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命运的内核

命运的内核

《命运的内核》是格雷厄姆·格林备受推崇的最高杰作。是格林对命运的探讨,穷尽了一个人在命运中会经历的一切考验:爱情、婚姻、家庭、事业、责任、怜悯、信仰。1948年获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2012年被评为詹姆斯·泰特·布莱克奖有史以来五大杰作。入选1998年兰登书屋现代文库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2005年《时代》杂志1923年以来百大英语小说,2015年英国广播公司历史百大英国小说。

《命运的内核》是我写得最好的作品。这部小说有着某种腐蚀性的东西,因为它过多触动了读者内心薄弱的部分。——格雷厄姆·格林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西非某英属殖民地,一个灼热、肮脏的港口城市。主人公斯考比是市警察局副专员,身材粗矮,头发灰白,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他正面临着一个难题:专员马上要退休了,而他却不可能升职。据传要调一个比他更年轻的人来。斯考比对此无所谓,他热爱他的工作,对他来说,工作比升职更重要。但他担心他的妻子露易斯会为此发疯。怀着内疚,对妻子的忧郁、不满和绝望的惧怕,他回到家。果然,露易斯已从别人的议论中得知这个消息,丈夫回来,她马上开始了发泄。露易斯是个热爱诗歌、敏感的妇女,也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然而不断让人失望的生活,女儿的夭折,以及丈夫现在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众人的窃窃议论与讥笑,使她的神经极为紧张,她渴望着去南非的旅行,渴望摆脱目前的环境。

当晚,她与斯考比去俱乐部借书,在那里她认识了新来的一个孤单的男子威尔逊。威尔逊名义上是会计师,实际上是负有特殊使命来这里调查钻石走私的。威尔逊在俱乐部中显得落落寡合,众人似乎在排斥他。他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一大片扶手椅中间。这使露易斯觉得他与自己的处境极为相似。他们的相识给露易斯带来了兴奋。威尔逊也喜欢诗歌,共同的爱好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他们经常见面,朗诵诗歌。斯考比看到交往给露易斯带来了幸福,很高兴这样。对他来说,只要露易斯愉快,怎么都行。这天夜晚,斯考比在下班的路上遇到了因汽车坏了被耽搁在路旁的叙利亚商人尤瑟夫,并顺路把他送回了家。从此这个狡猾而又不乏真诚的商人就卷入了斯考比的命运。

露易斯每天抱怨、渴望去南非休假使斯考比下决心让她如愿。但他却没有钱。对他这个克己奉公的人来说,除工资外别无收入。在某次公务搜查中,他曾搜出某商船船长的一封私信。他完全可以以此要挟船长以解决露易斯的旅费。然而,出于怜悯和同情,他既没有要挟,也没有报告,而是把信烧掉,暗中救了船长一命。尤瑟夫知道了斯考比的难处,主动要借钱给他。他起初拒绝了。他去银行借钱,没借到。在露易斯又一次谈起去南非时,出于本能一样的怜悯,斯考比答应让她两星期后走。无处可弄到的200块钱使斯考比病中神智混乱。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借了尤瑟夫的钱,斯考比清楚地知道他要为此付出代价。露易斯终于走了。尤瑟夫向他谎报了一个假情况:另一个叙利亚商人在走私钻石。出于忠于职守,斯考比相信了他,结果使自己陷入了圈套。接下来的经历使斯考比陷于更无以自拔的境地:从法属殖民地开来的一条船遭到德国水雷的袭击,在海上漂流了40天的幸存者中有一位19岁的结婚才几天丈夫就遇难的姑娘海伦。斯考比在救护时对她产生了同情:她与他死去的女儿差不多大,对世事人情还一无所知,经过这场磨难后瘦骨伶仃,面容丑陋。斯考比与她在一起时,悲哀、爱怜和同情交织在心头。他认为自己有扶助她的责任。一个大雨滂沱之夜,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他们发生了肉体关系。斯考比越陷越深。他想保密,但有特殊使命的威尔威就住在隔壁,一切都没逃过这个侦探的眼睛。海伦,这个看上去柔弱无助的女子,也开始唇枪舌剑地像露易斯一样与他争吵不休,无休无止地抱怨不停。为证明自己的爱情,在海伦挑刺的刺激上,斯考比写了一封感情冲动的表白爱情信。同时对两个女人怀有怜悯和爱,使斯考比开始说谎。

露易斯要回来了。斯考比面临选择:断绝与海伦的关系,重新回到他与露易斯的正常生活中。但是,他不能。他曾对海伦发过誓:只要她需要,他就会来。绝望之中,他想到了死。此刻尤瑟夫找上门来,要他利用职权转送给那位被他救过的船长一盒东西:钻石。他当即拒绝。但是尤瑟夫手中有他窃取来的斯考比给海伦的信,并以此要挟,斯考比只得干了。从此他更坠入深渊。露易斯回来了,总是逼着他上教堂,他则找尽一切借口拖延不去。最后,他再也逃不掉了:他没向神父忏悔就领了圣餐。这种渎神行为,使真诚的天主教徒斯考比无法原宥自己,他自认为已进入“永世惩罚”的行列,内心的绝望更加深重。他别无选择,开始周密地计划不露痕迹的自杀。这时,他接到通知,他被提升为专员了。但这已不能救他。他心绪极为恶劣。他去看海伦,大吵一场,海伦不理解也不想理解他。他身不由己地去尤瑟夫家。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理解他的只有尤瑟夫。他讲了自己的忧虑。尤瑟夫要帮他的忙,把知道他们的事、为斯考比忠实服务了15年的佣人阿里杀了。斯考比十分震惊:是他送掉了阿里的命。一切都准备停当了。他装作心脏病发作的药物足够了。他向海伦市告别。露易斯自从得知他被提升,情绪大为改观。他做了。他被认为是心脏病猝发正常死亡。只有一个人,威尔逊发现了他自杀的秘密,他将发现告诉了露易斯,并向她求婚。露易斯向神父证实这事。神父回答:“他是爱上帝的。”

作品赏析

格林自己也承认他为了忠于想象而陷入了某种程度的不忠于教会的境地。有些作家如伊夫林·沃、乔洽·奥威尔等均对其中的宗教意义提出了批评。格林则声称:“我写了一本关于一个人走向炼狱的书。”这部作品的严肃性和深刻性也正在这里。作者深入到他所体验到的人类困境之中,探索着善与恶、怜悯与毁灭、拯救与绝望等至关重要的问题。评论家魏恩达姆认为这是“对人生绝望的研究”“对人的精神解脱的探索”。

斯考比是个善良而软弱的人,富于同情心和责任感的警官。他对他所工作的这个气候恶劣、人性败坏的城市怀着悲天悯人的热爱。他几乎像圣徒爱人类一样愿分担人们的不幸。在书中有两个词多次得到重复:怜悯和责任。这种怜悯与责任感体现在他与妻子、与海伦的关系上,体现在他暗中为船长解脱困境和途中帮助尤瑟夫上。但是,怜悯并不能拯救自己,也没能拯救他人。怜悯反而使他陷入无休止的痛苦的纠葛甚至罪恶之中,并最终导致了他的毁灭。作为人类心灵的洞察者,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动机与效果的相悖上,而是更深一层地揭示了斯考比剧烈复杂的内心冲突,亦即把这个人物置于“炼狱”之中,随着盲目的,几乎不可知的命运进程,揭示了作为一个人,什么是他斯考比可以忍受的,什么是他不可承受的。从故事的角度看,是命运在捉弄斯考比,但这却是整个人类都无法摆脱的命运。“恶在人间畅行无阻,而善却不能再在世间漫步。”(格林语)富有怜悯与责任感的斯考比,是善的象征。他处处行善,结果因善而殒命。他善良地轻信尤瑟夫对另一个商人的诬陷,结果导致上级对他的不信任。他善良地对待妻子,妻子不理解他,他善良地帮助侮伦,后者反而逼他。他的善越是得到表现,他遭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越多,最后他彻底绝望,开始说谎、犯罪,领了渎圣的圣餐,忽然一切顺利了,“从一个可诅咒的胜利走向另一个可诅咒的胜利。”作者描绘了一幅善遭毁灭,恶渐胜利的可怕图景。然而善与恶并非泾渭分明,善的斯考比出卖了自己忠心耿耿的仆人,使他被杀害,恶的奸商尤瑟夫实际上又是这世界唯一理解他、在他需要时帮助他的人。人性的复杂也就在此。虔诚信仰天主的斯考比最后自,表面上是彻底背弃上帝,然而在书中的人物里,可能只有他一个人才是真正地爱上帝的。格林所思索并要读者也思索的根本问题是:这些问题的核心在哪里?斯考比的死表明了完善的公正与完美的怜悯的和谐一致,但这是以自杀——天主教中不可宽恕之罪——为代价的。

该书出版后引起很多争论。正像一部伟大著作一样,不同的人从中看到不同的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该书被公认为一部杰作。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电影剪辑手法。小说一开始即以威尔逊在远处观察的目光描写斯考比。这种颇类似于格林惯用的侦探小说的写法和角度又恰当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紧张不安。在处理复杂的情节和人物关系上,作者巧妙地将斯考比——露易斯——海伦;斯考比——尤瑟夫——威尔逊错综复杂的关系一环扣一环地引向最后的悲剧。心理描写和内心冲突的揭示,也是作品的特色。在环境描写上——红土路,铁皮屋顶上振翅的秃鹰,热汗和雨,港口小城的灼热和肮脏等等,不仅真切,也和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生存状态及内心的焦灼不宁相呼应,浑然一体。作者文笔流畅、简练,富于想象力和形象化。特别是作者在叙述里掺入的议论,恰如其分,更是该书的重要特色。

作品评价

◆虽然把诺贝尔奖授给了我,但也是间接授给了 格林,倘若我不曾读过格林,我不可能写出任何东西。——加夫列尔·马尔克斯(198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格雷厄姆·格林自成经典,他将作为20世纪人类意识和焦虑的卓越记录者不断被人阅读和提起。 ——威廉·戈尔丁(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格雷厄姆·格林一直致力于记录这个世界。 ——维迪亚达·奈保尔(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格林在这些作品里创造出自己的一片领土——“格林王国”。他把这些故事写得生动感人,吸引了千千万万读者。格林也是一位有才气的诗人。 ——约翰·库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格雷厄姆·格林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旅行家,一个深入世界各个角落,记录战争、革命、疾病的冒险家。 ——马里奥·略萨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未授予格林文学奖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错误。——诺贝尔奖评委拉斯·福塞尔

◆伟大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力、令人不安,如同在审判者的注视下。——约翰·厄普代克

◆《命运的内核》的出版,是一次文化事件,一部我从内心崇拜的作品。——伊夫林·沃

◆对人生绝望的研究,他在其中充分发挥了那些贯穿在他所有小说中的主题:怜悯、恐惧、爱情和失望,以及一种对人的精神解脱的探索。——英国评论家弗兰西斯·魏恩达姆

格雷厄姆·格林是我们这个年代中极富技巧、极有创造力和令人兴奋的作家!对真实存在的人类有着准确的刻画和动人描写!——《时代》杂志

◆格林用一部清晰易懂的寓言记录了一个人走向毁灭。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纽约时报

作者简介

格雷厄姆·格林

1904年10月2日出生于英国伯肯斯特德。他在其父任校长的中学接受传统的中产阶级和英国国教教育。1922—1925年在牛津大学学历史并开始写作。1925年他出版诗集《四月的牙牙之声》。大学毕业后当过《泰晤士报》记者及《观察家》杂志编辑。1929年第一部小说《内心的人》发表,此后专事写作。1926年他改信天主教。他一生旅行甚广,足迹遍至亚、非、拉、美、苏联甚至中国,这为他的小说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西非英国做情报工作。1957年后他主办过出版社。1966年起他定居于法国。格林是位多产而艺术精妙的作家,5年发表了40多部小说、戏剧、游记等及500多篇评论文章。他既写“消遣性”的惊险、恐怖小说,也写立意深刻的严肃小说。作品有《布赖顿硬糖》(1938)、《权力与荣耀》(1940)、《问题的核心》(1948)、《私通的结局》(1951)、《一个病毒发尽的病例》(1961)、《沉静的美国人》(1966)、《名誉领事》(1973)、《人的因素》(1978)、《吉诃德先生》(1982)及自传《一种生活》(1971)、《逃避的方法》(1980)等。

译者简介

傅惟慈(1923-2014),著名文学翻译家。1923年生于哈尔滨市,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讲授语言、文学课。通英、德、俄等多国语言,译著达数百万字。是将格雷厄姆·格林威廉·毛姆等西方作家引进国内的重要译者。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