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皮氏菊头蝠

皮氏菊头蝠

皮氏菊头蝠(学名:Rhinolophus pearsoni)是菊头蝠科菊头蝠属的动物,体型中等,栖息于海拔1200-2000米的山洞中,为群居生活,捕捉昆虫为食。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江西省陕西省贵州省、安徽、云南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湖南省等地,也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不丹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等地。该物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形态特征

皮氏菊头蝠体型中等大小,马蹄叶宽大,覆盖上唇,其宽度均为10.3(10-10.5)毫米,两侧小副叶退化,鞍状叶前部窄,后部宽,但两部各自平行,连接突先端低圆,与鞍状构造间无凹缺,顶叶较高,先端渐尖呈楔状。翼膜起于胫基,呈褐色,翼幅290-310毫米。第3、4、5掌骨依次增长,股间膜后端较平不突出。体毛长而柔软,背毛长约12毫米,呈棕褐色或暗褐色,毛基逐次呈浅沙灰色,下体胸毛长约11.5毫米,较上体浅,幼体毛带藕灰色。

栖息环境

皮氏菊头蝠栖息于海拔1200-2000米的山洞中,洞道不深,约40-50米,进洞可见微弱光线,洞内碳酸钙沉积形态结构复杂,洞口周围常有阔叶林或灌丛。

生活习性

皮氏菊头蝠为群居生活,常十余个至几十个不等共居一山洞,但均分别独自悬挂于岩壁或洞顶。比较机灵,一有干扰,随即飞出洞外。常与蹄蝠、鼠耳蝠、折翼蝠等共栖,冬眠时也有单一种群栖居于水洞的,息止时常成片或成行倒挂于岩壁上,并以翼膜覆裹身体,栖息高度一般2-4米。傍晚出洞觅食,捕捉昆虫,尤其嗜食蚊类,肠长约为体长的2.6倍(2.4-3.1),胃内容物为蚊、鳞翅目昆虫及少量未消化的鞘翅目

繁殖方式

皮氏菊头蝠在秋季或初冬交配,出眠后产仔,每胎1仔,重7克,前臂长29毫米,幼仔要发育到次年秋季始达性成熟。

保护现状

皮氏菊头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虽然没有这个物种作为一个整体所面临的主要威胁,但受栖息地破坏的影响,局部地区种群数量下降。

资源价值

皮氏菊头蝠捕食昆虫,尤其嗜食蚊类,属益兽。粪便能入药,也能作肥料。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