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河
桐梓河,赤水河中段支流,流域面积3348平方公里,正源(东源县,又称天门河)发源于贵州省桐梓县小坝乡楠牛石大火土,东侧与乌江水系分水。于桐梓县县城右岸与发源于桐梓县长田乡(楚米铺)韭菜坝的西源相汇,汇合后又称官渡河。流经桐梓县、仁怀市边界进入习水县,至瓮坪乡入渡汇入赤水河。桐梓河河长122公里,平均坡降约4.8‰。中游另一支流古蔺河,流域面积约1015平方公里,发源于四川省古蔺县箭竹乡袁家沟,于古蔺县太平镇(太平渡)汇入赤水河,河长72公里。
干流概况
桐梓河,是赤水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桐梓楠牛石大火土,上源称天门河,西北流转西南流,经天门洞、蟠龙洞两段暗河,至混子河口折西流,至观音寺河口折西北流,至石嘴折西流,至两河口注入赤水河。观音寺河口至石嘴段为仁怀市、桐梓界河,石嘴至两河口段为仁怀、习水界河。流域面积3348平方公里,跨桐梓县、遵义市、仁怀、习水县等县境。河道总长122公里,总落差588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52.9立方米每秒,水流湍急,比降陡峻,平均比降千分之4.8。流域海拔高程为800-1700米,沿河都是崇山峻岭,山高坡陡,多悬岩崩石,除河源天门河段有桐梓冲积盆地外,沿河台地少,耕地分散,河谷深切,为U形谷,一般宽80米。傍河城镇有桐梓县城、二郎坝镇石全流域总入口64.86万入,以农业为主,农业入口59.92万入。有耕地72.82万亩,田23.95万亩。水利化程度中等,有效灌溉面积19.4万亩,保证灌概面积16.66万亩。有小型采煤、铁合金冶炼、机诫、电力、轻手工业等。流域内交通,上游发达,有川黔铁路公路干线和川黔铁路通过,中、下游则靠公路与外界联系,下游可利用同赤水河干流进行水运。桐梓河下游设有二郎坝水文站。
桐梓河,古名溱(zhe真)溪水,亦名观音寺河,赤水河一级支流。发源于桐梓县南原石板乡梅子水,自东而西流经播州区、仁怀市境,于永安镇陶竹沟入境,大体沿习、仁边界过二郎镇于习酒镇瓮坪村两河口汇入赤水河。全河长125千米,天然落差1541.4米,平均比降12.3‰,流域面积3318平方千米。县内河长31.5千米,落差92米,平均比降2.9‰,流域面积183.6平方千米。
水文特征
据二郎坝水文站1963-2001年水文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流量48.6立方米/秒(河口为51.2立方米/秒);2000-2001年最大年流量78.7立方米/秒;1990-1991年最小年流量24.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最小月流量12.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最小日流量8.74立方米/秒;实测最小一日流量4.2立方米/秒(1963年4月3日)。年最大洪水多在5-7月发生,1977年5月27日二郎坝水文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4380立方米/秒。
主要支流
沙溪河,桐梓河一级支流。发源于温水镇茅坝村。自北而南经保丰、官店、里师、沙溪于永安镇环山子汇入桐梓河。全河长52.4千米,自然落差858米,平均比降1.6‰,多年平均流量7.77立方米/秒,历史最大洪水发生于1972年4月15日,天堂段流量2089立方米/秒。流量面积434.3平方千米。
马鹿河,亦名小沟河,桐梓河一级支流。发源于良村镇蔡村。自北而南流经羊化、润南、黄泥塘镇,于永安镇两河口入桐梓河。全河长29.1千米,自然落差850米,平均比降2.9‰,多年平均流量2.08立方米/秒,流域面积166.5平方千米。
二郎河,曾名重溪沟,桐梓河一级支流。发源于永安镇蚂蝗沟。自北而南流经河坝镇、桑木镇、沙坝,于二郎镇二郎坝汇入桐梓河。全河长18.1千米,自然落差402米,平均比降2.2‰,多年平均流量1.11立方米/秒,历史最大洪水发生于1978年6月14日,桑木水电站流量289立方米/秒。流域面积112.9平方千米。
两岔河温泉,位于桑木镇桐卷村窝村民组两岔河右岸(二郎河上游),距桑木镇4.5千米,距城31.5千米。1959年9月四川石油普查大队作过调查;1973年后,省地质局108地质大队及中国人民解放军000932水文部队亦先后作过调查及评价。温泉出露于桑木背斜南东翼,芭蕉湾压扭性断裂南东侧溪沟边,沟谷切割深达百余米,地层为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E2-3L5)白云岩,岩层厚570-604米,倾向137°,转轴倾角18°,为一单斜构造。泉水流量0.62公升/秒,流量稳定,水温41℃,无色透明,微具硫化氢味。属硫酸钙型水(SO4″-C++)。是唯一可供开发利用的温泉。
河名桐梓县,因流经桐梓县而得名,是赤水河的一级支流。河谷风光颇是有些名气。因为地处几百米深的峡谷最低处,这里受到人类影响比较下,植被保存相对完整,河水十分清澈,出产的桐梓河鱼肉质细腻,名气虽然不如五马河鱼那么大,但就口感而言毫不逊色,也是来到这里游玩的人比然要享受的美食。因地势低矮,夏季这里气候十分炎热,但这也正是桐梓河的价值所在。
水文特性
1、洪水
桐梓河属山区河流,洪水由暴雨形成,暴雨具有量级大、强度大、历时短的特点,易造成灾害性洪水。洪水涨落较快,峰型尖瘦,以单峰主,一次洪水过程2-4天。园满贯水电站所在河流桐梓河流域属较大暴雨区,暴雨具有量级大、强度大、历时短的特点,易造成灾害性洪水。桐梓县河流域位于大娄山西北面与四川盆地交界的迎风坡面上,易受冷锋低槽和两高切变天气系统的影响而形成大暴雨,暴雨中心在官店、楚米、马宗、桐梓一带,从东北向西南递减,暴雨多发生在5-9月。桐梓河流域呈菱形,水系发育,支流众多,属山区河流,洪水多由暴雨形成,洪水陡涨陡落,峰型尖瘦,洪水过程一般2-4天,洪量主要集中在一日之内,峰型多为单式峰,呈典型的山区河流洪水特性。洪水由暴雨形成,年最大洪水多发生在5-9月份,4月、10月亦有年最大洪水发生,但洪峰及洪量在量级上较小,洪峰多为单峰,对工程最为不利的复式峰亦偶有出现。
2、泥沙
二郎坝水文站具有32年的悬移质泥沙观测资料。悬移质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为282。考虑到园满贯水库上游有天门河水库及其他小型水库的拦沙作用,园满贯坝址悬移质多年平均输沙模数采用270。根据多年平均排沙比法和多年平均库容淤损率法计算成果取均值,得50年悬移质泥沙淤积量为1830万米3。推移质按全部淤于库内考虑,年淤积量9.3万米3,50年淤积量460万米3。泥沙总淤积量为悬移质和推移质之和共计2290万米3。园满贯水库库区天然河道比降达2.86‰,加之库水位变幅大,涨落频繁,故其淤积形态按锥形淤积考虑。水库平均淤积高程488米,计算水库坝前淤积高程为486米。
3、气象
桐梓河流域位于大娄山山脉西缘,河流呈东向西,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候温和湿润,雨量较丰沛,降水分布不均。冷暖气流常被海拔高的山脉阻挡,局部地区形成强对流天气。冬季主要受北方西伯利亚地区气流影响,多为阴雨天气,但雨量较少。夏季受印度孟加拉湾西南暖湿气流和西太平洋海洋气候影响,加上大娄山山脉的影响,降雨多发生在5-10月。据流域内桐梓气象站及邻近流域茅台气象站历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7.7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9.9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2.7摄氏度,平均全年积温5392摄氏度,年总辐射量82大卡/cm2,年平均日照时数1224小时,平均相对湿度78%;多年平均无霜期325天;多年平均风速1.8米/秒,最大瞬时风速27米/秒,多年平均最大瞬时风速12米/秒;最大积雪深度8厘米。
4、径流
桐梓河属于典型的雨源型山区河流,径流的时空分布变化与降水基本一致,上游桐梓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深563毫米,下游二郎坝水文站径流深503毫米,从上游到下游的递减趋势比较明显。径流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匀。在年内分配上,虽然汛期径流总量大,但其分配很不均匀,汛中有枯。
根据二郎坝水文站径流资料统计:实测最大流量4380米3/秒,实测最枯流量4.2米3/秒。汛期多年平均流量74.7米3/秒,占全年的76.8%;枯水期多年平均流量22.8米3/秒,占全年的23.2%,汛期是枯期的3.3倍。最大年平均流量为78.7米3/秒,最小年平均流量为24.4米3/秒,最大年平均流量和最小年平均流量分别是多年平均流量的1.6倍和0.5倍。
5、降水特性
桐梓河流域内降水分布不均,随高程的梯度变化比较明显,年降水量多在850毫米-1200毫米间变化,最大年降水量1550毫米。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8月,占年降水量的60%左右,12月-3月份为少雨期,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3%,一般年份5月份进入多雨季节。在多雨季节中,常有连续20天以上不降水的高温久旱天气。流域内各雨量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从上游向下游逐渐递减,由上游马宗站的1181毫米逐渐递减到下游二郎坝站的840毫米,流域中部过渡带降水量约为1050毫米左右。流域降水量变差系数变化不大,其值在0.14-0.16之间,大致由下游向上游呈递减趋势。
6、泥沙
桐梓县流域泥沙主要来自流域内的水土流失,产生原因在于岩石长期风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每遇山洪发生,水流挟带大量泥沙汇集河槽。据二郎坝水文站实测泥沙资料统计,该站多年平均流量48.7米3/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5.36亿米3,多年平均输沙量88.8万,悬移质多年平均含沙量0.578千克/米3,悬移质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为282。考虑到园满贯水库上游有天门河中型水库、小型水库及若干小山塘可以拦蓄一定量的泥沙,因此园满贯坝址悬移质多年平均输沙模数采用270。园满贯水电站坝址以上流域面积2230公里2,多年平均流量35.6米3/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1.23亿米3,悬移质多年平均输沙模数270,含沙量为0.536千克/米3,悬移质输沙量60。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