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精明
刘精明,男,1966年出生,湖南省江人。博士研究生学位,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个人经历
教育经历
1996~2003年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攻读博士,获博士学位。
1996~1997年 威尔士大学进修与访问研究,为期6个月。
1989~1993年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硕士,获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8年9月至今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2008年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00~2005年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4~2000年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93~1994年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助教。
教学经历
(一)研究生课程:
“动态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应用”(80641243),研究生课, 2009春;
(二)本科生课程:
“教育社会学”(40611003)本科课, 2009春;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与教育社会学、社会学研究方法。
科研项目
2003—:作为重要组织者和规划者,连续参与2003、2004、2005、2006、2008年度的“全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项目
2006—: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之主要合作者
2006:“关注贫困儿童与教育公平问题”(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致力于更加公平的教育”之子课题,已完成)
2005—2007: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研究”(已完成)
1999—2002: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青年项目“北京市高新技术园区的社会学研究”(已完成)
1997—1998:承担“211工程”社会学子项目之子课题:“社会调查网络暨抽样框设计”
1996—1999: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群体研究”
1996—2001:参与郑杭生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大课题”:“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结构变迁”研究,主要负责其中的全国性调查的方案设计、问卷设计、抽样设计、调查实施的组织和安排、数据分析以及课题总报告的撰写
1999—2000:与李强教授共同组织参与“北京市流动人口研究”,负责研究设计、抽样设计以及调查实施。
1994—1996:参与主持全国性抽样调查“社会结构与社会现代化”的研究,参与研究设计、负责部分抽样工作和调查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1992—1995:参与郑杭生教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重点课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社会学研究”,
1993—1995:参与郑杭生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八·五重点课题增补课题”:“我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研究”
1993—1994:参与全国工商联“全国私营企业调查”课题
1992—1995:参与李强教授主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国农村贫困指标体系与贫困人口管理战略的多元分析”
1991—1994:参与郑杭生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七·五重点课题”:“社会学基本理论研究”
科研成果
出版专著
《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教育获得的社会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教育》(刘精明等著),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4
合作专著
《城镇化与国内移民:理论与议题》(第二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郑杭生、李路路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译审著作
译著:《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
译著(合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审校:《体育社会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审校:《研究方法概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1月
研究报告
“快速转型时期的高等教育机会失衡与社会矛盾”,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7:走向更加有序的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城市居民的生活机会”,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5:走向更加和谐的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城市居民居住分异、生活方式与阶层化”,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5:走向更加和谐的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贫富差距与社会安全”,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4:走向更加安全的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主要论文
《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的七种类型》(第三作者),载《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战略及推进模式》,P71-78,2013年
李强、刘精明、刘佳燕.2012. 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管理科学《北京规划建设》第5期(总146期)第53~58页.
李强、陈宇琳、刘精明.2012.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 第7期(总第199期)第82~100页.
“快速转型时期的高等教育机会失衡与社会矛盾”,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7:走向更加有序的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State Regulation in Income Distribution in Urban Areas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Summer 2007. P46-58
The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Uneven Access to Opportunities for Participation in It: 1978–2003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olume. 40, Number.1, /January-February 2007,pp. 36–59
Stratification: Residential Space, Lifestyle,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tratum Identification: Empirical Research on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Urban China,Volume 38, Number 4 / Summer 2006 of Chinese Sociology \u0026 Anthropology pp.55-90
“扩招时期高等教育机会的地区差异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第5卷第4期:142-155
“关注贫困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与杨江华合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 46卷(总186期),2007年第2期120~128页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人民日报理论版,2007年1月19日第9版
“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与人力资本收益”,《严复先生翻译名著丛刊:群学肄言》 2006年第6期
“市场化与国家规制――转型期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分配”,《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1978~2003”,《社会》2006年第3期(此文为《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全文转载)
“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我国城镇社会阶层化问题的实证研究”(第一作者),《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此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
“转型加速期城市社会分层结构的划分”(第二作者),《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
“教育选择方式及其后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 1期
“社会转型加速期我国城市居民工作转换”(第二作者),《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第2期
“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看社会危情中的两个逻辑与对策”,《求是学刊》2003年第5期
“试论教育成为社会排斥力量的历史路径”,教育部人文社科网电子期刊《社会学视野》第2期
“试论社会资源特性及其平等分配策略――兼论自由主义和冲突论者的社会平等观念”,教育部人文社科网电子期刊《社会学视野》第1期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of Education and the White-collar Stratum, 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Vol. XXIII, No. 1, Spring 2002,Beijing
《向非农职业流动——农民生活史的一项研究》,《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
“教育与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此文为《新华文摘》2001第6期全文转载
“教育不平等与教育发展、现代化之关系初探”,《浙江学刊》,2000年第4期
“我国教育不平等的历时性变化研究”,《社会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0年第6期。
“影响中国城市居民收入的‘先赋因素’与‘自致因素’”(第二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0年夏季号,总第30期
“Family Support in Beijing (China) and Liverpool (UK):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Hally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Volume 2. Number 1, 2000 (Cooperated with Clare 威戈).
“Support Networks in Beijng (China) and Liverpool (UK):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ies”. In Hally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Volume 1. Number 2, 1999 (Cooperated with Clare Wenger).
“‘文革’事件对升学入学模式的影响”,《严复先生翻译名著丛刊:群学肄言》1999年第6期
“北京海淀区居民对群体声望地位的研究”,(日本)《行动科学》1999年特刊
“北京老年人社会支持网调查--兼与利物浦老年社会支持网对比”(第二作者),《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2期
“青少年自杀研究分析方法”,《青年研究》,1995年第2期
“试评述杨开道农村组织理论”,《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4期
“结构化理论”(编译),《外国社会学》,1991年第5期
获奖情况
(专著)《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教育获得的社会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此书于2006年7月获“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专著)《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教育》(刘精明等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于2006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第九届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优秀奖
(论文)“‘文革’事件对升学入学模式的影响”(《社会学研究》1999第6期)获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百期优秀论文”奖
(合著论文)“北京老年人社会支持网调查--兼与利物浦老年社会支持网对比”(《社会学研究》,1998第2期)获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百期优秀论文”奖
(论文)“向非农职业流动——农民生活史的一项研究”(《社会学研究》2001第6期)获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第八届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一等奖”
学术活动
2007.2.28,“第三界中国发展政策高层论坛”学术会议,发表题为:“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地区差异”论文,北京
2006.2.1~2006.4.30,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访问研究
2005.9,参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研讨会”,北京
2005.1,参加香港科技大学China GSS方法培训班,参加时间10天
2004.7,参加第36界世界社会学大会,北京
2004.3,香港科技大学学术访问,为期一月
2001~至今,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近年举办的若干次全国性学术会议。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