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潘人木

潘人木

潘人木,本名潘佛彬,女,1920年出生,作家。原籍江苏省,寄籍辽宁省。抗战期间,入关求学,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外文系。曾任职于重庆海关总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女子师范学院。后举家去台湾,于1964到1981年间,先后担任台湾省“教育厅”儿童读物编辑小组的编辑与总编辑。50年代初开始创作,被称为当时台湾“风头最健”之女作家。

成长履历

1919年,生于辽宁省法库县贺尔海村。

1942年,在重庆毕业于中央大学(后更名南京大学,并在台复校)外文系。毕业后供职于重庆中国海关总署、新疆女子师范学院。

1949年,迁居台湾,开始文学创作生涯。

1965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任台湾省教育厅儿童读物编辑小组编辑、总编辑。

1981年,退休后在台湾英文杂志社主编《世界亲子图书馆》。

2005年11月3日下午二时病逝于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享年八十七岁。

文学生涯

潘人木1950年代初开始创作,被称为台湾“风头最健”之女作家。

(1)1950年发表中篇小说“如梦记”,获中华文艺奖第一名。

(2)1952年出版长篇小说“莲漪表妹”,获文艺奖金委员会的高额奖金。

(3)1965年,潘人木开始发表儿童文学作品,作品题材丰富,有儿歌、童话、儿童故事、儿童散文等,此外尚有译作。

个人荣誉

(1)《如梦记》(中篇小说):全国文艺创作奖

(2)《涟漪表妹》(长篇小说):全国文艺创作奖

(3)《马阑自传》(长篇小说):全国文艺创作奖

(4)《冒气的元宝》(儿童读物):教育厅最佳写作奖

(5)《小萤萤》(儿童读物):教育厅最佳写作奖

(6)1962年获“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

(7)1990年获信谊文教基金会幼儿文学特别贡献奖

(8)1995年获中国妇女写作协会资深编辑奖

(7)1996新闻局小太阳奖最佳翻译类

(9)2000第二十届杨唤儿童学学特殊贡献奖

作品列表

儿童文学

《二人比钟》(国小教材)

《圆仔山》(与曹俊彦合著),台英出版社

《咱去看山》,台英出版社

《龙家的喜事》,信谊基金出版社

《小胖小》,信谊基金出版社

《走金桥》,信谊基金出版社

《数数儿》,信谊基金出版社

《小乖熊的兔儿爷》,信谊基金出版社

《拍花萝》,信谊基金出版社

《丁伶郎》,三民书局

《老手杖直溜溜》,麦田

《龙来的那年》,幼翔

《鼠的祈祷》,民生报

《潘人木儿歌集》,民生报

《牵我、看我、拍我、数我、夸我》,国语日报

小说

《如梦记》,文艺创作出版社,1951(中篇)

莲漪表妹》,文艺创作出版社, 1952(长篇,1985年改写后由纯文学出版社重新发行,2001年改由尔雅出版社印行)

《马兰自传》,1953(长篇,1987年改写后,书名改为《马兰的故事》由纯文学出版社重新发行)

塞上行》,1957(长篇,中华日报连载,未出单行本)

《雪岭惊魂》,1960(长篇,中华日报连载,未出单行本)

《哀乐小天地》,纯文学出版社,1981(短篇)

相关介绍

潘人木从年轻时候就创作不断,作品或取材于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活,或反映战后台湾社会现实。她的小说《如梦记》、《莲漪表妹》、《马兰自传》(后改名为《马兰的故事》)都是得奖作品。任职省“教育厅”期间,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又编《中华儿童丛书》、《中华儿童百科全书》。另有《夜光杯》。由于潘人木毕业自重庆中央大学外文系,英文基础深厚,因此在儿童文学的园地里,不仅有儿歌、童话、儿童故事、儿童散文等的创作,也有翻译作品,并且深耕广植到现在,是位资深的优秀作家。那么潘人木是如何与儿童文学结缘、结缘后的经历作为、发表儿童文学作品屡易笔名的原因,她又是如何选择安排题材以成就作品,以及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呈现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呢?下面文字做解答。资深作家潘人木,有位又会说故事、又能念儿歌的母亲,从小时候起,她就在随着母亲念儿歌、聆听母亲讲故事的环境中逐渐长大。潘人木于《走到人前亮三分》一文中说:儿歌是我的心灵最初的光亮,也是永远的光亮。儿歌是我一切的开始。它教育我,陪伴我,娱乐我,抚慰我,温暖我,从婴儿到老年。依偎在母亲怀里,听她念儿歌,她的声音,她的呼吸,她的怀抱的温暖,使她念出来的任何一首儿歌,讲的任何一个故事,玩的任何一种“儿歌游戏”都是美丽的。美丽的亲情,发着光,存在子女心中,奠基他们人格和性向的成长,这种功能是无可取代的。听着随着母亲念儿歌,听着母亲讲故事,潘人木在其母亲讲的其中一个故事最后的结局里——“地上三棵小花,变成了三个半寸高又会弹又会唱的小人儿”,那“又会弹又会唱”六个字,潘人木说:变为有感情、有画面、有想象的整体,激动着我小小的心灵。……,引起了我许多想象,许多感动,后来我才知道,母亲讲的这六个字就是六颗文学的种子,在那样早的岁月,便深植在我的心田里。从此,我心田的土壤便有了变化。种子要发芽,要水份、要日光,其来源是无止境的渴望读书,以“胡思乱想”为乐,以观人行动为有趣。(见1999年民生报社出版潘人木著《鼠的祈祷》自序)。在无止境的渴望读书、努力读书之中,1938年暑期,潘人木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先任职于重庆海关总署,随后至新疆迪化女子师范学院教书,1949年举家迁来台湾。1950年,潘人木以中篇小说《如梦记》获得“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小说创作首奖”;1952年,潘人木又以长篇小说《莲漪表妹》获得“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文艺创作奖”;1953年,再以长篇小说《马兰自传》荣获“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文艺创作奖”。潘人木从学生时代起,到1953年三获文艺创作奖,在此之前,皆未涉足儿童文学的写作。潘人木为何会与儿童文学结缘,主要起因于有次她看了念小学六年级的女儿写的一篇作文不理想,在分析探讨原因,并且有鉴于儿童最先接触的事物,会对他们影响深远,甚至影响他们一辈子,于是当时潘人木打算开个小书店,出版一些有水准的儿童读物,好让孩子们能够吸收一些好的东西,结果因缘际会,那时潘人木在《联合报》上发表的一篇《感慨话考试》文章,被任职省“教育厅”第四科的科长陈梅生先生看到,认为很有见地,而正巧彼时适逢省“教育厅”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成立儿童读物编辑小组,编辑群中缺少一位健康类的编辑,陈梅生遂邀请潘人木担任,潘人木在欣然接受之余,随之打消了开书店的念头,而开始踏入儿童读物编辑与写作的工作,潘人木从事省“教育厅”儿编工作总计十七年,从编辑做到总编辑,期间,除《中华儿童丛书》出了四百多本,另外还倡议、计划、开编《中华儿童百科全书》。(见潘人木著《鼠的祈祷》附录二《下雪的十七年》,249-261页)。潘人木自与儿童文学结缘后,在这块园地里就不断地深耕广植,一直到现在。她不仅编辑了《中华儿童丛书》、《中华儿童百科丛书》,还编了十二本《中华幼儿丛书》以及中国节日小书一套、忠孝故事小书一套,后来又参与台湾英文杂志社主编《世界亲子图书馆》,协助民生报社编辑出版儿童散文《好吃的小东西》、《乌烟公公》等。另外,潘人木从开始儿编工作起,也不断地或创作故事、或写作儿歌、或写作散文等,给儿童少年看,好丰富他们的认知,增进他们的知识智能,让他们生活在充满趣味与快乐的天地里。她会为自己取潘人木这个笔名,是为了要参加文艺创作的征文的缘故,潘人木说:我不想以真名应征,一时之间又想不起什么好的笔名,于是就把“佛彬”本名各取字旁,成为“人木”。有人说,这两个字一起就“休”想出头了,果不其然。但,也有人另有看法。已故赵友培先生就觉得很好。(见潘人木著《请问潘阿姨》,原载《精湛》季刊1994年秋季号,后收入《鼠的祈祷》。潘人木这一名字诚如赵友培先生的认为,是个好笔名,因潘人木以这一笔名发表的文学作品频频获奖,中篇小说《如梦记》在1950年获得“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小说创作首奖”,后来的长篇小说《莲漪表妹》于1952年荣获“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文艺创作奖”,《马兰自传》于1953年又获得“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文艺创作奖”。另外翻译作品《爱蜜莉》在1996年时,获“新闻局”林良奖最佳翻译奖。潘人木除了有“潘人木”这个笔名,她在担任儿童读物编辑小组编辑与总编辑期间,陆续创作发表五十来本儿童文学作品时,又取用了其它的笔名,而且笔名之多,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她在那段期间取用的笔名计有:冯伟、吴叶、慎思、于慎思、唐逸陶、潘遂、立德、唐茵、求实、王求实、朱蒂娜、曼怡、云美、凌云美、吴明、周菊、小玲、夏小玲、李丽雯、安迪、简安迪、凌安迪、蒋凯伦、爱丽、蒋爱丽、胡丽丽等。潘人木以这些笔名发表的儿童文学作品,其中用唐逸陶之名发表的《冒气的元宝》,于1978年获台湾省教育厅第一期金书奖“最佳写作奖”;以于慎思之名发表的《小萤萤》,在1979年获台湾省教育厅第二期金书奖“最佳写作奖”。刘枋曾撰文称潘人木是“得奖专家”(见刘枋著《得奖专家——记潘人木》,1985年采风出版《非花之花》,51-55页)。潘人木在文学写作方面获得的奖项,除上述之外,另于1962年获“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1990年获信谊文教基金会幼儿文学特别贡献奖、1995年获中国妇女写作协会资深编辑奖、1999年获亚洲第五届儿童文学大会台湾地区最佳翻译奖、2000年获杨唤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从潘人木获得这么多文学奖项看来,她确实是位具有文学创作天份的杰出作家,这和她取什么笔名来发表作品,世人对她笔名的认为,着实没有关系。潘人木曾说:笔名人木,人说不好,合起为“休”,但自己认为休也有正面的意思,是快乐,所以总愿能与大家“休戚与共”。(见2000年信谊基金出版潘人木著《龙家的喜事》之《作者简介》) “休”字也有快乐的意思,潘人木希望能与众人休戚与共,一同欢乐,她这番期望,在她任职儿编期间,陆续发表儿童文学作品时,又用了好多其它的笔名,可看出端倪。她似乎不在乎别人知不知道她是谁,而只希望透过作品能与众人一同欢乐,因此她有所思有所感不断的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之时,也期愿大小读者在看了她的那些创作后,能欢喜,能快乐,能获得智慧,至于笔名,用哪个都无所谓,它只是个代号,经常换个代号,既新奇,又好玩,何乐而不为!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离娄篇)一位成年人要时时保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亦即“童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然而潘人木在开始从事儿编工作时,就深刻地体悟到:“一个人若是想在儿童文学上贡献自己,除了基本上的写作条件,他最需要的是保有一片童心,不然,一切努力都是白费的”(见潘人木著《下雪的十七年》,《鼠的祈祷》)。儿童的心性,天真质朴,自然率直,喜好新奇变化,热爱游戏同乐,对于有兴趣的事物必认真以对,不知或轻忽名利,生活以快乐为原则。潘人木在从事省教育厅儿编任内发表儿童文学作品时,不用潘人木之名,而取用其它的笔名,并且特别多,这应该也可说是她自然率真、重视生活快乐、喜欢新奇变化的“童心”表现。她取用“慎思”、“求实”之名,这似乎说明了她对自己有兴趣的事物能认真审慎面对的一种“童心”的呈现,她在《下雪的十七年》一文中曾说:做了总编辑以后,责任感更重了。一位西洋儿童文学名家说过:“只有最精美事物中最精美的才配给儿童阅读。”我觉得他说得对。为了要遵守他这句话,我这个总编辑也成了一个怪胎形的守卫者——自觉浑身长着长长的触角,四个不同用途的大眼睛,手里拿着一支大笔,一个放大镜,把守读物小组的大门,不准在内容上、形式上、文字上有不良影响的稿件进入。(见《鼠的祈祷》,259页)“浑身长着长长的触角,四个不同用途的大眼睛,手里拿着一支大笔,一个放大镜,把守读物小组的大门”,这形象,活脱像个变装且认真游戏、工作的儿童。由于潘人木就读中央大学时读的是外文系,在屡易笔名之中,自然而然地会取“朱蒂娜”、“安迪”、“爱丽”等名字。如今提及潘人木任职儿编期间,在发表儿童文学作品时屡易笔名,这很像欧阳修的屡易其号,但她的笔名比起欧阳修的名号可要多得多。而从潘人木当时屡易笔名以发表儿童文学作品这事情看来,或许也是因为她身为儿童读物的编辑、总编辑,对于《中华儿童丛书》的编纂,在该出书的时候,一定要能按时出书,以恪尽职责,然而如果预约撰稿人没能依照时间将作品投寄过来,或者恰逢没有适当的稿件,那么她自己势必须设法完成文稿,还好她本是文学创作的高手,及时成就作品难不倒她,然而身为编辑却发表出版自己的作品,潘人木生性朴实,于是她自然而然地取用了“潘人木”之外的其它笔名为该文章的作者,好按时出书,完成自己份内应完成的编纂工作。如果她那时的屡易笔名也包含这种原因的话,那么这还显现了她认真处事、愿意与人休戚与共、轻忽名利、一同欢乐完成工作的人格修为,以及“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的高尚情操。潘人木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对于材料的选择与安排,颇见功力。翻阅她的各本儿童文学作品,取材堪称广泛,举凡动物、植物、山川、矿石、传说、民俗、节庆、亲情、环保、宇宙星辰、自然时序、生活习惯、活动游戏等等,她都选择安排以创作编写,她或采儿歌形式、或以故事、或用散文。潘人木非常擅长编写故事,她曾创作了不少的儿童故事,她认为“写故事要把握的基本原则只有二个:一、发生了什么问题;二、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只在于这二个步骤的经营而已”(见1988年6月20日《中央日报》十六版潘人木著《纵横小说创作与儿童文学之间》)。发生什么问题,亦即是制造一个有趣的问题,也就是创作者自认为强而有力、能引起读者兴趣的最好的点子,然后让点子成长,形成波折,产生冲突,制造悬疑,最后令问题获得解决。而对于所编写的故事,需使其具备合理的荒谬。(见潘人木著《我对儿童文学的看法》,该文收列在2000年三民书局出版潘人木著《丁伶郎》前言部分)。除了故事,潘人木也非常擅长写作儿歌。她认为儿歌能“滋养着儿童的身心,散发着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光辉”(见1998年台湾麦克公司出版潘人木著《老手杖直溜溜》书后《给爸爸妈妈的话》)。她尽量尝试以传统儿歌的形式,譬如连锁歌、颠倒歌、游戏歌、绕口令、谜语歌等来写作,但她也尝试自由形式自创形式的儿歌的写作。(潘人木著《我怎么写儿歌》,见《一只猫儿叫老苏》后记)。潘人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对于文章体式表现得很灵活,例如《天空的谜语》是她写给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看的作品,在这本作品里,她便结合了谜语歌与散文短文写成。潘人木为儿童写书,对题材的选择安排与内容的经营规划,有独到之处。有人曾说余光中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面对潘人木,也可说她左手写儿歌、儿童故事,右手写成人小说。曹丕曾评论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徐干擅长写作辞赋,即使张衡蔡邕这两位作赋大家都不能比他们更好,但是曹丕也说,王、徐干在别的文章的表现上,比不过他们辞赋的创作。(见曹丕《典论·论文》)一位作家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体的写作上都有杰出优秀的表现,不是件容易的事。潘人木创作成人小说表现的优异,早就是有目共睹的,后来她跨足儿童文学的写作,其优异的表现,也是让人刮目相看,连连称道。天才的成功亦须要靠他付出九十九分的努力,潘人木创作儿童文学的用心认真,从她的构句、谋篇、立意等方面,可深深地感受得出。一个人的人格即是他作品的风格,而作品的风格亦能呈现一个人的人格,潘人木儿童文学作品所展现的高雅清新风格,除了代表她的人格,另也滋润影响着阅读者尤其是小读者的身心,让小读者的身心在潜移默化当中,逐渐丰富盈满,趋向善与美,因此她的屡屡获奖,享誉文坛,实在可说是实至名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