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瓣豆
距瓣豆(学名:距瓣豆属 pubescens Benth.)是豆科距瓣豆属植物,多年生草质藤本。各部分略被柔毛,茎纤细。叶具羽状3小叶;托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3毫米,具纵纹,宿存。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长2.5-7厘米。荚果线形,长7-13厘米,宽约5毫米;种子7-15颗,长椭圆形,无种阜,种脐小。花期11-12月。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质藤本。各部分略被柔毛,茎纤细。
叶具羽状3小叶;托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3毫米,具纵纹,宿存;叶柄长2.5-6厘米;小叶薄纸质,顶生小叶椭圆形、长圆形或近卵形,长4-7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钝或圆,两面薄被柔毛;侧脉纤细,每边5-6条,近边缘处联结;侧生小叶略小,稍偏斜;小托叶小,刚毛状;小叶柄短,长约1-2毫米,但顶生1枚较长。
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长2.5-7厘米;苞片与托叶相仿;小苞片宽卵形至宽椭圆形,具明显线纹,与萼贴生,比苞片大;花2-4朵,常密集于花序顶部;花萼5齿裂,上部2枚多少合生,下部1枚最长,线形;花冠淡紫红色,长2-3厘米,旗瓣宽圆形,背面密被柔毛,近基部具一短距,翼瓣镰状倒卵形,一侧具下弯的耳,龙骨瓣宽而内弯,近半圆形,各瓣具短瓣柄;雄蕊二体。
荚果线形,长7-13厘米,宽约5毫米,扁平,先端渐尖,具直而细长的喙,喙长10-15毫米,果瓣近背腹两缝线均凸起呈脊状;种子7-15颗,长椭圆形,无种阜,种脐小。花期11-12月。
生态特征
不耐贫瘠,耐寒能力差,在广州市即难于留种。根系扩展良好,宿根性强,可继续生长10年以上。耐割,每年可刈割3—4次。在海南省6—9月为生长旺季,若10月以后刈割,抽芽很慢,
生长量小,叶片变小。花期10—11月,成熟期为次年1—2月。在搭架供其攀缘的情况下,开花结实多,种子产量高,每公顷种子产量为750—1500kg。
分布范围
距瓣豆原产热带美洲,引入东南亚已久,中国在建国前从南洋引入海南省,作为饲料及绿肥覆盖作物栽培,许多地方已逸为野生。台湾省,广东省、江苏省也有栽培。
主要价值
距瓣豆茎叶柔软,生长18个月仍未木质化,叶量大,产量高,年产鲜茎叶30—45t/ha营养价值高,家畜习惯后适口性较好,是优良的高蛋白质青饲料,可作为牛、羊、猪、禽、兔等各种家畜和家禽的青饲料,也可晒制成优质干草或加工成草粉利用。距瓣豆还可同旗草(Brachiariabriantha)、潘哥拉草(Digitariadecumbens)等禾本科草混播,供放牧利用。因其较耐荫蔽,还可兼作橡胶园或果园覆盖作物,并是一种优质的绿肥.
栽培要点
距瓣豆种子发芽率高,一般用种子繁殖。播种期为3—5月,最晚不超过7月份。株行距50X80cm或50X100cm,每穴播种3—4粒,播种量7.5—10.5kg/ha,播种前用75℃热水处理3分钟,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播种前应注意施足基肥,每公顷施磷肥75—150kg,有机肥4500—7500kg。此外还可用插条进行无性繁殖,但要选接触阳光较多而且粗壮的茎作插条,每段插条长30cm,含2—3个节,先在苗圃按10X20cm的株行距直插育苗,插苗时需有一个节露在地面,待长根抽芽后再移到大田种植。种植初期宜除草管理,以后每年追施磷肥150—225kg/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