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折槛图

折槛图

《折槛图》是由南宋时期的一位无名艺术家创作的绢本设色画。该作品描绘了一个西汉的历史事件,即槐里县朱云在皇帝和公卿大臣面前直言进谏的情景。目前,有两个版本的《折槛图》,分别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徐悲鸿纪念馆。这两幅画作的画面内容完全一致,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仍有争议,有人认为其中之一可能是复制品。

画作内容

《折槛图》展现了西汉时期的一个故事。槐里令朱云请求刘骜赐予尚方宝剑,以便斩除权臣张禹。成帝对此感到愤怒,命令士兵将朱云拖出去处决。朱云紧紧抓住殿槛不肯放手,甚至导致槛栏断裂。左将军辛庆忌为了救朱云,脱下了自己的官帽和印章,跪在地上恳求宽恕。最终,朱云幸免于难。在这幅画的左侧上方,可以看到乾隆甲子春季书写的作品名称。

创作背景

《折槛图》的主题取材于《汉书·朱云传》记载的西汉成帝时期的事件。当时,宰相张禹仗势欺人,但因他是皇帝的老师,其他官员都不敢对他提出指控。有一天,槐里令朱云在朝堂上公开请求皇帝赐予尚方宝剑,用来斩杀张禹刘骜非常生气,指责朱云冒犯了他的老师,并下令将其处死。朱云坚持不放,以至于殿槛都被拉断了。左将军辛庆忌冒着生命危险为朱云辩护,最终使他免于一死。尽管朱云的弹劾没有得到认可,张禹仍继续担任帝师。《折槛图》通过对朱云直言进谏的形象描绘,旨在警示世人。

艺术鉴赏

主题

画家选取了这一历史事件中最具有戏剧性和矛盾冲突的瞬间,通过人物的目光交流,展现出朱云的忠诚、张禹的阴险以及成帝的自负。这一场景反映了南宋时期战争与和平、忠诚与背叛之间的复杂斗争。

构图

《折槛图》采用了不同于传统人物画的构图方式。主人公朱云被放置在画面边缘,而刘骜则位于较偏的位置,辛庆忌则在画面中央下方,周围环绕着景物。这种布局可能不符合现代审美,但对于当时的艺术手法而言却是合理的。画面下半部分集中了大部分景物,使用了一条横跨的槛栏将画面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并利用两块太湖石打破了槛栏的直线感。右侧上方伸出的松树枝叶填充了上部的空间。大部分配景集中在画面中部的横线上,右下角的土坡和松树根部打破了传统的“四角空”构图。松树的主干虽然不在画面内,但仍起到了平衡构图的作用。天空中的彩云柔和地填满了上部的空白。整个构图完整且不落俗套。这种布局的选择主要是由于绘画技巧的规范化。槛栏的比例和尺寸都非常精确,属于界画的方式,砖画太湖石台座的透视也非常精准,这些都是规范化的布置方式。山石、树木和人物的描绘都很细致,这种风格也要求画面的变化不能过于活跃,同时也使得规整的景物布置能够更好地突出人物间的矛盾冲突。

形象

《折槛图》的重点在于人物的表情描绘。朱云弯曲手臂紧握槛栏,抬头苦劝,神态栩栩如生。成帝坐在椅子上,一只脚踩地,另一只脚盘起,一只手撑住椅子扶手,另一只手压在大腿上,表现出他对朱云“犯上”行为的愤怒。张禹恭敬地手持笏板站在皇帝身旁,显得从容不迫。辛庆忌屈膝下拜,虽然只是侧面描绘,但依然能感受到他的焦急和恳切。宫女们惊恐地交头接耳,太监们紧张地看着,这些细节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氛围。从明显的院体风格可以看出,作者受到了院体的限制和影响。例如,将调解矛盾的辛庆忌置于冲突双方的中间,并通过黑白对比和构图向心的方法使其成为画面的主要焦点,这隐含了中庸之道的思想。此外,还将沉迷女色、昏庸误国的刘骜描绘成了威武健康的形象,体现了忠君思想和“天子圣明、奸臣误国”的正统观念。事实上,作者不可能超越这些局限性,因为历史故事画的目的在于借古喻今,在纳入院体范畴后,更加注重“颂今”的意义。另一方面,院体画严格的写实要求也带来了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忠实反映。对于朱云,没有对其进行形象上的夸张赞美;对于张禹,也没有对其加以脸谱化的丑化批评;对于成帝,虽然进行了美化,但并没有像一般的古典绘画那样夸大其形体比例,从而塑造出了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

名家点评

当代书画家陈振濂评价道:“汉宫玉砌桅栏,工细界画,山石供于玉台,苍松映于栏外,这也是一种富贵而又开阔的境界。特别是画面上半部分绘制的流云,无论是晕染还是勾勒,都非常精致,如果不是乾隆在画面中间题款并留下拙劣的字迹,这本来会是一幅精美的历史故事画,充分展示了宋代院画人物的最高水准。”

历史传承

《折槛图》有两个版本,画面内容完全一致。其中一个版本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个版本曾经由徐悲鸿拥有,现在保存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有人认为其中一个版本可能是复制品,但也有人认为这两个版本都是南宋院画大师的作品,难以区分哪个是原件,哪个是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版本被列入《石渠宝笈》初编和《故宫书画录》第五卷。

展览

2018年10月至11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了“国宝再现——书画菁华特展”,《折槛图》在此期间展出。

参考资料

中国人物名画(十二).个人图书馆.2024-08-28

《折槛图》.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8-28

台北故宫博物院十月将“国宝再现”.人民网.202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