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可以吃的女人

可以吃的女人

《可以吃的女人》是加拿大女性作家玛格丽特·爱特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69年8月。

《可以吃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在女人成为男人的附属品的大环境中,女主人公玛丽安的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并较为成功地达到女性独立的故事。

这部小说笔调轻松,语言幽默,在很多方面不乏喜剧色彩,但是它的主题却是十分严肃的。该书探讨了妇女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问题。

作品简介

《可以吃的女人》描写了加拿大一位普通的工薪阶层女性玛丽安,她有一位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律师恋人彼得,但心中隐隐感到工作和恋人都乏善可陈,便将这种无形的压力和倦怠通过其食欲表现出来。随着婚期临近,她渐渐无法进食,偶遇男子邓肯之后,遂对其产生了依恋之情,几经周折与迷茫,最终她撕毁了与彼得的一纸婚约,割裂了与邓肯暧昧不明的纠缠,继而恢复了一度丧失的食欲,回到其原初一无所有的状况。

创作背景

《可以吃的女人》是作者在1965年春夏天开始写的,当时她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给一年级新生教英语已有八个月,便利用一些空白的试卷作稿纸把全书完成了。至于书名,是在1964年的一天,作者注视着糖果橱窗里一排排的杏仁蛋白糊做的小猎时想到了它,当时作者心中一直在苦苦思索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吃人的形象。那时作者对装饰有糖做的新郎新娘形象的婚礼蛋糕特别感兴趣。

角色介绍

玛丽安

玛丽安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在一家市场调研公司工作,有着一个体面的律师男友。表面上看,玛丽安的工作和爱情生活似乎都十分平坦,但在她的内心却有一种困惑:她下意识地感觉到无论在事业还是婚姻上她都不能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运。玛丽安和她男朋友彼得之间的依附关系使她的身体开始变得不正常。在一个聚会上,当玛丽安听到彼得自豪感十足地向她的朋友炫耀他射杀一只野兔并将它开膛破肚的经历时,她突然意识到那只野兔就是她自己。她突然发现她一直从属于她的未婚夫,自己像那只野兔一样无法摆脱人类的控制。从那之后,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了玛丽安的身体异常,她开始厌食,精神日渐崩塌。在故事的结尾,她决定摆脱社会强加在她身上的一切。婚礼前,玛丽安烤了一个女人形状的方形蛋糕献给她的未婚夫作为自己的替代品,向他表明她不是一个可以吃的女人,从而与过去一刀两断。

玛丽安生活在一个典型的男权制社会,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她却潜意识地拒绝接受男权社会那套对女性的规约,她得不到周边人的理解,也害怕被男权社会的规约所吞没,出现了孤独和焦虑不堪的精神状态。在别人眼中,玛丽安似乎爱情工作两得意,几乎没人能够察觉到她处于一种怎样迷茫和彷徨中。对于工作她看不到前景,在这个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她要想升迁到那个只属于男性精英的领导层几乎为零。对于爱情彼得在众人眼中是一个有上进心,有前途的大好青年,但是玛丽安却越来愈发地感觉到彼得给她带来的压抑和不满,但是这样的痛苦却不能向人倾吐,得不得别人的理解,即使是自己的同居室友玛丽安及亲密爱人彼得。孤独感如影随行地跟着她。

彼得·拉佛西

男主人公,玛丽安的未婚夫彼得像购买商品一样选择妻子,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一个人总不能永远在外面胡混,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这对我的业务也大有好处,当事人喜欢自己的律师是个有妻室的人”和“大多数女子都很浮躁,你却十分通情达理”。

恩斯丽

恩斯丽是玛丽安的合租者,两个人年龄相仿。她们之间本该有不少可以聊天的话题,但她们唯一能找到的共同话题就是楼下那个不太招人喜欢,装腔作势的太太。恩斯丽性格激进,抗拒婚姻,也抗拒任何一切男权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规则,是一个典型的反对男权社会的代表。她用自己的方式去坚持女性应该打破男权社会的传统。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可以吃的女人》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玛丽安的失败指向了作者认为两性之间不应该是敌对关系,而应该为构建两性平等和谐而努力,现代社会应给予女性应有的关注和尊重。未婚夫彼得使玛丽安经历了主体价值被剥夺的危机;而邓肯不能给予玛丽安关爱和同情。玛丽安努力在彼得和邓肯身上寻求完整自我的努力最终失败了,但玛丽安寻求自我存在的价值和两性平等的过程很好地折射出生态女性主义的内涵。玛丽安自我成长过程中追求的不仅仅是完整独立的女性意识和身份,而是一种独立、和谐的生存状态,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能平等和谐的新型关系。《可以吃的女人》表征了玛格丽特·爱特伍渴望确立一种基于关爱、负责原则的价值观念,建立一个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物种平等、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和谐相处、构建和谐共存的美好世界的愿望。

玛丽安所在的公司里,男性被称为“楼上的先生”,他们垄断了管理层,掌握着整个公司的话语权,并且占据着最优化的公司资源。玛丽安非常明白自己“不可能成为楼上的一员”,唯一的可能便是成为部门主管或者主管助手。女性的职业发展不仅受到男性管理者的严格约束,还会因结婚和怀孕被解雇。在这样的权力规训之下,女性自身都对怀孕抱有一种罪恶感,觉得是“对公司的不忠”。在管理者看来,女性职员就像是调研地图上写有地名的小纸旗,没有自主权,可以任意支配丢弃。

玛丽安将希望寄托在传统的婚姻上,试图借此建构自己的主体身份,赢得尊严。然而在消费社会中,爱情和婚姻失去了原有的内涵和属性,一切都成了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在彼得看来,男性对女性具有绝对的控制权。虽然玛丽安把他看作“混沌状态中的救星,社会稳定的方柱石”,但内心充满了恐惧。对于玛丽安来说,结婚会让她脱离严苛的职场,同时也会抹掉她的社会属性,使她彻底沦为以彼得为代表的男性的附属品。在与彼得的相处中,玛丽安需要处处迎合,她没有选择权,甚至连幻想逃避的权力都被剥夺。因此玛丽安才会觉得彼得是把她“当作舞台上的道具”。与彼得订婚后,玛丽安觉得彼得注视自己的次数越来越多,她认为那只是一种“掂量”。玛丽安对女性象征性消费功能的抗拒,使她患上了所谓的“厌食症”,她拒绝被作为商品,拒绝父权制社会为她安排的女性内核和气质。

作者通过对广告的描写,表达消费社会对女性简单粗暴的物化及规训。公车上的广告将紧身褡与女性气质紧密联系起来,男性的欲望与审美观塑造了女性对自身的审美要求,通过紧身褡,男性的消费幻想得到满足,女性只有得到男性审美观的承认才能认为自己是“美”的。女性如同紧身褡一样是货架上的商品,被男性所凝视,等待着男性的挑选,无处可逃。

玛丽安的“厌食症”最终痊愈了,但消费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危机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玛格丽特·爱特伍作品的警醒意义正在于此。

艺术特色

在阿特伍德笔下,进食被巧妙地用来隐喻男女之间微妙的地位差异和权力关系。玛丽安原来饮食正常,但是她与男友彼得订婚之后,她的进食发生了问题。随着她婚礼的日益临近,她在潜意识中感受到被吸收同化的危险,她的身体排斥越来越多的食品,几乎到了无法进食的地步。玛丽安失去正常进食能力正是失去自我的外在表现。不妨说,她肉体上对食物的抗拒正是潜意识中对现实中女性地位的反抗。正如书中另一人物邓肯所说:“也许你这是代表了现代青年对现存体制的一种反叛心理……”因此,在全书结尾玛丽安同彼得断绝关系之后,她的食欲又恢复了正常。因此,玛丽安作为一个女人进退维谷的困境不过反映了那个商业社会里每个人所面临的问题。书中以方形蛋糕“可以吃的女人”结尾,无疑具有寓言的色彩。事实上,玛格丽特·爱特伍在她以后的作品中也使用了与进食有关的情节来隐喻妇女的社会地位问题。

除了玛丽安之外,小说中几位次要人物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也相当精彩。与玛丽安关系最密切的两个男子,一个是她的未婚夫彼得,另一个是研究生邓肯。前者是传统意义上“成功”的男性形象,但玛丽安却下意识地觉得无法忍受他的控制;后者身体瘦弱,性情怪僻,但玛丽安与他相处时却觉得比较自在。此外,在另外几位女性人物中,既有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现代”女性,也有对家庭琐事穷于应付的年轻母亲。还有几位职业妇女的主要兴趣则是找到一个合适丈夫,在这方面,她们似乎与《傲慢与偏见》等十九世纪英国小说中常见的一些女性形象没有太大的差别。

玛格丽特·爱特伍的文笔轻松幽默,对人物的描写极其生动。《可以吃的女人》的结构也颇具特色,书中第一部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玛丽安本人之口讲故事。但在占全书大半篇幅的第二部却改用第三人称,由作者出面进行描述。到第三部短短的数页中又回到了第一人称,这种改换视角的写法,给全书增加了趣味。

作品影响

衍生作品

《可以吃的女人》被改编成成功的舞台剧。

作品评价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柯倩婷:《可以吃的女人》可谓一部关于食物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为一日三餐而操心,从早餐、办公室的下午茶到晚餐聚会,小说透过这些饮食活动来展示人物之问的关系,主人公玛丽安与房东太太、合居者、男朋友、同事的关系都是经由食物作为媒介的。更重要的是,玛格丽特·爱特伍直接把食物与性别、文化政治联系起来,通过人物的吃与不吃、如何吃、吃什么等去展示身体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的意义,通过饮食活动去质疑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加拿大城市生活中的性别角色分工。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于1939年出生于渥太华,加拿大作家。她1946年随家庭迁往多伦多,并在那里度过了中学和大学时光。从中学起,阿特伍德就保持优异成绩并获得奖学金进入多伦多大学学习,期间诺思洛普·弗莱对她进行了点拨,由此激发了阿特伍德走向了文学专业刨作和研究的道路。从多伦多大学毕业以后,玛格丽特·爱特伍前往美国继续深造,在麻省拉德克利夫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又求学于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阿特伍德将自己的职业规划包设定在院校范围内,从美国毕业归国后,她不仅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英语讲师,并成为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多所高校的驻校作家。

参考资料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简介.book.douban.com.20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