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埃奈西德穆

埃奈西德穆

埃奈西德穆是古希腊哲学家,怀疑学派的第三代代表。他提出了放弃对任何事物作出判断(即悬搁判断)的观点,并列举了十点理由,称为“悬搁判断的十点论式”公元前1世纪希腊的怀疑论哲学家,出生于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他是皮浪主义的代表之一,其主要著作为《Pyrrhoneia 》(Πυρρώνειοι λóγοι),书中的核心思想为四点,分别为论述怀疑论的原因、对因果关系与真理的论证、描述一种物理理论以及一种伦理理论。其中第一点尤为重要,对此他提出了“悬搁判断的十点论式”,从中给出了之所以怀疑的十大原因

人物介绍

埃奈西德穆(Aenesidemos Knossos,约前100一前40)古希腊哲学家。怀疑学派第三代领袖。据传曾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城从事教学活动。在维护怀疑主义的基础上,指出学园的怀疑派的缺点,认为他们一方面批评独断论,另一方面又独断地坚持可能和不可能之间的严格区别;虽和所有其他怀疑派一样认为“不动心”是人的最高境界,但极少正面探讨人的理想等。其特点是把辩证法的因素贯彻到对独断论的批评中。其哲学包含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一,制定论证怀疑和怀疑主义的理由。提出放弃对任何事物作出判断的十点理由,即“十式”:(1)不同的生物有不同感觉方式;(2)各人的身心和所观察的事物都各不相同;(3)同一人的不同感官以不同方式感知事物,它们是彼此自相矛盾的;(4)人的身心在感受事物时,随着时间、身心状况的变化而变化;(5)观察事物时,随方向和距离的不同而不同,从而获得不同的结果;(6)对事物的感觉是凭借空气等中介的;(7)事物的颜色、温度、大小和运动,处在永恒变化中;(8)一切感觉都是相对的,彼此影响的;(9)人的印象由于重复与否而导致深刻与否;(10)不同法律和社会条件下的人,有不同的信仰。由此得出结论,人的感觉是纯粹主观的,只能“悬搁判断”,以后就成为怀疑派批评独断论的逻辑模式,F。培根大卫·休谟伊曼努尔·康德也以此反对独断主义。

二,押击伊壁鸠鲁和斯多亚主义的因果观。认为因果依赖感知事物的心灵,它的有效性是主观的,因果之间的关系是难以置信的。要是两件事情不同,那么它们或者同时或者相继发生,要是同时发生,原因就是结果,结果就是原因,要不是同时发生,那么结果不能先于原因,原因必须先于结果,这样,有一瞬间原因就不是结果,结果就不是原因。因此因果之间的关系是难以置信的,在此基础上提出怀疑主义的原本原理:各种原因是普遍的对立。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重新解释了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学说。三,提出怀疑自然哲学(物理学)的论证。认为就人这个主体来讲,各种对立是并存的,同一对象中各种对立的性质也是并存的,从而否认事物的因果性和认识的真理性。四,根本否认道德标准。认为人不能以善、快乐或幸福作为绝对的、具体的理想,一切行为同时产生快乐和痛苦、善和恶;一切道德伦理的努力是徒劳的和毫无意义的。

悬搁判断

不同生物有不同的感觉方式;

个人身心和所观察的事物都各不相同;

同一人的感官以不同的方式感知事物,它们是互相矛盾的;

人的身心在感受事物时,随着时间、身心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对事物的观察,随着方向和距离的不同而不同,获得的结果也不相同;

对事物的感觉是凭借空气等中介的;

事物的颜色、温度、大小和运动,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

一切感觉都是相对的和互相影响的;

人对事物的印象由于重复与否而导致深刻与否;

○10不同法律和社会条件下的人,有不同的信仰。

由此得出结论,人的感觉(感性认识)是纯粹主观而不可靠的,所以只能“悬搁判断”。

五点论式片面性

①关于“意见的冲突”。他认为人类对于同一对象的意见是不一致或互相矛盾的。因此,最好不作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其实,人类对同一对象的意见并非总是不一致或互相矛盾的,很多时候还是一致的。即使不一致,也可以通过大家公认的公理、定理进行大家公认的逻辑论证(即因明),来达成观点上的一致。

②关于“无穷倒退”。他认为,据以论证的论据本身还需要逐一论证,直至无穷。

佛法哲学中认为,宇宙中找不到“本体论”,所以从这点上可肯定论据的“无穷倒退”。但并不能因为“无穷倒退”就认为人们没有一致的观点。在因果的不断论证中,人们在其中就可能找到共同的观点,从而达成一致。

③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对性”。阿格利巴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取决于或相对取决于进行认识的主体,但孤立事物是无法被认识的,只有和他物发生联系才能被认识,而他物也只有和其他事物发生联系才能被认识,结果势必同样导致“无穷倒退”。此外,处在不同条件的事物,在被感知或被思考时又是不同的。所以绝对的认识和绝对的认识标准是没有的。

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单个事物的不同局部也是互相联系的。其实对孤立的事物进行认识,一方面,可以将它放入一个大系统中,对大系统的整体性(全息性)进行研究。这种整体性是构成这个系统(整体)的各个局部的共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将事物作为相对孤立的整体,通过其局部特征来认识事物。所以“孤立事物是无法认识的”说法有些片面。处在不同条件下的事物,在被感知或被思考时可能不同,但这仍有可能是人们遵循共同的思维规律(如推理)和其他客观规律的结果。

④关于“凭空假设”。他认为,独断论者为避免种种“无穷倒退”,从而肯定一种“不证自明”的公理作为出发点。它纯粹是人为的准则,它的证明仍来自于某种前提,结果仍然无法逃避“无穷倒退”。这种公理是不合理地非法凭空设定的。

所谓公理,是其真实性得到公认而无需证明的判断或命题。可见,公理的真实性已经得到了“公认”,并非是“独断”的行为。

⑤关于“循环论证”。他认为,感性认识无法用理性认识来证明,理性认识也无法用感性认识来证明,否则势必陷入循环论证。因为作为论证的论据本身尚有待证明。

人的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也可以指导感性认识,进而验证理性认识是否正确。二者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辩证统一的。同时,用于论证的论据本身可能已经是公理、定理。所以并非一定是循环论证。

由此可见,理性认识并非不可靠。

综上所述,人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上是存在一定共性的,从而形成公理和定理,并由此进行判断和交流。认为结果只能“悬搁判断”,其想法和行为是极端的。

其实,埃奈西德穆和阿格利巴的“悬搁判断”本身就含有判断的成分。如果真的完全“悬搁判断”的话,那么这个命题也不能说出来了。这种矛盾是集合性与排他性的矛盾,我们将要在以后进行探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