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刘家铎

刘家铎

刘家铎,男,汉族,1949年8月生,北京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常委、副书记。近年来,刘家铎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法国美国等知名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学术关系;在现代沉积学和海洋钻探领域,与法国多所大学和研究中心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其论文曾4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

个人简介

刘家铎1981年获成都地质学院硕士学位,1988年获里昂克洛德贝尔钠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12月晋升为教授,1996年1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委会委员,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四川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成都市专家联合会理事。1989年任成都地质 学院研究生处副处长,1992年任院长助理,1993年任成都理工大学副院长,1998年任成都理工学院院长,2001年任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2002年3月调任西南石油大学副院长,2003年9月至2010年7月任成都理工大学校长。

个人贡献

他长期与法国合作,从事现代沉积学和海洋钻探领域的研究。其论文曾4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现在与里昂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图卢兹理工学院和图卢兹遥感发展中心保持着紧密的学术联系。多年来在含油气盆地分析、岩相古地理和石油储层地质等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其“海拉尔区沉积盆地分析及油气勘探”研究项目,1992年度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95年,在完成胜利油田东营市凹陷通61断块沙二段构造储层精细模型研究”课题中,在复杂新油藏的综合调整挖潜提高采收率方面取得了1.263亿元的经济效益。该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1997年度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四川省科技成果奖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组评审委员会委员,是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领域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是四川省矿业专家,是成都市第十二届、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多年来,在石油天然气资源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在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领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投资,为节约能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矿产资源评价方面发展了新理论、新技术,取得了突出成绩。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员,刘家铎教授已完成国家“八五”攻关项目5项,完成国家攀登计划1项,完成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及协作项目7项。目前正在承担国家和部、省协作项目6项。出版专著3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多年来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教书育人,勤勤恳恳,无私奉献,在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上取得了突出成绩,至今已培养博士5名、硕士5名,正在培养博士生12名、硕士生2名。 1991年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硕士毕业生”称号,1993年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6年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是四川省科技成果奖国土资源学科组评审委员会副组长、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领域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四川省矿业专家、成都市第十二届、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兼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委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委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学专委会委员、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四川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十分重视学科建设,长期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潜心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绩突出。

教书育人

在教书育人方面,已培养10名博士生和10名硕士生,正在培养6名博士生和4名硕士生。曾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是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科学研究

在科学研究方面,对石油天然气资源评价和矿产资源勘查有深入的研究,完成国家“八五”攻关项目5项、国家攀登计划1项、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及协作项目7项,在研国家和部、省协作项目6项,为节约能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在含油气盆地分析、岩相古地理、石油储层地质和区域成矿学等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出版专著3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是《沉积学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石油实验地质》、《古地理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和《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等核心期刊的编委。

所获成就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员,在“海拉尔区沉积盆地分析及油气勘探”项目研究中,1992年度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在“东营凹陷通61断块沙二段构造储层精细模型研究”项目研究中,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1.26亿元的经济效益,1997年度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在“扬子地台西南缘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综合研究”项目中,系统地研究了该区域基底演化与成矿、岩浆活动、峨眉火成岩省及其成矿效应等重大地质问题,提出了主攻矿床类型和找矿方向,进行了成矿远景预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4年度获四川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担任校长

理工概况

成都理工大学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的主体原成都地质学院和成都理工学院,曾是原地质矿产部和国土资源部的重点高校。2000年学校管理体制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现为四川省重点大学。校园面积2888亩,校舍建筑面积7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3亿元。

成都理工大学目前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地球科学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2个学院,1个体育教学部,同时设有研究生部、沉积地质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学科专业以理工为主,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哲学、农学教育学等9个学科门类。

学校规模

有62个本科 专业、5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20个博士

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8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007年在校学生总数25314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9637人,硕士研究生2069人,博士研究生552人。在编教职工224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9人,教授171人,副教授310人,其中有3人成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人获“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2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6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高校青年教师奖,4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人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1人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8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0人获“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23人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8人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

所获荣誉

学校是我国重要的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

中1个与西南石油大学共建)和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校52年来,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近1000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750项(次),发表论著1万余篇(部)。学校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化活动,近年来组队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英语演讲等重要赛事,获得国际奖9项、省部级和国家级奖励400余项;获得全国大学生田径、羽毛球、攀岩、健美操锦标赛前八名20余项次,省市高校田径、篮排球、健美操等团体和个人前八名近40余项次;获得全国、省市级大学生艺术专业比赛含金奖在内的各类奖励50余项次。

交流合作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接待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外国专家及留学生来校讲学、留学,出访近500余人次,开展了300余项科研合作。学校还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主办学术期刊6种,其中核心期刊4种。有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等独立学院和多个联合办学点,与资源、能源、环境、建筑、军工和高技术等领域的国家大型企业或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其他相关

学校博物馆是一座在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以地球科学类为主的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6万余件,其中不乏国家以及世界级的精品和珍品,如“马门溪龙”化石、“重庆大竹鱼”化石、“隆昌铁陨石”等。博物馆已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首批建设的数字博物馆,并获得从中央到地方所有级别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基地称号。学校图书馆馆藏印刷型书刊154万册,中文电子全文图书约70万种,中外文电子全文期刊2万多种,并且集藏、借、阅、咨一体化和印刷性文献与数字化信息相统一。学校档案馆馆藏丰富、管理规范、分类科学,是四川省高校少数获“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馆国家一级”称号的档案馆之一。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传统作风、“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和“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以服务行业、服务桑梓为己任,为国家输送了9万多名各类毕业生,他们绝大部分已成为所在部门的技术或管理骨干,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和管理专家,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中央、上海-成都高速公路起点、多条重要交通干线交汇处,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学校师生员工抓住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豪迈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为建设显著特色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多科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