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戏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最初源于明末清实初闽南地区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泉州、厦门市、漳州市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省,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剧、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可以演员按剧情顺口溜。唱做也较自由,没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音”、“傀儡调”和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笛、二弦、三弦琴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冲头〕、〔长锤〕、〔急急风〕等,但“三通”和“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解放后,1951年成立泉州大众剧社(1957年改为泉州市高甲戏剧团),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桃花搭渡》、《扫秦》荣获剧本奖和演出奖。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容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高甲戏》编者在撰写《高甲戏》一书的过程中,除了秉承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剧种研究之史论传统外,也力图在历史性的描述与学术性的讨论中,从高甲戏的行当、表演、音乐、念白及剧目演出形态等诸多方面合力还原、构筑“高甲戏的历史形状与当下品貌”。
图书目录
总序
第一章大气铿锵说高甲几人还忆岑兜村
第一节高甲戏的生成与流布
第二节高甲戏的几种缘起说
第三节宋江戏、宋江仔与高甲戏
第四节合兴戏与高甲戏
第二章三生三旦三花脸套路凑成幕表戏
第一节高甲戏的行当与脸谱
第二节高甲戏定型剧与幕表戏
第三节高甲戏本戏、连台本戏与小戏
第四节高甲戏的套路
附一套路戏选例
附二行当表演套路选例
第三章念白分明有余韵腔曲杂合总关情
第一节高甲戏的念白
第二节高甲戏的音乐
第四章玄天锣鼓对台戏技高一筹龙虎班
第一节高甲戏传统科班规制
第二节高甲戏传统班社
第三节建国后高甲戏专业剧团
第五章戏台叱咤堪回前曾记当年下南洋
第一节高甲戏艺师传略
第二节高甲戏在东南亚
第六章丑旦由来调笑曲料得今日天下知
第一节高甲戏丑行及五大名丑
第二节高甲戏丑行名剧
第三节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
第七章村舍处处传高甲痴捎岂止戏中人
第一节高甲戏在闽南地区的传承
第二节高甲戏在“戏窝子”晋江
第三节高甲戏净(北)之遗韵
第四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高甲戏
后记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