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语:Charles Glover Barkla,1877年6月7日 -1944年10月23日),英国物理学家,任教于剑桥大学以及爱丁堡大学的他,致力于基础物理研究。1917年因发现X射线的散射现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对X射线光谱学和相关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巴克拉是一位卫理公会教徒,他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对上帝、创造者的追求的一部分”。1913年起直到去世,在爱丁堡大学任自然哲学教席。
人物经历
Charles Glover Barkla1877年6月7日出生于英国兰开夏郡的威德内斯(Widnes),父亲约翰·马丁·巴克拉是Atlas Chemical Company的秘书,母亲莎拉·格洛弗是一位钟表匠的女儿。Barkla中学在利物浦书院学习。
1894年进利物浦大学学院攻读数学和物理学,师从知名物理学家洛奇(Lodge)。
189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物理系,次年获硕士学位。
1899年获得1851年大展览会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攻读期间,他因热爱音乐而转到伦敦国王学院,加入了他们的教堂唱诗班。
他于1903年获得文学学士,1907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1902年回到利物浦大学当洛奇的助手,1900年转到国王学院,1905到1909年相继担任表演师、助理物理讲师和进阶电学讲师。
1909年继H.A.威尔逊当伦敦大学教授。
个人生活
Charles Glover Barkla于1907年与Mary Esther结婚,她是英国曼岛(the Isle of Man)接待员John T. Cowell的大女儿,他们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最小的儿子Michael Barkla,是一位飞官,同时也是个有才器的年轻学者,却不幸于1943年命丧于一次任务。
Barkla的主要兴趣是唱歌,有着澎湃有力的男中音嗓门,他也是国王教会唱诗班的一员,而晚年他也开始迷上打高尔夫球。Barkla在1944年10月23日在他位于爱丁堡Braidwood的家中逝世。
合作关系
Moseley是最年轻且最有才干的一位合作者,1913年才26岁。他本来一直在研究b射线,被X射线研究的巨大成果和广阔前景所激励,主动地投入到X射线的特徵谱研究之中。他采用亨利·布拉格X射线光谱仪,对一系列元素进行系统的分析,获得了非常简单的规律。
Moseley在“各种元素的高频光谱”一文,把九种元素 ----Ca、Ti、V、Cr、Mn、Fe、Co、Ni和Cu,在相同反射角的条件下拍摄到的X射线特徵谱排列在一起,显示了明确的规律性。1914年Moseley进一步作了定量计算,得到了一个和巴耳末公式类似的公式,并且证明原子中的电子数正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
这样,Moseley就在Barkla的基础上对波耳原子模型理论作出了有力的支援。Moseley的工作深受物理学界的赞赏,可惜1915年他不幸死于欧洲战场。Moseley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实验物理学家,对特徵X射线谱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有人说,如果Moseley不是过早去世,他应该能够和Barkla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主要成就
Barkla是第五位因研究X射线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在他之前有1901年获奖的威廉·伦琴,1914年获奖的马克斯·冯·劳厄和1915年获奖的布拉格父子。不到二十年就有五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占当时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由此可见,X射线的研究成果在二十世纪前二十年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爱丁堡大学的Barkla从1902年起就在研究X射线。他从X射线受物质的散射证明原子中的电子数大约等於该元素的原子量的一半。後来证明,这一结果对轻元素是相当正确的。Barkla在研究中发现了X射线的偏振性,这对认识X射线的波动性有一定影响。
人们知道,X射线的波动性是1912年德国人马克斯·冯·劳厄用晶体绕射(衍射)实验发现的。在此之前,人们对X射线的本性众说纷纭。威廉·伦琴倾向於X射线可能是以太中的某种纵波,斯托克司认为X射线可能是横向的以太脉冲。由於X射线可以使气体分子电离,J.J.约瑟夫·汤姆逊也认为是一种脉冲波。
X射线是波还是粒子,是纵波还是横波。最有力的判据是干涉和绕射(衍射)这一类现象到底是否存在。1899年哈加(H. Haga)和温德(C. Wind)用一个制作精良的三角形缝隙,放在X射线管面前,观察X射线在缝隙边缘是否形成绕射(衍射)条纹。他们采用三角形缝隙的原因,一方面是出於无法预先知道产生绕射(衍射)的条件,另一方面是因为在顶点附近便於测定像的展宽。
他们从X射线的照片判断,如果X射线是波,其波长只能小于10-9厘米。这个实验后来经瓦尔特(B. Walter)和泡尔(R. Pohl)改进,得到的照片似乎有微弱的绕射(衍射)影像。直到1912年,有人用光度计测量这一照片的光度分布,才看到真正的绕射(衍射)现象。阿诺德·索末菲据此计算出X射线的有效波长大约为4×10-9厘米。
X射线还有一种效应颇引人注目。当它照射到物质上时,会产生二次辐射。这一效应是1897年由塞格纳克(G. M. M. Sagnac)发现的。塞格纳克注意到,这种二次辐射是漫反射,比入射的X射线更容易被吸收。这一发现为以後研究X射线的性质作了准备。1906年Barkla在这个基础上判定X射线具有偏振性。
从X射线管发出的X射线以45°角辐照在散射物A上,从A发出的二次辐射又以45°角投向散射物B,再从垂直于二次辐射的各个方向观察三次辐射,发现强度有很大变化。沿着既垂直于入射射线又垂直於二次辐射的方向强度最弱。由此Barkla得出了X射线具有偏振性的结论。根据X射线的偏振性,人们开始认识到X射线和普通光是类似的。Barkla还对X射线的吸收和感光作用进行了研究,对这方面的知识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
偏振性的发现对认识X射线的本质虽然前进了一大步,但仅靠偏振性还不足以判定X射线是波还是粒子,因为粒子也能解释这一现象,只要假设这种粒子具有旋转性就可以了。果然在1907—1908年间一场关于X射线是波还是粒子的争论在Barkla和亨利·布拉格之间展开了。
亨利·布拉格根据γ射线能使原子电离,在电场和磁场中不受偏转以及穿透力极强等事实主张γ射线是由中性电偶极----电子和正电荷组成。后来他对X射线也一样看待,由此解释了已知的各种X射线现象。Barkla则坚持X射线的波动性。两人各持己见,在科学期刊上展开了辩论,双方都有一些实验事实支援。
这场争论虽然没有得出明确结论,但还是给科学界留下了深刻印象。Barkla关于X射线的偏振实验和波动性观点可以说是後来马克斯·冯·劳厄发现X射线绕射(衍射)的前奏。
Barkla最重要的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发出的X射线辐射都具有和该元素有关的特徵谱线(也叫标识谱线)。他第一个证明了X射线的二次辐射具有两种成分,一种是被散射的X射线未经改变的部分,另一种是因物质而异的萤光辐射。
1909年,Barkla和他的学生沙德勒(C. A. Sadler)进一步发现,特徵谱线其实并不均匀,它可以再分为硬的成分和软的成分。他们把硬的成分称为K线,把软的成分称为L线。每种元素都有其特定的K线和L线。这些谱线的吸收率与发射元素的原子量之间近似有线性关系,却跟普通光谱不同,不呈周期性。
X射线特徵谱线对建立原子结构理论极为重要。显然,X射线的特徵谱是揭示原子结构的重要途径。所以,Barkla的工作唤起了许多物理学家的关注和兴趣,特别是在波耳原子模型理论发表之後。其中,H. G. J. Moseley作出的成果尤为重要。他还于1917年获得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休斯奖章。
Barkla提出了J-现象,作为一种假设的X射线行为形式,类似于X射线荧光,但其他科学家并不认为这是与康普顿散射等已知效应不同的机制,因此这一理论并不成功。
后世纪念
查尔斯·巴克拉的贡献在科学界和公众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月球上的巴克拉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纪念他在物理学领域的成就。在爱丁堡,布雷德隐居处的巴克拉之家上有一块牌匾,以及爱丁堡大学教育学院附近安装了一块纪念牌匾。此外,利物浦大学物理系的一个讲堂以及生物科学系的生物物理实验室也以他的名字命名。2012年,威德内斯的一辆撒盐车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是当地报纸举办的一次比赛的结果。在威德内斯,还有一个以查尔斯的名字命名的退休住房综合体巴克拉菲尔兹。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