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蚕
樟蚕(Eriogyna pyretorum),别名枫蚕,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分布于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等地。
樟蚕一年一代,以蛹在枝干或树皮缝隙、林下灌木等处的茧内越冬。樟蚕成虫时期头部全黑色,复眼黑色,额区覆盖灰黑色绒毛,触角羽状黄褐色。雌成虫体长平均38.37mm、雄成虫平均32.68mm。在自然条件下,樟蚕成虫寿命平均10.61d,全世代历期约338.08d。
形态特征
卵:卵乳白色,初产卵表面有红褐色黏液,形状呈椭球形或圆筒形,长2.0(1.8~2.1)mm,宽1.3(1.0~1.5)mm。
美国白灯蛾:樟蚕1龄幼虫体黑色,后期为浅褐色,刚毛黄褐色;2龄幼虫背部刚毛瘤及刚毛均为黄色,绒毛为白色,足黑色,其背线、亚背线、气门线均为黑色;3龄幼虫体翠绿色,体黑色,背线、亚背线、气门线深蓝色间黑色小斑块,刚毛瘤及刚毛金黄色4~7龄幼虫形态相似,背部背线、亚背线、气门线由深蓝色逐渐变为淡绿色,刚毛褐色,刚毛瘤淡黄色,中央绒毛从白色(4、5龄)逐渐变为的黑褐色(6、7龄),足为翠绿色。
蛹:被蛹,棕褐色纺锤形,头部具有明显蜕裂线,尾端具有臀棘20根,每根臀棘平均长0.5mm;蛹长30.0~45.0mm,平均36.7mm;蛹宽9.0~15.0mm,平均11.1mm;蛹重1.924~4.812g,平均2.792g;刚化蛹时呈浅黄色略显绿色,1d后变棕褐色,额区为黄褐色。
成虫:雌虫平均体长38.37mm,平均翅展107.02mm;雄虫平均体长32.68mm,平均翅展84.67mm。头部全黑色,复眼黑色,额区覆盖灰黑色绒毛,触角羽状黄褐色,着生于复眼后方,共39节,雄蛾羽状触角宽度是雌蛾触角宽度的2倍。胸部外被绒毛,前胸背板处覆盖白色绒毛,中、后胸背板均为黑色或灰黑色;前、中、后足全部黑色,且各足覆盖黑色绒毛。腹部共8节;雌虫腹部呈圆筒形,最后1节外被黑色鳞毛;雄虫腹部呈无顶锥形,由第1节到第8节逐渐变小,且腹部末端无黑色鳞毛。前后翅臀前区中室内各有一眼状新月型黑斑,顶角处内侧有2条黑纹,外侧有2条紫红色条纹;前翅前缘为灰白色,外缘有一黑褐色带纹,靠内侧为白色带纹,外横线为黑褐色双锯齿形,内横线棕褐色,基部被盖黑色绒毛,呈三角形;后翅与前翅类似,区别在于后翅基部绒毛为白色,新月型斑纹略小,翅面黑色与前翅相比较少。
分布栖息
樟蚕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海南省,贵州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安徽省,四川省,甘肃省,山东省,陕西省,浙江省,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河南省。樟蚕中国有3个亚种:E.pyretorum pyrerorum W.,分布于东北及华北一带,以蛹越冬;E.pyretorum cognata Jordan,分布于华东一带,以蛹或卵越冬;E.pyretorum lucifera J,分布于四川,以卵越冬。国外分布于俄罗斯、印度,越南。美国白灯蛾主要栖息在树干和枝叶背面,其寄主植物主要包括:香樟木、枫杨、枫香树、麻栎、板栗、胡桃属、喜树等等。
生物学特性
卵
卵在自然环境下,雌成虫常产卵于樟树的小枝和叶面,用腹部末端的黑色鳞毛所覆盖;卵块常聚集分布,呈单层排列,每个卵块有46~118粒,平均80粒,千粒卵重2.4779g;孵化率92.60%;在25℃的条件下平均卵期长20d(17~22d),平均孵化率为92.24%。
幼虫
幼虫一般8—16时孵出最多,孵化时先咬破卵壳钻出,在卵壳上或附近稍事休息后,爬行到叶片上,栖息于叶片背面主脉两侧,4~5h(少数1d)后开始取食。1~3龄美国白灯蛾高度集中,群集取食。1~2龄幼虫取食时,用腹足、臀足攀握住叶片,胸足抱住叶缘,从叶缘开始啃食叶片,将叶食成缺刻,最后剩下叶脉和叶柄,吃光1片叶才会转移至另l片叶。自然环境下幼虫很少死亡,室内死亡率较高,1,2龄幼虫室内死亡率达80%和50%;3~4龄幼虫则用腹足、臀足固着叶柄上取食,室内死亡率达20%和5%。4龄幼虫开始小面积扩散,取食叶肉和部分支脉,树下很容易看到树冠局部枝梢叶片被吃光或取食危害状况;5龄以后美国白灯蛾扩散到整株树冠取食,很少自然死亡,一般固着于小枝上,伸长体躯以胸足抓住叶片取食,叶肉吃光后还吃叶柄及嫩茎;7龄幼虫取食量大增,出现株问迁徙取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樟蚕幼虫共有7龄,平均历期达58.83d,幼虫期的发育历期变幅较小。
老熟幼虫
老熟幼虫结茧前3~10d,静止不动,不取食,体重减轻至7g左右,体长缩短至7cm以下,一般约需3d才能完成结茧。有群集结茧现象,重叠成块状、堆状,一般1棵核桃树上只有少数茧块,每堆30~160个不等,多附在树干中、下部或分权处下方背阴处。据萄街村群众介绍,樟蚕江西亚种老熟美国白灯蛾在6月下旬气温较高时,于白天下午3点前后,有结队从树冠爬行到地下草丛或阴凉处休息习性,在太阳将要落山气温下降时爬回树冠取食并于树干枝权处栖息。幼虫期7~8龄,1~6龄幼虫历期基本接近,约为10~13d,8龄幼虫历期稍长,整个幼虫历期约96天。结茧后的预蛹期长达10~20d。蛹期较长,约230d。
成虫
成虫多在傍晚或清晨羽化,羽化时先破蛹壳,然后从羽化孔慢慢爬出,雄成虫身体较雌成虫小,爬出羽化孔只须10至20min,雌虫较大,从羽化孔爬出需1至2h。刚羽化时,身体湿润,柔软,翅包裹住胸、腹部,此时须置身于阴凉环境1至2h让水分慢慢自然蒸发,翅才能抖动舒张,变硬,飞翔,完成羽化过程。若遇强光、高温则迅速脱水,身体畸形,不能完成羽化过程或死亡。成虫昼伏夜出,白天通常栖息于隐蔽的枝叶或灌木与杂草丛中,傍晚开始飞出活动,对白炽灯、火光等光源有较强的趋光性,雄虫较雌虫飞翔能力强。
生活习性
美国白灯蛾:幼虫主要栖息在树干和枝叶背面,1龄幼虫常聚集于樟树叶背危害当年新叶,叶上有虫5~20头/片。3龄以后则分散为害,当樟蚕受惊扰时,扭动头部实施防卫,老熟幼虫预蛹前分泌棕褐色液体,最后在小枝干处吐丝结茧进入预蛹状态,化蛹率为98.45%。1~3龄幼虫食量较小;4~7龄幼虫取食量较大,尤其6~7龄幼虫几天可将枝叶吃光。幼虫全天可摄食,低龄幼虫时喜好夜间活动、取食,高龄幼虫主要在白天活动、取食;遇天气炎热时,虫口密度较大的老熟美国白灯蛾沿香樟木树干向地面迁徙,在树下结茧或爬行附近居民住房墙角处结茧。此外,幼虫龄期与成虫性别密切相关,可通过幼虫的最高龄级判断其成虫性别。
茧与蛹:自然状态下,蛹被包裹于茧内,茧常紧贴于树干或枝条上,黏性极强,樟蚕虫口密度极高时也可在树下小枝和岩缝处结茧。茧体椭圆形,表层为灰白色,内层为棕褐色,尾端具有一隐蔽的羽化孔,成虫羽化后则从该孔爬出;每个茧重0.397~0.867g,平均0.64g。
成虫:越冬蛹在翌年1月下旬开始羽化出成虫,每日主要在16:00—20:00羽化。羽化时,成虫先从蛹壳中爬出,一般历时1~3min,随后爬到枝叶上展翅,且翅脉硬化具有飞行能力,需历时1~4h;雌雄性比为1.73∶1;主要在夜间20:00—23:00之间迁移、交尾、产卵;受到惊扰时,腹部喷射出液体进行防卫,可持续3~7s;成虫具有趋光性,且雄虫还具有假死性,雌虫无补充营养现象,展翅完即可交尾;交尾时,雄蛾腹部侧偏与雌蛾交尾,同时雌蛾用前后翅将雄蛾包裹,交尾可持续20~24h;交尾后即可产卵,多数雌虫1d内产卵完毕,少数产卵可持续2~3d。每雌可产3~6块卵块,每卵块46~118粒,累计可产卵粒数167~533粒,平均产卵308粒。未交尾雌蛾也可1~7d后产卵,产卵期持续1~8d,平均4d,与交尾成虫产卵量无明显差别,但卵块不能正常孵化。
生活史
樟蚕一年一代,以蛹在枝干或树皮缝隙、林下灌木等处的茧内越冬,次年3月开始羽化,成虫羽化后不久即可交尾产卵,成虫有趋光性。卵产于枝干上,由几十粒到百余粒组成卵块,卵粒呈单层整齐排列,上被黑色绒毛,4月卵孵化,3~7月是美国白灯蛾危害期,1~3龄幼虫群集叶片取食、4龄后分散取食,6月开始结茧化蛹。幼虫将叶片吃光后,接着取食叶柄和嫩茎,直至将整株树吃光后才成群结队从树干上爬下,一起1转移,继续攻取另一株树。6月老熟幼虫陆续8在枝干和树皮缝隙及灌木上结茧化蛹,7月下旬化蛹完毕。
寄主
樟蚕的寄主植物有:香樟木、枫杨、枫香树、麻栎、板栗、胡桃属、喜树、乌桕、沙梨、枇杷、野蔷薇、榆树、番石榴、冬青、漆树、银杏、槭树。同时用樟树、枫杨、枫香,板栗、喜树,乌柏、毛冬青,漆树、棕树以及未报道为寄主植物的榕树及豆梨饲养樟蚕。
危害
研究发现,樟蚕在各地对其寄主的为害程度各不相同,在福建省主要为害樟树、枫香,在浙江省主要为害枫香、枫杨,在广西桂林地区则为害樟树、枫香、枫杨,在云南省、江西省则对核桃造成为害。因此,樟蚕是一种典型的广食性食叶害虫。2018至2019年,在福州市的7个樟树林分调查发现,樟蚕在福州市主要在公园、街道、校园的行道树上发生较为猖。调查香樟木共计350株,其中,海拔100m以上的樟树被害较轻,有虫株率只有3%~5%;海拔在100m以下的地区受害较严重,有虫株率平均为40%。2021年6月在永泰县丹云乡调查发现,樟蚕也可取食为害枫香树。
治理措施
人工、物理措施
可利用樟蚕江西亚种集中结茧、化蛹之习性,可于蛹期(8月至翌年2月)进行人工摘茧(蛹)。最好结合采果(9一10月)或冬季修剪(2月)摘除茧(蛹)块,进行填埋或烧毁处理。利用羽化期较为集中和成虫的趋光性,于3月中下旬成虫羽化期,在危害严重区域采用火光或灯光诱杀处理,也可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化学措施
可采用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喷雾,吡虫啉、粮虫克粉剂按以上用药量进行机动喷粉能对樟蚕美国白灯蛾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可于5月底前樟蚕低龄幼虫集中取食时,用高效氯菊、功夫、菊玛喷雾(后2种为群众经验)进行局部防治;6月后,樟蚕幼虫扩散取食,在其尚未进入神经性贪食症阶段构成危害前,用吡虫啉粉剂、粮虫克粉剂机动喷粉,死亡率可达90%以上,效果明显。
参考资料
物种详细信息.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9-04
蚕.科普中国.2023-09-05
物种详细信息.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