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
基本介绍
清水河,陕西省志载:“清水河即陈仓水。”《水经注》载:“陈仓水出陈仓山下,东流至渭。”清乾隆五十年(1785)宝鸡县志载:“水有二源,一发墨凹山下,一发鸡山之阴,二水相合为西岔河,又东北四十里合八鱼河入渭。”今考,清水河属渭河南岸(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宝鸡市陈仓区马营镇境内秦岭北麓。流经八鱼乡、马营镇,于卧龙寺渭河大桥西一公里处注入渭河。流域面积162.5平方公里,河段长28.4里,平均比降3.52‰,多年平均径流量10040.8万立方米。
据旧志载:清水河自高家崖起,还有高家崖渠、山门口渠、温泉渠、郭家村渠,灌地1300余亩。上四渠原有旧迹埋塞不流,泉水漫溢,地上行人踯躅,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县邓梦琴亲履疏浚,各分为东西两渠,水有所归。民国十一年(1922),除高家崖渠灌地200余亩外,其余三渠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重新治理清水河,兴修水库6座,灌溉农田20000多亩。
东风渠,在八鱼乡境,是本县较大的引水上渠道。渠首位于清水河上游、鸡峰山国家森林公园脚下的倒回沟口。干渠环绕大小山梁15座,跨越沟道16条。山崖陡峭,河谷窄深,工程艰巨。1957年,八鱼乡动员全乡70%劳力于10月动工,经过一冬春突击,进展甚微。1958年10月,县人民委员会动员渭河两岸10个公社9000多名精壮劳力,进驻山沟,搭棚扎寨,经过4年奋战,仅炸出一条平台。1962年工程下马。1966年11月复工,至1970年5月主干渠基本完成,逐步通水受益。
清风渠,位于八鱼乡境。1958年建。水源来自清水河,于清安堡引水,于渠长6公里,灌溉高崖、范家崖、姬家店等三个村3000余亩农田。后因河床刷深,引水口悬空,渠废。
东风渠工程,前后施工长达10年之久,投工256.3万个。投资31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5万元,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投资20万元,余为地方和群众自筹。用水泥45000吨,木材300立方米,钢材240吨。建成渠滚水坝1座,高3.3米,长11米;建进水闸、冲沙闸各1座,引水流量每秒1立方米;完成总干渠长27公里,其中石渠段14.5公里,沿途凿隧洞13处,总长964米5修建桥梁、涵洞、渡槽等建筑物148座,渠道衬砌14公里。干渠进入八鱼乡塬区后,分设支渠9条,总长36.40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411万亩,还为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提供了部分工业用水。
渠灌区内有金家沟小(一)型和甘沟小(二)型水库各1座,陂塘21座。抽水站3处(装机4台,总功率89千瓦)。渠、库、站相互补充,调剂水量,缓和供需矛盾,扩大受益面积。
1971年7月和1981年8月两次暴雨,曾使环山干渠先后发生4处滑坡,一度通水中断。后采用打桩稳基和渠线内移等方法修复。
鸡峰山水库(原名鸡山水库),位于秦岭北麓马营镇境内西岔河(渭河二级支流,清水河一级支流)的支沟消河沟上游,控制流域面积1.7平方公里,总库容162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42万立方米。水源主要来自西岔河,是一座引蓄式赵村水库。
坝型为土石混合斜墙堆石坝。高55米,顶长196米,顶宽6米,底宽219米。
输水洞位于左岸,总长887米,横穿硬度为11级的花岗石地层。进口设有放水塔,最大泄流量为每秒13.5立方米。出口入东沙河,向中干和东干渠供水。
设计洪峰流量为50年一遇,每秒31立方米,故未专设泄洪工程,依靠汛期严格限制水位,由输水洞泄洪,有足够的应变能力。
1972年7月,县水利水电局上报《鸡峰山水库设计说明书》,同年10月,宝鸡市水利水电局以宝革水发(72)141号文件批准。1974年11月,县水利水电局上报《鸡峰山水库方案变更设计》,1975年10月,市水利水电局以宝革水发(75)112号文件批复:将原设计坝高60米降为55米(即今坝高),并对斜墙及反滤体作局部改变。
鸡峰山水库(包括灌区),是一项民办公助工程。1970年10月动工兴建,1977年12月竣工。共完成土石方及混凝土方量255万立方米,总投工日215.5万个。共投资443.6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4.70万元,社队自筹现款8.54万元,余为工日折价。
1982年,市、县水利水电局对鸡峰山水库(包括灌区)在进行“三查三定”时指出:鸡峰山水库工程基本符合设计要求,质量较好,可以投入正常运用。1983年9月,市水利水电局对鸡峰山水库通过验收,认为合格。水库运用10余年,情况一直良好,保证了灌溉用水的需要。
鸡峰山水库在施工期间,先后有8人光荣献身,20人身负重伤。为表彰他们的业绩,1978年,马营公社特在大坝右侧刻石立碑,书其名姓,永恒纪念。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