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达
杨世达,字兼斋,清朝时期广东揭阳县人。他在清朝雍正年间至乾隆初年期间担任多个地方的知县,包括河南登封、宜阳、宝丰、嵩县、永城等地。其中,他在雍正七年至乾隆三年(1729-1738年)期间担任汤阴县知县。杨世达以其刚直廉明的性格和关注民生的态度而著称,他在任职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民众的政策和工程,这些举措至今仍被当地居民铭记。
人物经历
杨世达在雍正七年就任汤阴县知县后,迅速采取行动应对当地的自然灾害。他与浚县合作修建了一座涵洞,解决了瓦查、夏庄等村庄的水灾问题,拯救了数百亩农田。此外,他还建造了辛庄至小章之间的堤防,不仅防止了洪水泛滥,也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道路交通。在五陵地区,他新建了一座涵洞,并参与了卫河的整治工作,修复了多条堤防,显著改善了当地的水利条件。
雍正八年的夏天,杨世达亲自前往县东部的岗头地区调查,发现那里的地形低洼,容易遭受洪涝灾害。因此,他向上级申请批准,开凿了一条名为“普济”的河流,从东岗头延伸至卫河,全长12里。他还注意到偏店地区的赵王沟已经淤积多年,导致河水无法排泄,危害极大。为此,他又进行了疏通和拓宽,使得这一区域的水患得以消除。
在县东部与安阳接壤的地区,由于地势低洼,经常受到洪水侵袭。为了缓解这个问题,杨世达与安阳知县共同勘测,并获得了上级的支持,修建了长达45里的河堤以及一条6里的沟渠。他还组织村民加固堤防、清理沟渠,建立了两个涵洞,为附近居民带来了长远的利益。
除了水利工程外,杨世达还致力于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在他任职的十年间,他负责修建了14座桥梁,包括西南关、大亨、大光村、官庄泊、大青山、小青山、伏道、镇抚寨、金牌寨、旱塔河、水塔河、赵庄、梁儿寨、岳儿寨等地的桥梁。
在农业方面,杨世达也非常关注。有一次,他在县西部山区巡视时,发现了大量的楮树林,便询问当地人为什么不利用这些资源造纸。当得知是因为缺乏技术时,他特意从家乡广东揭阳邀请了技术人员前来传授造纸工艺,帮助宽河、盘石头等地的居民学会了造纸技术,生产的棉纸品质优良,远销多地。
在社会福利方面,杨世达也在汤阴县建立了普济堂、育婴堂、养济院等机构,并重新整修了义学。他还带头捐赠自己的薪俸,并发动社会各界捐款,用于修缮岳飞庙、文王庙、嵇公祠等重要文化遗址。
后世评价
尽管杨世达生活在封建时代,但他能够深切体会民众的需求,执政十年间,他实施了许多有益于民生的措施,这在汤阴的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他的功绩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难以追寻,但是那些由他命名的“杨公渠”“杨公堤”“杨公洞”等设施仍然在当地人口中广泛传诵。
参考资料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 杨世达.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 杨世达.2024-09-13
美国哈佛大学藏书揭开一段青龙口历史-兼记旧时一好县官.搜狐网.2024-09-13
郑大进故里寻光辉.美篇.2024-09-13
【续】汤阴县城南公园二十四根迎宾柱的典故.搜狐网.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