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利镇
武利镇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位于灵山县境南部;东与浦北县北通镇、白石水镇两镇相邻,南与文利镇、伯劳镇两镇相连,西与那隆镇毗邻,北与檀圩镇接壤。
武利镇总面积183.17平方公里,2012年末,下辖1个社区和19个行政村。2012年,该镇实现农业总产值3.24亿元,工业总产值13.39亿元。截至2020年11月1日,武利镇常住人口为65891人。
武利镇地处中丘陵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盛产香蕉和牛巴、腊味、金银引、黄瓜皮等农特产品。
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今武利镇属武利练。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除团练建制,县下设区设乡,武利乡属第八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实施新县制,全县设4个区,武利属第二区。
1949年12月,武利乡划给合浦县管理。
1950年1月10日复归灵山县管辖,仍属灵南特区。
1951年6月,全县行政区调整后属第十区。
1957年9月,撤区并乡,实行大乡建制,保留武利乡。
1958年8月,改称武利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镇建制,改称武利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武利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境南部,东与浦北县北通镇、白石水镇两镇相邻,南与文利镇、伯劳镇两镇相连,西与那隆镇毗邻,北与檀圩镇接壤,全镇总面积183.17平方公里,镇政府大致位于北纬22°09′,东经109°14′。
地形地貌
武利镇地处中丘陵地区,一般海拔在200-500米之间,境内有武利江和潭浪江流经,故存在一定区域的流水侵蚀地貌。
气候特征
武利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2.8℃,年降雨量1647.5毫米,全年无霜期达348天。
行政区划
截至2012年,武利镇辖龙塘村、长岗村、大黎村、三角村、安金村、教塘村、汉塘村、望坪村、后背村、鱼良村、龙舞村、大沙村、高李村、叉口村、朱理村、桥山村、明山村、竹坡村、新亮村等19个行政村和武利社区1个社区,镇政府驻武利社区。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据灵山县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武利镇常住人口为65891人。
民族
主要民族为汉族。
经济
综述
2012年武利镇完成农业总产值3.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78元;工业总产值13.39亿元;资产投资3.20亿元;财税收入2600万元。
第一产业
农业
2012年,武利镇有耕地面积3936公顷,农业总产值3.24亿元,农民 人均纯收入7478元;水稻种植面积1093公顷,粮食总产量7670吨;年末有林面积9876公顷;水果种植面积4516公顷,总产量8.96万吨,其中荔枝7270吨;生猪存档2.90万头;家禽存栏31.40万羽;肉类总产量3566吨;水产品产量1786吨。主要农作物有稻谷、甘蔗、荔枝、龙眼、香蕉、芒果等;特色农业经济有水奶牛、人工养蛇、白鸽养殖等,其中水奶牛存栏160头,奶产量687吨;人工养蛇58万多条;人工养鸽20多万对。
第二产业
工业
2012年,武利镇完成工业总产值13.39亿元,以木业、制糖、生态肥料、食品加工等行业为主;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3个,产值7.14亿元。
第三产业
商贸
清代时期,武利圩是灵山县内主要商埠,商业贸易频繁。民国九年(1920年),成立武利商会。合浦县、北海等地客商常云集此间。20世纪50~60年代,供销合作社、农副产品购销站、百货商店等集体和国营商业的相继出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个体商业发展。1994年末,武利镇有个体商业户1304户,从业人数1565人。经营项目主要有日用百货、针织品、副食品、日杂、、饮食、修理、农副产品购销等。2006年,武利镇被列为灵山县水果商贸特色镇。2007年,全镇农副产品交易额达6亿多元。2012年,该镇有集贸市场4个。
交通
清代时期,武利地区有驿道(即灵武道)直通县城,该道还是州府官员往返合浦县至灵山的必经之路。此外,沿武利江水路还可通往北海(1972年河床变浅后停航)。民国十六年(1927年),当局征集民工修筑平(南)武(利)公路(属合浦至宾阳线的一段),全长54.7公里。1950年初,将平武公路拓宽至7.5米。1960年,开通209线国道,从丰塘入县境,经灵城镇、檀圩至武利出浦北县白石水,全程61.2公里。2002年,钦浦二级公路建成,与209线国道于武利镇交汇。2009年,209线国道檀圩至武利段扩建工程动工,并从武利改道文利出合浦县。至2010年末,武利镇绝大部分的路基及路桥工程已经完成。
武利镇对外交通主要依靠公路。至2012年,该镇境内有国道G209线、省道S326线和县道X323线等3条公路线贯穿。
社会
教育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武利初等小学创立(即武利镇中心小学前身)。民国期间,乡村多为私塾学堂。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创办私立武利初级中学(武利中学前身)。解放后,各行政村均设有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大队设立初中,部分大队设立高中(1983年,所有村级初、高中停办)。1986年,全镇普及小学初等教育。1992年,小学学制由5年制改为6年制。
1994年,全镇共有中小学校22所,在校学生1110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毕业率均达国家部颁标准;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9.6%;同年8月,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2010年,全镇有小学19所,在校学生9698人,教师342人;中学2所,在校学生6065人,教师283人;幼儿园、托儿所27所。
2012年,武利镇有小学19所,在校生9267人;中学2所,在校生6118人;幼儿园、托儿所32所。
城镇建设
解放前,武利圩有大小街道5条,宽3~6米,长50~300米不等,砖石或泥沙路面。房屋多是砖木结构平房,部分为砖木结构楼房(2~3层)。解放初期,武利圩建成区面积0.5平方公里。20世纪80~90年代,武利镇开始进行旧城改造,并先后建设了西南街、利民路、中兴路、五利市场等,扩建面积达1.5平方公里。21世纪初期,先后完成了金穗路、西南路、长安路的开发建设。并完成长达3公里过境公路的硬底化铺设,以及路灯安装和街道绿化、美化。
2006年3月,武利镇在钦浦二级公路旁开发建设“人和新城”。“人和新 城”占地面积为22.2公顷,集商住、娱乐于一体,规划宽32米进城大道1条,宽22米大街5条;商住房1000多套,公寓楼11幢305套,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配套建设有文化广场、山体公园、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等公共设施。2010年末,“人和新城”总体规划建设基本完成,镇区占地面积达200公顷,公共绿地面积1.0公顷,城镇常住人口2万多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8平方米。
文化事业
解放前,武利地区主要有舞龙、舞狮、舞春牛和唱采茶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解放后,1958~1994年,该镇先后建立广播站、文化站、电影院、电视差转台、卫星电视地面收转站等,村级成立有民办电影队。2008年,城区有曲艺队1个,个体工商户“工会之家”1个,露天舞台2个,社区灯光球场1个,老年人文体活动中心1个,区(省)、市级“职工书屋”2个,全镇19个村委会均建有农家书屋和水泥球场,全镇闭路电视覆盖率达100%。
医疗卫生
1952年12月,武利卫生院(以中医为主)创立,当时只有听诊器、水银体温计、消毒锅等器械,医疗条件十分落后。1958年,全公社19个大队开始设立卫生站。20世纪70年代,公社卫生院开始配置X光机、显微镜以及少量小手术器材。20世纪80年代,镇卫生院设中、西医、妇产科、五官科、门诊部,有医务人员46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建设职工住宅楼1幢,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建设门诊综合楼1座,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4层)。1998年,全镇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7800人,占70.61%。2001年,镇卫生院医疗器械总价值达100多万元。2010年,卫生院设内、外、妇、儿、中医、五官、骨科、门诊、急诊等科室10个,病床35张,医生65人,能独立开展肝、胆、眼、骨、妇产等手术;全镇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达5.92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诊所19间。
2012年,武利镇有卫生院1个,医生60人,病床151张;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6.95万人;全镇各村均建有医疗卫生室。
代表人物
著名人物
肖祖震(1909~1953),字电生,武利镇武利街人,是灵山留学法国的知识分子。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创办武利中学,并担任校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夏,当选灵山县中华民国第一届国民代表大会代表。次年,赴南京出席全国第一次国民大会代表会议,参与讨论通过中华民国宪法和选举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1953年病逝,终年44岁。
莫燕忠(1919~),武利镇武利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担任越南、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政务参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顾问等职。1994年离休,副部级。
参考资料
灵山县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灵山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1-07-07
县镇概况 - 钦州市地情网.县镇概况 - 钦州市地情网.2021-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