成果完成
成果登记号360-06-22041078-02
8
赵惠贤、郭蔼光
2005年6月10日
教育部科技成果完成
成果登记号360-05-12040079-02
9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
梁宗锁、孙群、张跃进
2007年6月8日
证书号2007-1-05-R1
10
生命科学系列基础课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龚月华,王俊儒,梁宗锁,高梅
2007年9月
11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
梁宗锁、孙群
获2007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12
陕西省野生兰科种类与分布的研究
吴振海(第五名)
2008年10月
证书号:2008-T-01-05
13
一种安全试管架
张亮、魏永胜
2008年4月
实用新型专利
证书号:ZL2007.2.0031437.7
14
一株成团泛菌及其发酵培养方法与应用
薛梦林
2008.07.30
发明专利
证书号:ZL2006.1.0066981.5
15
赵惠贤
2008.06
16
甘草根瘤菌菌株CCNWGX022发酵液的石油醚萃取物中分离的化合物
发明专利
ZL200610042998.7
17
农林院校药用植物学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
2009.1015
2009年全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SJX092062―4
18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十周年先进个人
梁宗锁
2009.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19
陕北地区仁用杏抗旱防寒栽培技术推广
魏安智
2010.2.24
2008-2009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
20
一种三角型包装袋
王超群生命学院(学生)
2008.4.15-- 2009.4.29
实用新型专利
ZL2008.2.0028852.1
21
包装袋
王超群生命学院(学生)
2008.4.15-- 2009.6.10
外观设计
ZL2008.3.0116550.5
下属机构
陕西省中药指纹图谱研究技术中心
2004年12月由生发改委、科技厅、财政厅、省医药总公司等单位组织评审,同意成立陕西省中药指纹图谱研究技术中心,挂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其目的是为推动陕西省中药现代化、促使中药生产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搭建研究技术平台;为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从事中药质量控制和中药标准制定的研究人员提供研究开发基地;为各界企业、政府建立中药标准化体系和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提供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与科技优势,建立科学有效的中药质量控制模式,提高中药生产质量控制的技术水平,确保中药的内在质量,使我省的中药尽快走出陕西省,走向世界。经充分协商和筹备,学校于2005年4月批准任命生命科学学院梁宗锁教授任该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1、规范化的中药特征总提物获取程序的研究及其指纹图谱的建立:(1)在光谱和色谱测试指导下,选择最佳的提取分离程序获取中药特征总提物。(2)对特征总提物进行色谱学和光谱学研究,确定可用于各中药质量控制的指纹图谱(包括 HPLC、IR、UV和1HNMR等指纹图谱)及其特征数据。必要时可用HPLC-MS、HPLC-NMR等联用技术获得更精细的结构信息。中药指纹图谱的解析研究:(1)采用植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对特征总提物进行分离,以得到各单体化合物;(2)鉴定各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其进行光谱学和色谱学研究。通过各单体化合物的光谱学和色谱学特征与中药指纹图谱的比较,实现中药指纹图谱中特征信号的归属。3、中药特征总提物以及各单体成分的生理活性研究。4、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研究品种,并应用电子计算机建立常用中药指纹图谱集和标准数据库。研究中心人员组成涉及从事中药材方面研究的各领域专家,包括种质资源与植物分类、栽培管理、生长发育、有效成分提取、分离、鉴定、病虫管理与农药使用以及贮藏与加工、土壤管理、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药材推销理论、现代仪器分析等,以充分体现多学科交叉的性质。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本科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中心是我校开展中药材研究的跨学科开放式业务机构,挂靠生命学院,业务上由学校和科研处领导,日常管理由生命学院负责,研究中心的所有人员的行政管理归属关系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