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杨德炎

杨德炎

杨德炎(1945年3月24日-2010年6月22日),汉族,上海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文化,编审。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编辑、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杨德炎担任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中国版权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辞书学会第一副会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他强调商务印书馆的出版追求经典性、权威性和高雅文化品格,从未将商业利益放在首位,也未出版低级庸俗读物。

人物简介

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总编室副主任、主任、助理总经理,后借调到我驻德国、瑞士使馆 文化处工作5年,任一等秘书,文化专员

1992年任新闻出版署外事司司长。1996年4月调商务印书馆,任总经理12年。综观杨先生的工作经历,与文化总是息息相关。

商务印书馆有着百余年的光辉历史,许多文化名人都曾在商务工作过。杨德炎主持商务印书馆后,既要保留商务印书馆的优良传统,维护好商务的良好声誉,又要在现代社会里继续发展和壮大商务。

杨德炎认为,商务追求出版物的经典性、权威性和高雅的文化品格,从未将商务之利放在前位,从未为牟利而出版低级庸俗读物。在现代社会,商务经过不断探求,摸索出一套“以书养书”、出版精品图书的好方法,得到读者和市场的双重认可,有100余种图书获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商务印书馆还是国内唯一获得世界质量奖“白金星奖”的出版社。在他主政期间,商务印书馆创办了《汉语世界》杂志,多次修订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华字典》等工具书,还影印出版了文津阁版《四库全书》、《钱钟书手稿集》等图书。

辞典和汉译名著正是商务追求品牌境界的代表。词典由一流专家主持编,译作多采用名家名译,加之高水准的编校质量,构成了商务出版物的品牌风貌。正因如此,商务的图书不仅具有生命力,而且拥有广泛的读者。商务印书馆有着爱护人才、培养人才的优良传统,杨德炎认为,商务人应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出版社应创造“学习、竞争、融合、双赢”的现代企业氛围。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务加紧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提升了员工的技能水平和知识结构。

现在的商务,引进绩效评估体系,寻找适合商务发展新的空间,和国外大的出版社和主流媒体进行合作,使老品牌继续焕发出新的活力。

杨德炎曾任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编辑学会第二、三、四届副会长,中国版权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辞书学会第一副会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

个人经历

五七干校司务长 1970年春,他下放向阳湖时,才满25岁,是咸宁干校年龄最小的“五七”战士之一。由于杨德炎所在的十五连的商务人平均年龄达53岁,他属于典型的“小字辈”,被连里安排担任司务长。刚从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不久的他是个文弱书生,平时沉默寡言,没有人注意。到了干校的新环境,因为要管连里100多号人的伙食,他开始学会了交际,学会了与人联系。当时是短缺经济时期,“五七”战士们每天吃干萝卜丝煎饼,在这种条件下要尽量改善大家的生活,谈何容易。他从向阳湖走到咸宁市城里的菜市场采购,往往早晨四五点钟就起程,将近两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那时咸宁街上的居民不过几千人,而干校的总人数有过之无不及,买菜之难可想而知。经常是文化部20多个连队的采购员们围着菜市场的头头,里三层外三层,争着凑上前去把自己带来的香烟往人家桌上扔。无奈僧多粥少,好不容易盼来一车菜,一下子就被抢购一空。有时为了买到新鲜蔬菜,他得在城里住上两三天,才不至于空手而归。通过买菜,无形中培养了他的集体主义思想,原来是怀有雄心壮志报效社会,现在才重新认识自己:为大家谋福利,首先要改掉的是“书生气”。

那年头,干校人出门办事十分困难,因为社会上不重视知识分子。怎样找到与人打交道的“切入口”(用现在的话说是所谓“契机”),杨德炎没少动脑筋。他抽空便主动帮助街上副食店、饭店、药铺的掌柜干点零活,认识了不少熟人,相互之间有了感情。逐渐地,杨德炎买起东西来非常方便,以至别的连队买不到的紧俏物品,十五连总能买到。

杨德炎就这样干了一年,一直没有卸任。因此可以说,理解人、熟悉人、关心人,他是在咸宁学会的。他过去很腼腆,不会抽烟,但为了拉关系,自己掏钱买了“飞马”牌香烟备用。有次在拥挤的人群中抢购新鲜蔬菜,他手忙脚乱,竟递给卖菜人半截香烟,惹得周围的人哄然大笑。后来调回北京,临行前,当地不少人送他,其中有一位老乡心直口快,道出了真话:“小杨既不抽烟,又不喝酒,我们为什么对他这么好呢?只是看他很可怜!”多年以后,身在异国他乡,回想起这一幕幕,他感动之余,仍会禁不住暗自发笑。

知识分子放下了“架子“,骨子里却总难免自视清高,岂料自己反倒被老乡同情。一次,杨德炎和五连的严文井去四大队参加“活学活用毛著讲用会”,严文井说,在干校重新认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谈得很生动:“我有回拉车,经过一棵桂花树,忽然下起暴雨来,我靠近树旁躲雨时,突然感到身上加重了份量,抬头一看,是和我过去一起的司机为我盖了件雨衣。尽管他是工人阶级,我是被斗的走资派,但他却看我年长,默默地照顾我。我感到十分惭愧,想到过去在北京同一单位呆了多年,我怎么没想到过关心他呢?”

这段精彩的”讲用“被后生杨德炎一直铭刻于心。从咸宁市返城多年后,在京城文化界,下过干校似乎已成为”老资格”的一个标志,如商务人就经常被人问起:“你是商务的,去过咸宁干校吗?重返过向阳湖吗?”

2000年1月,杨德炎在湖北省外文书店参加商务印书馆开设专卖店活动,次日便马不停蹄地赶到阔别28年的向阳湖。他参观了干校中转站、“四五二高地”、红旗桥、王六嘴等多处旧址,并对陪同人员生动地讲述起本连队著名语言学家陈翰伯、《辞源》总编纂吴泽炎王蒙之父王锦第等已故老“五七”战士的旧事,对他们表示了深切的怀念。

2005年中秋节前夕,他又组织“记者沙龙”再次考察咸宁市新华出版社中国新闻社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英语世界等京沪陕粤18家媒体的记者实地参观了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咸宁市新闻出版局和有关旅游景点,采访的记者们纷纷表示,今后要多多关注咸宁,宣传咸宁,支持咸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