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武树臣

武树臣

武树臣,1949年10月生于北京,汉族男性。他是山东大学法学院的教授、法学博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武树臣曾在2001年7月担任中国比较法研究会副会长,2002年1月担任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2010年,他被山东大学法学院引进为文科一级教授。

人物经历

“文革”时在北京工业学院附中读高中

1968年12月开始先后在山西省夏县、四川省新都区插队锻炼。

1973年10月开始在四川省温江区师范学校读书,1975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

1978年2月考入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学习,1982年2月毕业,获法学学士,留系任教。从事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律文书写作等教学研究工作。

1985年8月被评为讲师,1991年8月被评为副教授,1993年8月被评为教授,1994年9月被评为北京大学首批中青年学术骨干,1996年6月被评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1990年12月至1991年1月以客座研究员身份在日本法政大学法学部川口由彦教授指导下研修日本近代法制史。

1992年4月任系副主任。

1993年9月在张国华教授指导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2月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7年4月调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工作,任党组副书记、副院长,2005年4月调北京奥组委法律事务部任部长。继续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招收和指导中国法史博士研究生。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会会长(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届(1997.1-2001.4)、第二届(2001.4-2005.4)委员,中国比较法研究会副会长(2001.7),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2002.1)。2010年,武树臣被山东大学法学院引进为文科一级教授。

研究方向

 法理学、法律思想史、法律文化

主要研究领域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比较法律文化、民事审判、司法改革、奥运会法律实务。

学术研究概况

(一)古文字研究

1、“法”字

2、“德”字

3、“中”字

4、“辟”字

(二)古语新释

1、“不富以其邻”

2、“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3、“迷复归”

4、“议事以制”

5、“明夷”

6、“有教无类”

7、“束脩”

8、“五十以学易”

9、“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

(三)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1、法律文化的概念

2、法律文化的类型

3、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历史发展诸阶段

4、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构成

5、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遗产

6、中国法律文化的未来

(四)法律样式理论

1、法律样式的定义

2、法律样式的特征

3、法律样式的类型

4、中国法律样式的历史

5、中国法律样式的未来

(五)地域文化与先秦诸子学术

1、鲁国文化与孔孟之道

2、晋秦文化与法家之术

3、齐国文化与荀子之学

4、楚国文化与老庄之学

(六)中国成文法的诞生

1、中原地区成文法的概念

2、夏、商、西周立法的特点

3、春秋战国的法律变革

4、中国成文法诞生的轨迹

(七)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划分

1、中国古代法学文献

2、中国古代律学文献

3、中国古代吏学文献

4、中国古代学文献

(八)司法改革:法律涵量·法官裁量·裁判自律

1、“法律涵量”的定义、级差结构及其表现

2、“法官裁量”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3、“法律涵量”与“法官裁量”的合理配置

4、“裁判自律”的定义、意义及操作方法

研究成果目录

〔著作类〕

《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上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1987年1月。

《中国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3年1月。

《苏维埃行政法总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10月。

《中国法律史》,法律出版社,1986年12月。

《科技法律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10月。

《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

法律文书写作》,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12月。

《嘉靖新例》(点校),中国稀见法律典籍集成乙编二册,科学出版社,1993年9月。

《中国法律思想史》,台湾汉光书局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中国法律思想通史》(第一卷、第二卷),(国家七五重点项目)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国家七五重点项目),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8月。

《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5年6月。

《中国法律思想史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8月。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鸟瞰》,大象出版社,1997年12月。

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3月。

《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武树臣法学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9月。

《法学基础》,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3月。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中国法律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3月。

《武树臣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儒家法律传统》,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

《中国法律样式》,台海出版社,2004年1月。

《判例制度研究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1月。

《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4年 月。

〔论文类〕

朱熹法律思想探索”,《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5期。

亚里士多德法治理论探索”,《法学》(上海市),1985年5期。

耶律楚材与元初封建法制建设”,《法学论文集》(北京大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6月。

“运用判例是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途径”,《北京司法》,1986年4期。

“论判例在我国法制建设中的地位”,《法学》(上海),1986年6月。

“孔子与铸刑鼎”,《孔子法律思想研究论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

“从判例法时代到成文法时代——对春秋末期法制变革的再探索”,《自修大学》,1987年3月。

“《周易风水》与我古代民法”,《法学》(上海市),1987年4期。

“中国传统法律意识探索”,《自修大学》,1987年5期。

“应当重视法律文化的研究”,《法学》(上海),1987年6期。

“一部礼治的盛衰史——中国法律思想史的主旋律”,《自修大学》,1987年7期。

“《易经》与我国古代法制”(上下),《中国法学》,1987年4-5期。

“中国法律文化探索”,《北大法学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12月。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讲座(连载),自修大学

绪言“一个萌芽中的法学分支——法律文化学”,1987年8期。

第一题“法律文化理论”,1987年9-10期。

第二题“中国法律文化的起源”,1987年2-12期。

第三题“神治·任意法”时代的法律文化,1988年1期。

第四题“礼治·判例法”时代的法律文化,1988年2-3期。

第五题“法治·成文法”时代的法律文化,1988年4-5期。

第六题“礼法合治·混合法”时代的法律文化,1988年6-7期。

第七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终结与新生”,1988年8-9期。

第八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线索”,1988年9期。

第九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规律”,1988年10期。

第十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评判”,1988年11期。

第十一题“中国法律文化的现状与未来”,1988年12期。

“中国传统法律意识批判”,《烟台大学报》,1988年2期。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评判”,《学习与探索》,1988年4期。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今法制建设”,《政法丛刊》,1988年4期。

“法原:中国法观念的萌动、萎缩与觉醒”,《比较法研究》,1988年4期。

晋国文化:法治思潮的发祥地与输出港”,《晋阳学刊》,1989年1期。

“法律文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法律学习与研究》,1989年1期。

“关于法律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外法学》,1989年1期。

“法律文化述要”,《政法丛刊》,1989年2期。

“让历史预言未来——论中国法律文化的总体精神与宏观样式”,《法学研究》,1989年2期。

“历史没有捷径——论中国传统法观念的总体落伍与局部早熟”,《青年学者》,1989年2期。

“生命固应重,人格犹宜尊——近代法观念的一大变革”,人民日报海外版,1989年2月2日。

“中国法律文化的总体风貌”,《北大法学论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5月。

“判例法与我国法制建设”,《法律科学》,1990年1期。

“中国法律实践的历史足迹”,《中国法治四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

“中国法系的特征及其价值”,《人民日报》,1990年1月15日(6版)。

“中国成文法探源”,《政法论丛》,1990年4期。

“易经与我国古代法律实践活动”,《中国法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

“传说时代的社会状况与法的起源”。

“中国成文法的起源”,《学习与探索》,1990年6期。

“从以刑统例到以罪统刑”,《文史知识》,1991年2期。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构成及其对实践的影响”,《法学研究》,1991年2期。

“名辩思潮与成文法的诞生”,《中国法学》,1991年4期。

“亲亲与尊尊——孔子的直与封建法制”,《文史知识》,1991年7期。

“中国古代的人治与法治之争”,《文史知识》,1991年11期。

“从荒阅到质要——中原地区古代奴隶制法一瞥”,《文史知识》,1992年1期。

“比较法律文化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中外法学》,1992年1期。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社会成因”,《学习与探索》,1992年2期。

“中国法的起源及其特点”,《中外法学》,1992年6期。

“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论纲”,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

“中国的混合法——兼及中国法系在世界的地位”,《政治与法律》,1993年2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笔谈)”,《中外法学》,1993年2期。

“失序的法文化透视与对策”,《法学史》,1993年3期。

“直文化与隐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两大基因”,《学习与探索》,1993年4期。

“循吏酷吏与汉代法律文化”,《中外法学》,1993年5期。

“法字新考”,《中外法学》,1994年1期。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基础”,《法律科学》,1994年2期。

“夫与父孰亲——先秦伦理观的一次裂变”,《文史知识》,1994年3期。

“中国法律样式的反思与重构”,《学习与探索》,1994年5期。

“走出法系——论世界主要法律样式”,《中外法学》,1995年2期。

“走向东方,走向混合法——从中国法律传统的角度看判例法”,《判例研究》,1995年2期。

“正视传统,开创未来——《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座谈会纪要”,《法学研究》,1995年3期。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遗产”,《中央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1995年3期。

“判例意识与判例价值”,《判例研究》,1995年3期。

“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律文化建设”,《学习与探索》,1995年5期。

“淡化专业与课程体系的调整”,《中外法学》,1996年2期。

“大力扩充以法治国的法”,《法律科学》,1996年3期。

“二千年来之法,荀法也——荀子与中国封建法律文化”,《儒家义利观与市场经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4月。

“现代中国的法律样式”,《中国研究》,1996年7月号。

“中国法律样式一百年”,《走向法治之路》,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8月。

中原地区古代的法学、吏学、律学和谳学”,《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5期。

“横的法与纵的法——先秦法律文化的冲突与终结”,《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6年秋季号。

“中国古代法律样式的理论诠释”,《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1期。

“寻找最初的法——对古法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学习与探索》,1997年1期。

“沦语五十以学易当为卒以学易说”,《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春季号。

“法律涵量、法官裁量与裁判自律”,《中外法学》,1998年l期。

“裁判自律引论”,《法学研究》,1998年2期。

“春秋决狱:儒家经义与判例法”,《判例与研究》,1998年2期。

“再论横的法:对先秦法律文化的再探索”,《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春季号。

“论世界三大法律样式”,《武树臣法学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8月。

“两个转变,三个课题——关于中国法史研究的几点想法”,《武树臣法学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8月。

“启动裁判自律工程,探索司法改革之路”,《武树臣法学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8月。

“淡化专业与课程体系的调整”,《武树臣法学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8月。

“贵族精神与判例法传统”,《中外法学》,1998年5期。

“劲士精神与成文法传统”,《法律科学》,1998年5期。

董仲舒的法律思想及实践”,《法律史论集》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9月。

“怎样理解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统一性”,《人民日报》,1998年9月15日第10版。

法家法治思想的再评判”,《上海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1期。

荀子的混合法理论”,《判例与研究》,1999年3期。

“荀子法律思想新论”,《法律史论集》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

“铸造灰色之法”,《法学研究》,2000年l期。

“《左传》与古代法律文化”,《法律史论集》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1月。

“寻找最初的德对先秦德观念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法学研究》,2001年2期。

“怀念恩师张国华先生”,《法律史论集》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

“《尚书》与古代法律文化”,《法律史论集》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

“地域文化与比较法律文化研究”,《比较法在中国》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

“判例意识的觉醒与判例机制的诞生”,《判例与研究》,2003年1期。

“三辟”与“参辟”,《武树臣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说‘象刑’”,《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五辞’辨正”,《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有教无类’新解”,《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束脩’新解”,《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古往今来说‘无讼’”,《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刑讯的产生、原因及其禁绝”,《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云梦秦简对法史研究的价值”,《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中国政治文化法律文化纵横”,《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中国法律传统与欧洲法治精神”,《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原地区法观念的启蒙”,《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历史决定论’的是与非”,《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儒家法律传统及其对实践的影响”,《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中国法史研究要注意五个相结合”,《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时代呼唤活的法律”,《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中国民事审判制度的改革”,《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法官认证方式实务调查分析与对策”,《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自省自砺 努力提高两个素质”,《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倡导三种精神 提高队伍素质”,《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学历、能力及其他”,《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开创首都法制建设一盘棋的新格局”,《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商法的制定与国际规约”《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日语论文〕

中原地区の法文化”,《比较法学》,25卷1号(1992年3月)。

“中国法律文化の总体精神と宏观样式”,《法政研究》60卷(1993年11月)。

“中国の传统的法文化の社会的成因”,《法政研究》62卷(1995年8月)。

“法の渊源を寻ねへ”,《法政理论》29卷3号(1997年2月)。

“中国法百年の样式(上、下)”,《法律文化》,1997年3期、4期。

参考资料

武树臣.山东大学法学院.2022-01-22

武树臣.西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2021-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