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博士
《化身博士》是19世纪英国作家罗伯特·斯蒂文森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
书中塑造了文学史上首位双重人格形象,后来“杰科和海德”(Jekyll and Hyde)一词成为心理学“双重人格”的代称。另外有同名音乐剧专业、电影。
内容简介
学者亨利·杰科(Henry Jekyll,又译杰基尔、杰克)认为人是由多种多样矛盾而又独立的品行构成的一个整体,自己便是典型案例。长期以来杰科受困于自己的性格方面的两重性,一方面向往着自律,而另一方面渴望着放纵。善良自律的自我时常为邪恶放纵的行为感到羞愧,而邪恶放纵的自我时常为善良自律的约束感到不满。为了缓解自己矛盾的心理,杰科尝试用药物分离两者。殊不知实验成功后,纯邪恶的自己占据了身体的主导权,成为了名为爱德华·海德(Edward Hyde)的恶棍。
主人公在杰科和海德的两种形态间不断转化,最后在绝望与苦恼下自尽,终结了自己矛盾的一生。
人物简介
亨利·杰科博士/爱德华·海德先生
杰基尔博士位于伦敦西区的索霍,是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人”,他的朋友和同事都尊敬他。他是一个富有的、成功的、学术上受过良好教育的医生,他的实验室是他的“乐土”。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但他也有一个黑暗的一面,这是他的另一个身份爱德华·海德。海德是一个邪恶的、自私的、暴力的人,他的行为是杰基尔无法接受的。杰基尔发明了一种药剂,可以让他变成海德,从而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恶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杰基尔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控制变身为海德的冲动,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加布里埃尔·约翰·厄特森
加布里埃尔·约翰·厄特森是一名律师,多年来一直是杰基尔和兰恩的亲密朋友。厄特森是一个沉着冷静的单身汉,他似乎是可信的、宽容他人的缺点,确实是一个让人喜欢的人。然而,厄特森并不免于内疚,因为尽管他很快就调查和判断他人的过失,甚至是为了他的朋友,史蒂文森说他“因为自己做了许多坏事而感到自卑”。无论这些“坏事”是什么,他都不会因为尊重他人而参与流言蜚语或其他上流社会的观点。他经常是唯一留下的朋友,他对他人的失败感兴趣,这不仅引起了他对杰基尔的兴趣,也引起了对海德的兴趣。他得出结论,人的失败是因为沉迷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由于这种推理,他过着隐居的生活,对“生活中更好的东西”的品味减弱了。厄特森得出结论,杰基尔通过享受自己的职业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作品赏析
从《化身博士》一书中,我们不难看出罗伯特·斯蒂文森认为,在人的潜意识和某处黝暗深沈、无法探知的内心角落里,善恶是并存的。书中主人翁——杰基尔医生,一个家财万贯、名闻遐迩的大善人,因抵挡不了潜藏在天性中邪恶、狂野因子的耸动,发明了一种药水,可以将平时被压抑在虚伪表相下的心性,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同时随着人格心性的转变,身材样貌也会随之改变。因此,原本一个社会公众认为行善不遗余力的温文儒雅之士,一旦喝下药水,即转身一变,成为邪恶、毫无人性且人人憎恶的猥鄙男子——海德;一个是善的代表,另一个则是恶魔的化身。最后,海德不堪忍受心灵的谴责,服下带有苦杏仁味儿的剧毒药剂自杀。
《化身博士》是罗伯特·斯蒂文森得意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部想象力相当丰富的作品,且因为书中人物杰基尔和海德善恶截然不同的性格让人印象深刻,后来“Jekyll and Hyde”一词竟成为心理学「双重人格」的代称。本书乃心理小说的先驱,其生动鲜明的叙述笔调,紧凑刺激、扣人心弦的故事发展过程,读来更宛如一部紧张悬疑的电影侦探作品。
《化身博士》前八章虽然没有采用第一人称法,但读者很自然地会把自己置于厄塔森的位置。这位律师没有解开的迷也是读者切望知道答案的问题即悬念。第四章卡鲁凶杀的经过则由目击者——一位女佣提供。最后两章分别由两位医学博士——拉尼翁,杰基尔通过笔述来揭开迷雾之幕,使真相大白。作者果断地放弃了在侦查谁是杀害卡鲁勋爵的凶手这一点上大做文章的诱人前景,不让悬念的主干——海德是谁?——节外生枝,这样的剪裁是需要勇气的。而罗伯特·斯蒂文森的小说的魅力之一恰恰在于他往往把长篇压缩成中篇,而绝不是把短篇拉长成中篇。
创作背景
《化身博士与海德先生奇异案件》是在汉普郡博恩茅斯的英格兰南部海滨小镇上写成的,史蒂文森于1884年搬到那里,以享受海风和温暖的气候。史蒂文森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对人格如何反映善恶交织的想法所吸引。在他还是个少年时,他就创作了一部关于威廉·布罗迪的剧本,后来在W·E·亨利的帮助下进行了改编,并于1882年首次上演。1884年初,他写了短篇小说《马克海姆》,并在1884年对其进行了修改,以便在圣诞节年度刊物上发表。
据作者杰里米·霍奇斯称,史蒂文森在整个审判过程中都在场,而“当证据揭示时,他发现自己像杰基尔博士一样‘在爱德华·海德的行为面前感到震惊’”。此外,据信这位教师在法国和英国通过在晚宴上用“最喜欢的烤奶酪和罂粟”毒死了其他人。
根据他的文章《梦的一章》(斯克里布纳,1888年1月),他为故事苦苦思索,做了一个梦,醒来后想到了故事《化身博士与海德先生奇异案件》中会出现的两三个场景的想法。传记作家格雷厄姆·巴尔弗引述了罗伯特·斯蒂文森的妻子芬妮·史蒂文森的话:“一个清晨的小时候,[...]我被路易斯的惊恐呼喊声吵醒。我以为他做了一个噩梦,就把他叫醒。他生气地说:‘你为什么叫醒我?我正在做一个好的鬼故事的梦。’我在第一个变身场景时把他叫醒了。”
史蒂文森的继子劳埃德·奥斯本写道:“我认为以前从未有过像写《化身博士》那样的文学壮举。我记得第一次阅读就像昨天一样。路易斯兴奋地下楼,大声读了将近一半的书,然后,当我们还在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他又忙着写作。我怀疑初稿没有花费三天的时间。”
史蒂文森按照惯例,将手稿交给夫人阅读,并在边缘提出批评。当时罗伯特因出血而卧床。在她对手稿的评论中,她观察到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寓言,但罗伯特正在将其写成一个故事。过了一会儿,罗伯特把她叫回卧室,指着一堆灰烬:他已经烧掉了手稿,因为他害怕自己会试图挽救它,因此迫使自己从零开始,按照她的建议写了一个寓言故事。学者们争论他是否真的烧掉了手稿;对于这次烧毁,没有直接的事实证据,但它仍然是这部中篇小说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另一个版本的故事中,史蒂文森下楼给妻子和继子读手稿。在妻子的批评下,他愤怒地回到自己的房间,但后来承认她是对的。然后,他把原稿扔进了火里,并阻止妻子和继子把它救出来。
史蒂文森在三到六天内重写了这个故事。一些后来的传记作家声称,罗伯特·斯蒂文森在疯狂地重写时服用了毒品:例如,威廉·格雷的修正主义历史《文学生涯》(2004年)称他使用了可卡因,而其他传记作家称他使用了麦角胺。然而,根据他妻子和儿子(以及他自己)的说法,标准历史是,他在写作时卧病在床。根据奥斯本的说法,“这个纯粹的身体壮举是巨大的,而且,与其伤害他,不如说它使他无比振奋和高兴。”他在初次修改后继续完善这部作品四到六周。
杰基尔的名字是从沃尔特·杰基尔牧师那里借来的,他是史蒂文森的朋友,也是园艺家和景观设计师格特鲁德·杰基尔的弟弟。
作者简介
罗勃‧路易士‧斯蒂文森(1850–1894),出生于英国苏格兰的全才作家,从小就体弱多病,日后更恶化为结核病。虽于二十五岁取得律师资格,但他一向对法律兴味索然,而且那时已开始从事写作,是以终其一生从未担任过一天真正的执业律师。
1883年出版的《金银岛》(Treasure Island)让罗伯特·斯蒂文森声名大噪,这是他首部长篇小说作品;1886年问世的《化身博士》(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和《绑架》(Kidnapped),一推出即跃升为最畅销书籍,更奠定了他之后屹立不摇的作家地位。他曾周游欧洲各国及美国等地,且于1876年在法国邂逅了年长他十岁的美籍妻子,而这些游历见闻也成为他创作旅行游记、包括《金银岛》一书的素材。
这位长年受结核病缠身之苦的伟大作家,最后于1894年与朋友在家聚会时,意外地因脑出血而与世长辞,当时他才正值四十四岁的英年。
译本一览
《化身博士》中文译本:
1981年,《化身博士》,赵毅衡译,云南人民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
1996年,《化身博士》,杨玉娘译,林郁文化事业出版
1998年,《金银岛/化身博士》,章云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金银岛/化身博士》,杨德庆译,漓江出版社
2004年,《化身博士》,杨彩霞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金银岛/化身博士》,张贯之译,中国书籍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5年,《化身博士》,李涛译,明天出版社
2006年,《化身博士》,荣如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年,《化身博士》(双语版),凡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2年,《化身博士》,南怀苏译,立信会计出版社
衍生文化
杰科与海德间的外型、人格的切换变化为后世各类虚构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例如:
双面人
布鲁斯·班纳/浩克
壬生京四郎/鬼眼狂
参考资料
化身博士.豆瓣读书.202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