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白鼻综合征

白鼻综合征

白鼻综合征,是一种动物疾病,主要感染穴居的蝙蝠,大面积爆发于美国各州,蔓延至北美地区。

疾病简介

白鼻综合征几乎可以感染任何穴居蝙蝠。它一般是在蝙蝠在岩洞和矿井里冬眠时发作,时间一般是从10月中旬到4月中旬。自从2006年2月一名洞穴摄影爱好者,在纽约州奥尔巴尼附近的霍威洞穴首次发现白鼻综合征,它就以令人惊骇的速度蔓延开来,从新英格兰到南大西洋诸州,到处可见它的身影。2007年冬天,人们发现距霍威洞不到20英里的另一些冬眠点被感染,2008年冬天,120英里外的冬眠点被感染,2009年冬天,是650英里外的冬眠点。

研究者怀疑“白鼻综合征”是由一种喜冷真菌引起,一些人认为真菌只是蝙蝠免疫系统变弱后出现的继发性感染,他们也没有解开从明显的真菌感染到出现行为偏差到死亡之间一系列事件的演变过程。

科学家现在还不知道白鼻综合征是如何传播的,但是从其迅速扩散的情况分析,应该是蝙蝠之间互相传染。但也有研究者怀疑,探索岩穴和矿产的人类在其中扮演了一定角色,可能他们在被感染区域活动时衣服或者装备上无意中沾染了致病真菌,又把它带到了其他的蝙蝠栖息地

特征

这种怪病之所以得名“白鼻综合征”,是因为很多被感染的蝙蝠鼻子周围,还有耳朵、翅膀以及其他暴露的皮肤上面都有着白色真菌,类似糖霜。其特点是皮肤感染,出现溃烂的小洞,伤害蝙蝠翅膀的隔膜,导致它们失去弹性,跟一名运动员的脚受到感染一样,这种感染会非常活跃地侵入皮肤细胞

1、在任何蝙蝠大批量死亡现场,都发现了Geomyces真菌,这是一种喜冷真菌,这种真菌在洞穴环境的温度下破坏力较强,生物学家本以为幸存下来的蝙蝠离开冬眠地后,这种相继死去的过程就会终止。但是从5月到6月,它们会继续死亡。即便是那些勉强挺过了冬天的蝙蝠翅膀上也是伤痕累累,失去行动能力,不能有效地找到食物。

2、大部分死亡蝙蝠身体都衰弱不堪。真菌刺激了蝙蝠的皮肤,让它们比平时更容易从冬眠中醒来。这就浪费了蝙蝠储存的脂肪,直到它们被饿死。

3、平常昼伏夜出的蝙蝠在患上这种病后还会出现其他古怪行径,比如会聚集在最冷的洞穴入口处,可能是为了降低体温,以便保存能量,它们还会在冬日的大白天到处乱飞,可能是在绝望地寻找食物。

范围

白鼻综合征的爆发范围包括新英格兰地区到南大西洋诸州。纽约州除了马萨诸塞州、纽约和佛蒙特州,康涅狄格、新罕布什尔州新泽西州、宾夕法尼亚都出现了这种瘟疫般的情形,弗吉尼亚西弗吉尼亚州也被感染,现在似乎正朝着肯塔基州田纳西州的岩洞进军,可能还包括北卡罗来纳州俄亥俄州

物种危害

有六种蝙蝠受到白鼻综合征的折磨,受害最深的是北美最普通的一个品种——小褐蝠。蝙蝠的死亡数量很难计算,但对马萨诸塞、纽约、佛蒙特20多个蝙蝠过冬地点的监控发现,它们的数目从48626只下降到2695只——平均减少94.5%。雌蝙蝠每年只生育一次,每次只生一个或一对。这些蝙蝠大量死去,很难再恢复到以前的数量。

受到影响的六个蝙蝠品种中,只有印第安纳州蝠名列美国联邦濒危物种名单,但是这些濒危物种即使完全消失,造成的影响也没有普通的蝙蝠如小褐蝠大批死亡带来的影响深远,因为小褐蝠的大量死亡,会使昆虫和生态圈内其他物种受到显著影响。

如果白鼻综合征将它的闪电战范围扩展到南部和中西部,濒危物种名单上另外三种蝙蝠(灰蝠,弗吉尼亚大耳蝠,奥扎克大耳蝠)也很可能遭遇厄运。

2012年,数十万只蝙蝠飞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达勒姆的一处洞中冬眠,但仅23只再次飞出。科学家称,剩下的蝙蝠均死于了白鼻子综合症,这种疾病在过去六年导致近700万只蝙蝠丧生。此病在蝙蝠鼻子周围造成白色真菌感染,导致丧失冬眠所需的体内脂肪。

生态影响

所有遭受白鼻综合征威胁的蝙蝠品种都特别喜欢吃夜间飞虫,比如飞蛾类甲虫大叶蝉科,这些虫子会危害庄稼和落叶树。

蝙蝠数量减少,意味着更少的昆虫被吃掉,因此也意味着要使用更多的杀虫剂,而杀虫剂将引致无法预料的环境后果。蝙蝠也会大量消灭蚊子,它们的死去意味着人们将更多地暴露在蚊子传播的疾病威胁之下,比如西尼罗河病毒和东部马型脑炎。

蝙蝠的吃虫能力令人惊愕:小褐蝠和其他品种一夜可以吃下相当于它们自身体重一半的虫子。

研究进展

欧洲的科学家们已经在跟踪研究一种在外表上同白鼻症真菌(Geomyces destructans)类似的菌类,这种菌已经困扰了蝙蝠(与美国蝙蝠属于不同种类)至少20年了,但并没有导致死亡。

2012年7月,研究人员发现有一种蝙蝠(小棕蝠)受白鼻综合征的威胁程度相对较低。通常这种蝙蝠喜欢独自冬眠,而非一般蝙蝠那样聚在一起冬眠。另外,那些在更寒冷、更干燥洞穴冬眠的蝙蝠感染白鼻综合征的比例也比睡在其他地方的蝙蝠更低。

参考资料

美国宾州大批蝙蝠因白鼻子病丧生.weibo.com.2013-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