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邦
吴晓邦(1906年12月18日-1995年7月8日),原名吴锦荣,江苏省太仓县沙溪镇人。中国现代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舞蹈编导、舞蹈理论及教育家。
吴晓邦青年时代受“五四”新文化运功的影响,积极参加民主救国活动。1929年至1936年,他先后三次赴日本留学,向高田雅夫夫妇与江田隆哉夫妇学习现代舞。其中,他于1932年在上海创办晓邦舞踊学校,1935年在上海建立晓邦舞踊研究所并举办第一次作品发表会。1937年,吴晓邦随上海抗敌演剧四队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其间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等舞蹈作品在民众中产生强烈共鸣。1938年至1945年,在广东省、上海市、桂林市、重庆市等地开展新舞蹈活动,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专业舞蹈教育机构——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舞蹈系。1945年6月,吴晓邦抵达延安市,在鲁迅美术学院任教,此后辗转解放区各地开展新舞蹈活动,并创作了《蒙古舞》《进军舞》等。1951年,吴晓邦主持中央戏剧学院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1954年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领导中国舞蹈史的研究。1957年,吴晓邦创办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从中国古代音乐的旋律与节奏中探索舞蹈艺术表现的规律。吴晓邦曾任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1979年当选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1982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同年开办中国舞蹈首届硕士研究生教育。1983年他担任《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主编,为保存民族遗产做奉献。1995年7月8日,吴晓邦因病在北京逝世。
吴晓邦为中国现代舞开辟了新舞蹈之路,为中国舞蹈的教育、理论研究做出了贡献,曾任中国政协第二、三、五、六届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因其对中国现当代舞蹈的巨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现代舞蹈之父”。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6年12月18日,吴晓邦出生在江苏省太仓县沙溪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由于家里实在太穷,母亲忍痛将他过继给了当地的吴姓大户人家当养子。吴家想把他培养成继承人,为此还特意给他取名为锦荣(学名吴祖培,字启明)。
太仓市水陆货运发达,人们的思想非常活跃,还有当时江南地区最大的道观。每逢春节或有重大事情发生,道观都会举行道教仪式表演。道观里的老道长擅击鼓,能歌善舞,影响很大。每次一听见道观里传来的鼓乐之声,吴晓邦都会跑去观看。仪式中精巧神秘的手势、舞步,以及道士们表演时所穿着的绣着八卦图案、丹顶丹顶鹤、松柏翠柏等等图样的服装,无不深深地吸引着他。或许就是在那一刻,吴晓邦心中便埋下了一颗艺术的种子。20世纪20年代中原地区动荡的社会生活,更是给了吴晓邦最初的人文教育和革命启迪。
1924年,吴晓邦随养母移居上海,考入沪江大学附中读书。在学校念书期间,他第一次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这是他生活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26 年,吴晓邦考入持志大学,并秘密地加入了共青团。“四·一二”政变以后,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刻,他被迫躲到乡下教了一年书。由于他积极参加爱国进步活动,经常向学生们宣传进步思想,引起了学校的注意。为了避免惹出麻烦,家里拿出一笔钱,把吴晓邦送到日本去留学。
1929年春天,他被吴家送往日本学习经济,好日后回国接管家族事业。然而,在日本明治维新思潮的引领下,更受到中国新文学先驱者如郭沫若等人的深刻影响,吴晓邦开始有了民主与革命的意识,并用业余时间学习西洋乐。那个时期,欧美现代舞艺术刚刚传入日本,吴晓邦因为崇拜弗雷德里克·肖邦音乐中澎湃的民族主义激情,便给自己改了一个名字——吴晓邦。
而真正影响了吴晓邦一生职业选择的,是他在早稻田大学的大讲堂里看过的一场舞蹈演出《群鬼》——一个表现因社会不平等而造成的冤屈之情的舞蹈。它让吴晓邦感到了极为强烈的心灵震荡。几天几夜不能入睡。作品中对于社会上的不公和人世间的矛盾所作的揭露和批评,让他看到了艺术改造人生的伟大力量。吴晓邦从此对舞蹈产生了兴趣,并立志献身舞蹈事业,于是他放弃了学习经济而专攻舞蹈艺术。
舞蹈生涯
学习舞蹈、得到启发
1929年至1936年,吴晓邦曾三次赴日本留学,他先后在日本高田雅夫舞蹈研究所、江口隆哉和宫操子现代舞踊研究所学习芭蕾舞及现代舞,并深入地了解德国表现主义现代舞的理论与技术。日本著名现代舞蹈家石井漠的艺术思想,对吴晓邦也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同时,他还自学了邓肯和维格曼的舞蹈理论及创作方法,这对他开创中国新舞蹈艺术有着指导意义。吴晓邦三次东渡日本为他选择职业和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从此,他以舞蹈家的身份,以舞蹈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服务,为中国的民族舞蹈事业辛勤耕耘,不仅创作了数以百计的舞蹈作品,还为我国的舞蹈理论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创办学校、开始创作
1932年第一次回国时,吴晓邦在上海四川北路的一家绸布商店的二楼开设了晓邦舞踊学校。这是中国现代舞蹈史上第一个教授舞蹈艺术创作和表演的学校,吴晓邦培养的第一个学生就是后来成名的电影演员舒绣文。
1935年,吴晓邦在上海建立了晓邦舞踊研究所,这是中原地区历史上第一个舞蹈艺术研究所,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舞蹈理论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同年9月,吴晓邦在上海举办了第一次作品发表会,其中代表作有《傀儡》,创意来自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占领东北地区,扶持逃亡于此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当了伪满洲国的皇帝。身在日本的吴晓邦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创作了这个作品,他采用木偶式的僵硬、无生气的动作,表现傀儡对主人的绝对服从,塑造了自觉得意而实际毫无生命的艺术形象。此舞于1936年在日本东京首演,是中国舞蹈家在日本公开演出的第一个新舞蹈作品。
1937年4月,吴晓邦在上海卡尔登大戏院(即长江剧场)举行了第二次新作发表会。吴晓邦更多地运用了现代舞的理念和手法进行艺术创作,更加注重对于作品人物的心理刻画。
生涯转折、抗战贡献
1937年9月,吴晓邦随上海抗敌演剧四队到达江苏无锡,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期间以抗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编成的舞蹈获得很大的成功。在前线为战士演出,反映极为强烈。观众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歌唱,群情激越地和歌,成了舞蹈最好的伴唱,常常应观众要求一演再演,多次返场重舞。继而又编演了《大刀进行曲》《打杀汉奸》《流亡三部曲》《游击队员之歌》等。这些舞蹈形象鲜明,感情质朴,富有激情和鼓动性,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而这些大获成功的作品正是他的舞蹈创作走向现实主义道路的代表作。抗战救亡活动使吴晓邦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理解人民的生活与要求,对中原地区社会现实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艺术创作也因此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1941年,吴晓邦、戴爱莲和盛婕,举行了一场命名为“新舞踊表演会”的舞蹈专场演出,这是一次“新舞蹈艺术运动”的里程碑式的演出。“新舞踊表演会”原定于1941年6月5日演出,然而在这一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重庆大轰炸”,原定的演出也因此而推迟。在终于公演的那一天,吴晓邦满怀悲愤地创作表演了《血债》,用以抒发不可名状的悲哀和愤怒。“新舞踊表演会”是中国现当代舞蹈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男性舞蹈艺术家出现在舞台灯光下,也是中国舞蹈的一次本质意义的转变,是中国舞蹈史上的一次真正的革命,这场演出得到了社会各界极高的评价。同年,吴晓邦和夫人盛婕在陶行知先生家中,受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的亲切接见,也是在两人的指引下,吴晓邦和盛婕奔赴了延安市,并且在延河水畔找到了此后一生的奋斗目标——为人民而舞。吴晓邦倡导的“新舞蹈艺术运动”,在此终于得到了全新的诠释。
1945年,吴晓邦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和夫人盛婕一起到了解放区延安,先后在延安鲁迅美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文工团、东北联军政治部宣传队、沈阳鲁艺、四野部队等艺术学校和艺术团体任教,并展开新舞蹈艺术活动,同时还创作出受到部队战士热烈欢迎的《进军舞》。
新的时期、舞蹈教育
1949年7月2日,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召开,吴晓邦、盛婕作为全国文联东北地区代表团的代表参会。随后,中国舞协的前身“中华舞蹈工作者协会”成立,吴晓邦他被选为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从1954年起,吴晓邦先后多次担任舞协主席,履职共达电声22年。
1949年8月,吴晓邦奔赴武汉市,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政治部所建立的部队艺术学校担任舞蹈教员,培养了许多舞蹈人才,其中有后来艺术成绩斐然的舒巧、李仲林、赵国政等。1951年,吴晓邦赴北京市开始舞蹈教育工作,主持中央戏剧学院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为全国培养新舞蹈骨干;1952年任广西民族大学文工团团长,拓展了少数民族舞蹈创作与表演的空间。
1953年,吴晓邦当选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在对古代舞蹈史、孔子庙祭祀乐舞、古代摊舞及宗教舞蹈展开调查研究的同时,筹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专业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校。然而,苏联派来的芭蕾舞专家与吴晓邦的培养目标,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最终,吴晓邦辞去了职务,坚持走自己的创作道路。1957年,在周恩来的直接支持下,吴晓邦创办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并从中国古代音乐的旋律与节奏中探索舞蹈艺术表现的规律。同年6月12日,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举行了第一次正式公演。随后吴晓邦一方面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一方面从事古曲新舞和民间新舞创作,开辟了中国舞蹈的新路。如《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开山》等作品创作、演出受到了好评。
在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节后至1959年初的时间里,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不仅在安徽省农村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民间舞学习活动,还在巡回演出中创作了《一枝春》《梅花操》《双猫戏珠》《串珠舞》《足球舞》《花蝴蝶》等节目。1959年,吴晓邦的舞蹈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但是在第四次带队巡回演出回到北京市之后,整风运动开始,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没能像其他那些教育机构那样获得延续生存的机会,也没能像很多舞蹈团体那样在新中国成立最初的十七年里获得比较充分的发展。吴晓邦的创作活动也就此中止。从1957年5月到1960年,在短短的三年半的时间里,吴晓邦和他的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共创作演出了新作品18部,恢复过去创作的作品5部。在全国范围内,3年内共演出121场,观众达16 万多人次。因受极左思潮的冲击,1964年天马艺术工作室被迫解散。
从1960年开始,将近20年的时间里,吴晓邦不再担任中国舞协主席。直到1979年,吴晓邦才重新主持全国舞协工作。1980年,吴晓邦当选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他不仅领导舞协工作,还主编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大成之作——《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当代中国丛书·当代中国舞蹈》,并出国访问,在全国各地讲学。1982年,吴晓邦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并在同年开办中国舞蹈首届硕士研究生教育。从这年开始,吴晓邦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硕士生导师工作,将中国舞蹈教育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1986年,吴晓邦提出建设中国舞蹈学科,此后,吴晓邦多次发表关于舞蹈事业发展的重要文章,对舞蹈艺术发展的新问题保持高度的敏锐观察,对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给予最大的关注。他关心着每一个年轻有才华的舞者,为他们指点迷津,指明艺术方向,培养出了杨丽萍、黄豆豆等一批当代中国的顶尖舞者。
1995年7月8日,吴晓邦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主要作品
舞蹈作品
舞剧作品
在1938年至1945年期间,吴晓邦创作了《罂粟花》《爱在人间》《春的消息》《虎爷》《宝塔与牌坊》等舞剧作品。
书籍作品
数据来源于
创作特点
从1931年开始,喜爱“天马行空”的吴晓邦奔跑在大地,奔向人民,勇敢地迎着抗日战争的炮火,向往着未来的美好生活。在1932年至1937年时期,吴晓邦的艺术创作和表演,主要表现的是客观世界在他内心世界形成的影响,很鲜明地反映了一个艺术家内心的苦闷、彷徨,已经明显地带有批判现实的色彩。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大都和人民的现实生活有了真切的联系。
20世纪40年代,吴晓邦的艺术创作进入新的时期。题材选择更加广泛,艺术表现深度增加,手法扩展,难能可贵地开拓了中国舞剧的创作之路。他经常赤着双脚在台上舞蹈,其舞蹈作品,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些受到日本侵略军欺凌残害的中国普通民众的形象,真切地再现了中国民众在战争铁蹄下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抗日救亡的大主题被吴晓邦演化成舞蹈艺术的形象,而他自己在作品里倾尽全力表演,舞蹈才华横溢,具有强大的表演感染力。吴晓邦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舞蹈作品,传达了觉醒的、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工农大众的内心呐喊。抗战救亡活动使吴晓邦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理解人民的生活与要求,对中原地区社会现实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艺术创作也因此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教育思想
对舞者的身心塑造
在吴晓邦的舞蹈教育思想中,舞蹈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美感教育与情操教育,是 一 个“身”与“心”相互融合、身心合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体验与内心情感的生发紧密相连,“身”与“心”的审美互相依存。基于审美的“身心合一”理论,吴晓邦的身体控制理论及由此形成的“人体自然法则训练课”就成为他舞蹈专业教育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吴晓邦反对生搬硬套国外舞蹈训练模式,他在汲取西方现代舞训练优秀经验的基础上,以人体自然法则训练体系为核心,借鉴中国传统的身体文化,力主训练、创作、研究三结合,技术与理论并施,创作与教学同步,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对舞者的创造力培养
“不管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世界走开多么远,抽象也不能通过它本身来起作用,而是必须伴之以直觉或想象。”想象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它往往为锻炼形象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吴晓邦为了启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人体自然法则”基础上提出要在舞蹈教学中贯穿“呼吸、动作、想象”的练习。
对舞者的审美感染
“学习舞蹈实际就是学习‘美’,把‘美’作为舞蹈教育的目的,舞蹈就会成为人们情操上的教育。”对于专业学生,舞蹈教育的最终目标不限于学生掌握了多少舞蹈技术与知识,而是通过学习舞蹈,陶冶并塑造个体的审美情趣,以及向群体传播舞蹈艺术中蕴含的审美体验及真、善、美。在《一年一度谈舞蹈美》中,吴晓邦提出了舞蹈美在心理感染方面的三个反应层次: 第一层属于纯生理感官( 视觉和听觉) 的直觉,第二层是心理对于客观事物的感知,第三层是高级阶段,即认识到舞蹈艺术作为一种美的教育,实质是对舞者的审美感染,它应该包含角色体验、形象领悟与情感沟通。
对现代舞蹈教育的影响
1957年,吴晓邦创立天马舞蹈工作室,继承和发展“新舞蹈运动”,继续坚持“新舞蹈”的理念和追求。同时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力求培养“创新型”的舞蹈人才,“他在课程安排上,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课堂和走访相呼应; 在教学方法上,基本功训练和现代舞呼吸法各占半壁江山,规范性和启发性共同发展。在上世纪初期,中国舞蹈仍处在全面照搬苏联科班模式的状态下,吴晓邦开拓性地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颇具前瞻性,而历史也恰恰证明了吴晓邦的教育模式的成功,正是这一批学生成为了中国当代舞蹈的第一批中流砥柱。如今,中国具有培育舞蹈专业人才资格的院校已不下几百所,大部分面临着教学模式单一、人才输出雷同等一系列问题,吴晓邦在半个世纪以前就以高瞻远瞩的目光提出了培养人才的创新模式,这对于当下的舞蹈教育由培养单一型人才转向复合型人才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所获荣誉
吴晓邦是一位集表演、编导、理论、教育于一身的著名舞蹈艺术家,与著名归侨舞蹈家戴爱莲有“南吴北戴”之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两人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脱颖而出,并对中国舞蹈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其对中国现当代舞蹈的巨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现代舞蹈之父”。他的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和《游击队员之歌》入选‘20世纪舞蹈经典’。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吴晓邦1906年出生在沙溪镇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十个月大时被镇上的吴姓大户人家过继,取名景荣。吴家家境优渥,跑马楼有七进之深,私宅北侧还有湖光粼粼的私人花园。今天沙溪镇的人民百货商场,曾经就是吴家的南北杂货店,连锁的买卖占了整整一条主要街区。吴晓邦幼时住在沙溪镇“万和祥”西北角的一间房,他的祖母十分疼爱他,两人感情很好。吴晓邦直到去世都乡音未改,乡情难忘。
情感生活
吴晓邦的妻子是同为舞蹈家的盛婕。1917年出生于上海市的盛婕,祖籍常州市,是清末洋务大臣、有着“中国实业之父”美誉的盛宣怀的侄孙女。1936年,盛婕回到上海,在一家俱乐部学习了两年芭蕾舞。两年后,她考入上海中法戏剧学校。当年,从日本回国的吴晓邦来到上海中法戏剧学校任教,盛婕成了他的学生。结业时,盛婕主演了由吴晓邦创作的舞剧《罂粟花》,舞蹈事业也由此开始。凭着对舞蹈事业的执着与热爱,盛婕与吴晓邦一起辗转多地演出和教授舞蹈,两人也在彼此尊敬中互相吸引。1941年她同戴爱莲、吴晓邦一起举行了新舞蹈表演会。同年4月14日,吴晓邦和盛婕在重庆实验剧院的礼堂内举行了新式婚礼。婚礼当天,周恩来和邓颖超也派人送来了他们亲手栽培的鲜花。
“我对他从尊敬开始,愿意追随他踏在时代的脉搏上跳舞。”盛婕在自传中这么形容他们的爱情,两人相濡以沫走过54个年头。吴晓邦去世后,盛婕想给他建一座纪念馆。收集资料、设计展馆、筹集资金,80岁高龄的盛婕为此奔波两年多,组织多位舞蹈界人士商议,一手操办。1999年纪念馆落成,展区内刻着六个金字“为人生而舞蹈”,盛婕说,这是吴晓邦的人生信条。长子吴卫江说,小时候,父母在一个单位工作,两人都很忙,家里三兄妹年纪小事情多,生活琐碎全由母亲打理。父亲去世20多年来,母亲一直要自己住在老房子里,自己料理吃住,不愿让子女照料。2017年1月9日上午,盛婕因病离世,享年99岁。
人物评价
吴晓邦先生出生于太仓沙溪镇,在长期的舞蹈表演和教育生涯中,他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新舞蹈艺术,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全面、丰富的舞蹈教育思想,被誉为“中国舞蹈之父”。(新民晚报评)
吴晓邦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奠基者、开拓者和实践者,是公认的舞蹈学术领军人物。中国“新舞蹈艺术运动”就是由他倡导(扬子晚报评)
当年,吴晓邦点燃了中国新舞蹈艺术的火种,照亮五彩缤纷的神州大地,催开了中国舞蹈万紫千红,百家争鸣的艺术之花的盛放,先生的舞蹈艺术理论更是享誉海内外。如今,代表着中国舞坛最高舞者水平的年轻舞蹈家们,正接过先生的艺术火炬,形成了中国舞蹈独有的艺术魅力。(中国新闻社评)
“吴晓邦的历史功绩,在于他第一个真正使中国有了现代舞蹈艺术,更在于他开脱了现实主义舞蹈的道路,使中国现代舞蹈艺术一开始就有了一个严肃而坚实的起点。”(舞蹈评论家张华评)
后世纪念
1995年7月,吴晓邦因病在北京逝世。中国政协提议在吴晓邦的故乡太仓市建造吴晓邦舞蹈艺术馆。1999年5月,吴晓邦舞蹈艺术馆落成开馆。艺术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馆内拥有两个建筑面积各为400平方米的展览厅和一个建筑面积15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展览厅布有《吴晓邦生平事迹展》和新中国五十年舞蹈艺术的煌煌成果展。吴晓邦舞蹈艺术馆在国内属于首家纪念性舞蹈艺术馆,也是国际上唯一以舞蹈家命名的艺术馆。2012年4月,吴晓邦舞蹈艺术馆搬迁至1927年建造的沙溪镇吴晓邦旧居。吴晓邦旧居于1981年12月被太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太仓县文物保护单位。吴晓邦舞蹈艺术馆于2000年苏州市委宣传部被命名为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了继承吴晓邦留下的丰富、珍贵的艺术遗产,弘扬其学术精神,中国舞蹈家协会和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发起,于1995年和1998年先后两次举行了吴晓邦艺术思想研讨会,专家、学者们深情地缅怀这位艺术大师,并深入探讨其学术思想。会后还出版了《一代舞蹈宗师》和《一代舞蹈大师》两本文集。
2005年中国两会期间,38名中国政协委员提案要求在吴晓邦百年诞辰时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作了重要批示。2006年12月13日,由文化部、中国文艺网和江苏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吴晓邦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在其故里太仓市举行,海内外专家和文艺界知名人士云集太仓,共同缅怀吴晓邦先生“为人民而舞”绚丽多彩的艺术人生。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廖奔,中国舞协名誉主席贾作光,江苏省政协副主席闵乃本、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顾浩,舞蹈界名家资华筠、冯双白、赵青、史大理、刘敏等以及吴晓邦先生的夫人盛婕出席纪念大会,并向吴先生的胸像敬献鲜花。同年12月18日,纪念吴晓邦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吴晓邦文集和画册首发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2016年12月16日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舞蹈研究所承办了纪念吴晓邦先生诞辰110周年研讨会。吴晓邦先生的七位家人、六代传人,以及中国舞蹈界和文化界的诸多领导、专家学者、各地舞蹈师生和媒体朋友们纷纷到场,相聚在这次意义重大的全国研讨会上。
2021年4月16日,《致敬吴晓邦——中国太仓·舞蹈之夜》专场演出在吴晓邦的故乡太仓大剧院上演。“吴晓邦先生兼收并蓄的艺术胸怀和为祖国人民而舞的崇高情怀,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舞者。”总导演郑军表示,希望通过这场以致敬吴晓邦先生为主题、以舞蹈艺术为本体的专场演出,传递出太仓市人民和新时代舞者“不忘初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关作品
1991年,吴传玖所著《吴晓邦美学思想论稿》由中国舞蹈出版社,该书系统详尽地介绍了吴晓邦同志的舞蹈美学思想体系,汇集了吴晓邦散见于其著作、文章、讲稿中的美学观点,及其舞蹈艺术实践所体现的美学思想。
2006年,汪放所著《一代舞魂吴晓邦》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详尽记录了吴晓邦九十年的风雨人生。
2023年,威廉与玛丽学院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学系教授魏美玲所著《革命的身体:重新认识现当代中国舞蹈文化》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内容包含了吴晓邦、戴爱莲等1940年代之后中国舞蹈史上五位核心人物的身世背景。该书从吴晓邦等人在早期中国舞历史上做出的贡献,概述了中国舞蹈历史的进程,阐释了中国舞蹈是一个国际化、世界化的舞种。
参考资料
吴晓邦.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2023-12-07
吴晓邦.中央民族歌舞团.2023-12-06
吴晓邦.中国舞蹈家协会.2023-12-06
吴晓邦舞蹈艺术馆.苏州市党史办.2023-12-06
新中国舞蹈的创始人吴晓邦.中国文艺网.2023-12-06
吴晓邦.文津.2023-12-07
历史文化名镇沙溪追寻“一代舞魂”吴晓邦的身影.新浪网.2023-12-07
“漂亮得不像老太太”,盛宣怀后裔、吴晓邦之妻盛婕的优雅人生.搜狐网.2023-12-07
《致敬吴晓邦——中国太仓·舞蹈之夜》专场演出精彩上演.新浪财经.2023-12-07
我省隆重纪念吴晓邦百年诞辰.新浪网.2023-12-07
中国舞界新生代群星起舞缅怀舞蹈大师吴晓邦.中国新闻网.2023-12-07
吴晓邦美学思想论稿.文津.2023-12-07
一代舞魂吴晓邦 .文津.2023-12-07
同期最受欢迎的是《春江花月夜》和“铁姑娘”形象.百家号.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