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审计判断

审计判断

审计判断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依据相关标准,通过一系列思维过程,对客观审计对象和主观审计行为进行的认定、评价和决断。

特征

主观性

审计判断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因为它是审计人员凭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所作的判断,同时也是思维形式的一种体现。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性格、偏好和特定心态等个人因素都会影响审计判断。

风险性

审计判断存在一定风险,因为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判断的非程序性、判断过程和内容的复杂性、判断标准的模糊性以及环境信息的影响。审计风险的存在意味着审计人员难以做出完全正确的审计结论。

环境影响

审计环境对审计判断有重要影响,审计环境的演变直接影响审计判断的发展,并且在审计活动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审计环境的发展对审计判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种类

审计理论判断

审计理论判断是对两个或多个审计概念之间关系进行断定的思维形式。它是审计理论按其内容表达逻辑形式划分的一种类别。审计理论判断需要通过审计实践来检验其正确性。

审计执业判断

审计执业判断是审计实践工作人员根据相应法律、法规、专业标准,利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审计对象及相关内容进行的分析、评估、鉴定过程。例如,对被审计单位年度会计报表合法性和公允性的审计意见。

评价标准

客观性标准

审计理论判断旨在丰富审计理论内容,揭示审计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指导审计工作实践。审计理论判断要求真实、客观、正确地反映和揭示审计事实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实践性标准

审计理论源于审计实践,指导审计实践。审计理论具有预测和解释功能,其预测性不仅包括对尚未发生的事实和现象的超前和先验反映,也包括对已发生但尚未有足够数量进行经验概括的事实和现象的试探性推断。

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是审计判断的目的和动力,审计事物对社会需求存在潜在价值,推动判断主体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逻辑性标准

审计理论必须保持思维逻辑的一致性,包括理论内容逻辑结构的一致性和外部相容性,以确保新理论与旧理论之间的协同和逻辑相关。

程序

无论审计理论研究人员还是审计实践工作人员,都需要具备专门知识和经验,经过长期训练,具有丰富的理论功底和社会责任感。其基本程序包括:

- 确定目标:明确审计判断的对象和目的。

- 收集资料:收集与判断标准相关的资料。

- 分析材料:将判断标准与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确定审计判断对象与判断标准的符合程度。

- 得出结论:做出最终的评价、判断。

方法

审计判断的方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比较判断法、事实性判断法和价值判断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情境和特点。

影响因素

审计判断的主体

审计人员的主观因素会影响审计判断,包括知识、经验、努力程度、性格、智力、心态等。不同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审计理念与思维定势也会影响审计判断。

审计判断的客体

审计项目的复杂度和特点会影响审计判断。非结构化审计任务需要高水平的审计判断,而结构化审计任务则需要较少的审计判断。

审计环境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审计职业竞争、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以及会计、审计准则的不完善都会影响审计判断。

质量改善

审计判断质量的改善可以从审计主体和方法、组织和环境等方面入手,包括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采用现代审计方法、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强化监管机制、加强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和评审、适当加大审计人员法律责任、建立和完善会计制度及会计和审计准则、建立有效的审计判断激励机制、重视审计人员独立性、实行集体判断等措施。

参考资料

审计判断问题研究.百度文库.2024-11-27

审计判断.MBA智库.2024-11-27

审计判断.知网空间.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