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县第二高级中学
归县第二高级中学已有五十年办学历史,坐落于秭归新县城——茅坪镇天问路8号,占地面积63亩,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总投资2700余万元。
办学条件
现秭归县第二高级中学是由原秭归县第二高级中学与太坪高级中学于1997年秋合并而成,合并后采用一校两点(两个教学点)的办学模式发展,1998年夏随县城整体东迁至茅坪镇天问路,两个教学点胜利大会师,会师后学校抓住“普九”高峰的机遇,不断扩大办学规模,至2006年春学校有5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669人,教职工183人,专任教师152人。五十年来,风风雨雨,沧海桑田,学校由小变大,由几间平房到高楼耸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走过了曲曲折折的道路。
原秭归二中
原秭归县第二高级中学,创办于1956年秋,创办时名为秭归县第二初级中学。当时学校只有砖木结构的平房3栋(占地909.03平方米)。招收一年级学生165人,分三个教学班,教职工9人,学制三年。
为了搞好教学研究,根据《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的精神,1957年分文、理科建立教研组,设置了两个教学研究室。次年秋招收新生两个班,全校共五个教学班,学生263人(其中女生72人)。
1958年春,学校建立党支部,加强了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当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学校开展了“绿化校园”、“勤俭建校”的活动,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并大办工厂、农场,试制磷肥、肥皂,到郭家坝区平和乡大金坪村种糖萝卜。秋季招收新生三个班,学生145人,至此二中成为建制三个年级八个教学班的初中,共有学生383人。
1959年7月,第一届初中生毕业,三个班共119人。秋季招收新生三个班,158人,仍保持三个级8个教学班,共有学生422人,教职工25
1966年,继六月二十日在县一中试点开展文化大革命之后,县以下学校集中到城关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于是停课闹革命开始。八月八日“十六条”下达,十月,“红卫兵”外出串联,十二月,“红卫兵”归来,开始“造反”,学校瘫痪。
1967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支“左”,秭归县人武部派人来校开展军训。“七·二O”事件后,学校大闹资产阶级派性,年底建立“革命委员会”。
1968年10月,“老三届”学生370人(66届3个班135人,67届3个班135人,68届2个班100人)离校到农村。此后学校停止招生。
1970年,学生招生废除文化考试,实行“推荐选拔”制度,学制改为两年,春季开始招收高中一年级3个班,学生150人。
1971年春,初中改制为高中,学校更名为秭归县头道河高级中学。
1972年春,又招收一年级新生三个班,由春季始业改为秋季始业,所以1971、1972两年的学生在校时间是两年半。从1971年春到1984年秋止,头道河高中一直保持着两个年级7个教学班的规模,共培养了11届高中毕业生。
1983年秋,根据宜昌地区教育局的通知精神,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学制由二年改为三年。因此,1985年暑期,头道河高中无毕业生,这年秋季招收2个高中班,成为具有3个年级8个教学班规模的中学。1986年—1991年,学校每年招收新生2个班。1992年—1995年,学校每年招收新生3个班。1996年招收新生6个班,学校规模扩大至11个教学班,教职工58人,专任教师45人。
学校自创办后,就积极开辟“勤工俭学”项目,增强造血机能,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整体办学效益。
1957年修建学生宿舍两栋,砖木结构,平房,建筑面积392平方米,1959年修建学生宿舍一栋,砖木结构,平房,建筑面积392m2。
1982年修建学生宿舍一栋,砖混结构三层,每层八间共24间,建筑面积792平方米(后改为教工宿舍)。
1985年修建学生宿舍一栋,砖混结构,建筑面积541.2平方米(后改为教工办公室)。
1986年修建一个单元教工宿舍楼,砖混结构,四层8套住房(两室一厅),这是当时学校最好的住房,解决了部分教师的住房问题。
1990年,拆除1959年修建的学生宿舍,在此地基上修建教室一栋,砖混结构,五层,计十八间,建筑面积1472.8平方米。
1990年,教职工46名,学生330人。
1991年,教职工48人,其中进修3人,工友9人,后勤管理4人,实验员1人,油印1人,执教30人(本科11人,合格学历36%,专科17人,中师2人),学生269人。
1993年12月4日,头道河高中更名为“秭归县第二高级中学”。添置铁床25套,解决学生的住宿问题,维修公路30米,人行道35米,解决了行车难和师生行路难的问题。
1994年春,投资1.14万元,为每个班配置了一台黑白电视相和电视柜,吊扇两把,投资2310元,安装了闭路电视。
1995年秋,投资7400元,维修学生寝室,投资6750元,添置学生课堂凳,投资3000多元解决办公楼和老教师宿舍楼的屋面防水;投资4000元,修建配电房,改造电线,消除了隐患;投资10000元,发放教职工烤火煤、白炭,投资8000元添置图书;投资4700元改善广播室。
1995年秋,教职工62人(含退休)9个教学班,学生354人,校园占地面积21300m2,校舍建筑总面积5052.6m2,其中框架结构2335平方米,砖混结构942.5平方米,砖木结构1681.1平方米,土木结构93.3平方米,加上体育、水电等设施,校产共折合人民币270多万元(房屋折价176.9万元)。
四十年来,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上千名专业人才,为秭归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的建设者。办学效益得到了社会各届的认可。1964年和1965年,在县举办的乒乓球比赛中,均获团体冠军。1965年获男女单打冠军。1966年的乒乓球比赛获团体亚军。1988年,学校教职工男子篮球代表队参加县教育工会组织的比赛荣获全县第三名。1989年又参加全县各战线都参赛的篮球比赛,荣获全县第四名。1995年参加“金路杯”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获第一名。1998年12月参加县教育工会组织的篮球赛获第三名。截止1997年8月,学校共培养10届初中毕业生,25届高中毕业生,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恢复高考至1997年,19届毕业生,(1985年无毕业生)高考录取本科140人,专科179人(含电大),中专115人。这些毕业生中有不少人通过在高等学府的深造或踏入工作后的勤奋努力,现今已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其它企事业单位的中流砥柱。六七十年代毕业的韩永、王彪、郑光照、崔邦焱及1982年毕业的向松祚堪称这莘莘学子中的杰出代表。韩永,现任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彪,现任广州军分区政治部主任;郑光照,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勉渡河农场党委书记兼场长;崔邦焱,现在国家教育部财务司工作;向松,博士研究生,曾任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信贷部主任。
数十年的辛勤耕耘,学校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1996年10月,县委、县政府批准秭归二中迁入新县城;1997年9月又同意将“县二中”与“太坪高中”合并迁至新县城,定名为“秭归县第二高级中学”。从此,学校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
原太坪高中
1958年9月,两河口小学(校址小地名牛首岩)附设了一个初中班,学生80名。时任校长李民生,教导主任龚本学。1959年秋,初中班迁至太坪村三组(小地名太平庵),与肖家坪初中撤消后转进的30名学生一起,分成两个教学班,又新招一年级两个班,此时学校正式命名为太坪初级中学,学制三年。
太坪初中与太坪小学毗邻,中小学生常年600人左右,学生活动场地非常狭小。1963年县教育局拨款,在王家垭村九组(小地名杉树口子)修建新校舍,当时建有集教学、办公、住宿于一体的土木结构的综合楼一栋,两层800平方米,厨房一栋180平方米,学校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合8.09亩。
1958年—1966年,学校始终保持6个班的规模,学生300人左右,教职工20多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1968年,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1969年10月初中“老三届”(应于1966、1967、1968年毕业)6个班,学生300多人毕业离校。
1970年春季,学校开设高中班两个、学生67人,学制二年。学校遂更名为“太坪高中”。1972年实行秋季始业。
1971年—1982年,这十二年间,学校始终保持两个年级5到6个班的办学规模,共计招收新生1345人,培养毕业生1149人。
1983年,学制恢复为三年,是年9月,学校改名为太坪农职业高中,招收新生78人。由于学制的变动,1985年无高中毕业生。改为农职高中以后,因缺乏专业教师和实验基地,所以开设的仍然是普通高中的课程。
1983年至1989年这7年间,累计招收新生633人,培养毕业生458人,1989年,又恢复为农村普通中学,校名恢复为太坪高中。
1992年,因受招生指标的限制,太平高中没有招生,所以1995年,学校无毕业生。1990年—1997年这8年间累计招收新生618人,培养毕业生546人。
太坪高中自创办之后,就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1972年,新修一栋土木结构的平房,六间教室,面积为430平方米。
1980年,新修一栋土木结构的综合楼,供教师办公、住宿用,面积为700平方米。
1981年,学校买下紧靠学校的已经报停的小水电站的宿舍120平方米和机房50平方米。
1983年下半年修建砖混结构的教学楼一栋三层450平方米,1984年交付使用。
1990年,把原有的六间平房教室拆除,新建一栋砖木结构的厨房、饭厅280平方米和一栋砖混结构的实验楼300m2。
1991年秋,在凤凰村一组征地1.2亩,并买下该组村民周祖镐的养猪场和饲料加工厂,继而投资将猪场原有的土木结构房屋翻盖成砖混结构的房屋,面积280平方米,将饲料加工厂改造成一个250平方米的酿酒厂,自此,学校勤工俭学有了龙头项目。同时修通了学校至凤凰预制厂长0.5公里的公路,解决了交通不便的问题。
1993年—1994年,县教委拨款46万,修建一栋六层(不含防潮层)34间165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的学生宿舍,可供800名学生住宿。经过不断扩建,截止1994年底,学校占地面积达到8659平方米,合12.98亩;校舍10栋,建筑面积4830平方米;两个运动场,计4500平方米。建有两个篮球场和一个排球场。
太坪高中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读书的好地方。39年来,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太平高中的教职工爱岗敬业,扎根深山办教育,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益,赢得了社会好评。
在德育方面,学校以党支部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作用,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实行班级群体工作责任制,认真贯彻执行《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积极组织报告会、演讲会、主题班会、社会调查等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活动。本着正面引导的原则,做好深入细致的社会主义工作,形成了较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学生中艰苦求学,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39年里,受到县、市(地)表彰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共青团员共计58人次。
在教育教学方面,学校以教研组为阵地,积极开展新教师上汇报课,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中高级教师上示范课,教学经验交流会等教研活动。1988年9月,制订了《常规教学管理细则》,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对备、教、批、辅、考、各个环节作了具体要求,狠抓教学过程的管理,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在1979年全县高中数理化竞赛中,鲁立志、郑光安分获高一、高二数学第一、三名,宋发传获高一化学第三名,从1990年实行高中毕业会考以来,会考合格率平均在98%以上。截止1997年底,太坪高中一共培养了7届初中毕业生,24届高中毕业生,为我县工农业战线培养了大批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同时也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定数量的人才。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恢复高考至1997年,18届毕业生(1985年、1995年无毕业生),高考录取本科6人,专科60人,电大生87人,中专104人。
在体育方面,经费不足,器材缺乏,体育教师就带领学生自制标枪、杠铃等体育器材,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每年春季举行达标运动会,秋季举行篮球运动会,冬季开展长跑运动,学生体育合格率达98%以上。在1990年和1993年的全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太坪高中分获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二名、第三名。郑坤、梅清华、文方、王雄、兰平远等五名体育考生,考入宜昌师专体育科(系)。
在美育方面,学校按照大纲,开设美术和音乐课,并认真组织了相关的教学,同时利用劳技课,引导学生学习摄影基础知识。学校经常举办歌咏会、书法比赛、绘画摄影作品展览、文艺晚会、美学讲座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文艺、美术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美学修养。1989年县教育局举办全县中小学生书法绘画比赛,谭锋同学的绘画作品和硬笔书法作品分获高中组第一名、第二名,宋斌同学的美术作品获高中组第三名。郑光虎同学的软笔书法作品获高中组第三名。学校获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1990年谭锋同学考入沙市工艺美术学校,他是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县被录取的第一名美术考生。
岁月流逝,转瞬间,太坪高中走过了39个春秋,历经风雨,终于寻求出一条生存发展之路——以质量求生存。39年来,学校培育了数以千计的毕业生。如今,他们正活跃在县内外各条战线,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他们之中涌现出不少优秀人才,贵州省委党校副书记、副校长鲁成发,宜昌市国税局局长周宗龙,宜昌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永平;三峡建行副行长罗泽民,曾经留学澳大利亚、2001年应邀赴英国讲学的武汉大学数学计算中心学者王祖祥,宜昌市水电工程团团长宋全昌,秭归县委办公室主任魏启扬,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付瑞成等,都曾先后就读于此。
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太坪高中于1997年9月与头道河高中合并为新的秭归二中,并于1998年8月东迁茅坪。
新秭归二中
三峡大坝动土兴建,县城东迁茅坪,县政府的高中进城决策,给秭归二中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二中人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克难奋进,历尽艰辛,谱写出二中办校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1996年10月,秭归二中在新县城西北隅争取到一席之地,迁建工作进入筹备阶段。按照政府规划,学校的规模是24个教学班,校园占地面积为36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539平方米,按“1993定额”计算,总投资需1235.6万元,而移民补偿仅200.04万元,资金缺口高达1035.56万元。
1997年9月18日,“秭机编[1997]21号文”同意将“县二中”与“县太坪高中”合并迁至新县城,定名为“秭归县第二高级中学”,未迁之前按一校两个教学点模式运行,学校招收新生6个班。
1997年10月13日,秭归二中新校奠基,学校虽属二期移民,却要一期搬迁,因此建校仅有10个月时间。历经300天的日夜奋战,一所占地60亩,建筑面积15803m2,总投资2100余万元的新二中在新县城的西北隅拔地而起。
师生们带着对新校园的幢憬,积极酝酿搬迁计划。不料,天公不作美,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未遇的大洪水,阻断了至茅坪的唯一通道,洪水没有阻挡二中人的搬迁决心,运输车辆绕道长阳而行,终于取得搬迁的最后胜利,1998年9月1日如期开学,该年招收新生8个班,464人,在校学生1022人,19个教学班,教职工89人。
搬迁后的二中抓住“普九”高峰的机遇,不断扩大学校规模。
1999年9月,招收新生590人,在校学生1248人,22个教学班,教职工101人。
2000年9月,招收新生460人,在校学生1404人,25个教学班,教职工110人。
2001年9月,招收新生823人,在校学生1816人,28个教学班,教职工116人。
2002年9月,招收新生924人,在校学生2187人,33个教学班,教职工134人。
学校清醒认识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在还债的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于1999年投资31.5万元,建成语音室、微机室;2002年春,投资23.5万元建成双向视讯系统和低音广播网。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间等正在筹建之中。图书馆、学生公寓也于2002年12月破土动工。
学校继承原有的经验和传统,创造性开展工作,狠抓管理,深化内部改革,推行“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的四制改革,激活教师的内在潜力。构建“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层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真正做到以法治校、以德治校。
新学校、新管理、新气象。
教育科研频传佳音,语文组《树蕙》校刊声名远播,生化组《生化导学》备受学生欢迎。2000年5月,学校成功承办宜昌市历史创新教学研讨会。2002年3月宜昌市高考政治备考会在二中召开,“高中教师创造性教学研究”的课题,于2002年6月获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并列为湖北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以美术为突破口,走“合格+特长”之路,特长教育已结丰硕成果。1997年4人全部上线,1998年杜江同学成为秭归县第一个获美术专业本科合格的考生,2000、2001年美术考生分别上线10人,2002年上线人数增至23人。
整体办学效益迅速提升,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高考上省线人数一路攀升。1998年上线1人,1999年上线8人,2000年突破个位数,上线42人,一举跃居宜昌市山区同类学校之首,2001年上线56人,2002年上线人数升至三位数,达到175人,至此,秭归二中高考上线人数连续三年居宜昌市山区同类学校之首。2005年高考一次上省线611人,其中上本科线425人,本科上线率达55%,实现了搬迁后六年六大步跨越。二中现任校长——向华,将带领二中迈向更辉煌的明天!更加全面的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了学生的一切而拼搏!
回顾过去,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信心百倍。二中人将会以更加坚实的步伐,和着时代的旋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再铸辉煌。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