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贞
杨贵贞(1923年7月-2014年6月6日),安徽安庆人,中国免疫学家、医学教育家。在中药免疫调节、免疫生物工程和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曾任白求恩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中国医学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人物经历
杨贵贞教授是活跃于中国免疫学、微生物学界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她治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创新,能及时抓住信息,掌握学科发展的脉搏和动向。她坚持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的原则,以发展祖国医学为基础,瞄准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利用现代尖端技术,发展交叉和边缘学科,逐渐形成了“中药免疫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和“免疫生物工程”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它们互相渗透,从整体-细胞分子等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工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体系。其中,在“中药免疫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研究等方面造诣颇深,居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数次应邀赴国外讲学,经常收到国外学者咨询和索取资料的信函。先后多次获国家教委、卫生部、省科技成果奖。
杨贵贞的丰硕成果是来之不易的,生活对她是无情的,但正是在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人,才有可能达到顶峰。杨贵贞出身于一个小职员家庭,因父早逝,家境贫寒,在青少年时代就埋藏着“求知”和“求生”两种不协调的欲望,她以“发奋读书”暂时将二者统一起来。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即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免费及奖学金,并以此贴补了部分家中生活。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国民党来到北京,欣喜变成失望,最终她找到了共产党,把她从个人奋斗的狭小天地里解放出来,开始了崭新的生活。1947年在北医入了党,共产党的教育,使她懂得了为什么活着,感悟到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得到了党和同志们的鼓励,曾担任北医工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妇女部长、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北京市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等多项职务。她明白这是党和人民给她的重托,她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当时她已是一位政治立场坚定、业务上精益求精的女性。抗美援朝战争时自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而后党又派她到苏联学习,在紧张的业务学习同时,她没有忘记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担任了圣彼得堡医学支部的支部书记,与支部同志们经常交流思想,讨论回国后报效祖国的想法,该支部的好经验曾在留苏医学留学生中进行介绍。
回国后,虽受到反右斗争的不公正待遇,文化大革命又遭受丧失爱人的悲痛,但她却始终如一地热爱共产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心毫无动摇。坚信总有一天冰河能解冻,还可以在科学的海洋中扬帆前进,祖国的科学事业还将得到重视和发展,这是她的愿望,现已成为现实。她虽年逾古稀,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现尚以旺盛的精力和奋发的干劲,为党工作在祖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第一线。“无私奉献”是杨贵贞一生的警句,她常说:“作为科学家,最珍贵的莫过于时间,时间意味着发现与创造;作为教师莫过于奉献时间,时间意味着人才和未来”。
1941年9月~1945年7月 北京大学理学院毕业
1945年9月~1947年7月 台湾辅仁大学研究生院毕业
1947年9月~1950年9月 北京大学医学部微生物学教研室助教
1950年9月~1952年12月 南方医科大学讲师
1952年12月~1953年12月 北京外语学院留苏预备班
1953年12月~1956年7月 苏联圣彼得堡第一医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Ph.D
1956年7月~1957年4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代表团参观苏联时负责翻译之一
1957~现在第一军医大学、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白求恩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同一单位不同时期校名变更),1963年晋升为副教授,1978年2月晋升为教授
人物成就
中药免疫调节
20世纪50年代杨贵贞教授留苏回国后,主要从事抗感染免疫和免疫生物学研究,在免疫细胞化学及胸腺功能的研究方面均属当时国内领先。发现胸腺中可出现免疫应答,有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通报》(后因文化大革命此项研究中断)。同时进行了针灸和传染与免疫关系的研究。60年代初,她已成为中国微生物学、免疫学领域颇有建树的后起之秀。
自70年代以来,杨贵贞瞄准了发展祖国医药与现代免疫学相结合这个重要研究方向,立志为祖国医学走向世界做出贡献。曾系列地研究了多种中药的体内外免疫调整效应。如甘草多糖、树舌多糖及温阳方剂、吉林人参、花旗参等水煎剂及提取物有效成分等。为探明中药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杨贵贞应用了现代生理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首次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理论指导人参免疫调节机理的研究,发现人参皂苷可通过影响下丘脑肽能神经元(神经肽Y、CRF)调整应激期动物的免疫功能受抑状态。1985年以来杨贵贞又首次将当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中药免疫调节的研究,先后从mRNA和脱氧核糖核酸 水平探讨了人参三醇皂对IL-1、2、3、4、5、6等多种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使中药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由整体和细胞水平步入分子和基因水平。这是中药免疫调节研究的重大突破。《科学通报》曾连续刊载了这一成果。由于杨贵贞在这一领域的丰硕成果及不断开拓创新的研究思路,《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等杂志相继特邀撰文畅谈。杨贵贞现已成为国内该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由于其卓越的工作,1984年、1988年两次分别被中国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推荐并被邀请参加“中日天然药物学术讨论会”和日本“第6回东方医学会议”,作学术报告及特别讲演,引起较大反响,受到国际同行的赞誉。主持召开了第一、二届全国中医药免疫学术研讨会,“盛会后的思考——记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免疫学术讨论会”,刊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杨贵贞在这一领域为开发祖国医学宝藏,使祖国医药走向世界、提高祖国医学研究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免疫生物工程
杨贵贞教授纵观现代医学与免疫学的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了“免疫生物工程”这一概念,并建立了免疫生物工程研究体系,以免疫细胞工程和免疫分子生物学两个方面为基础,将其引入到各项免疫学研究中,使科研工作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1.细胞工程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开展了多种抗原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工作,获得了抗白喉类毒素、抗乳鼠星形细胞、抗髓鞘碱性蛋白、抗大鼠及人IL-2受体、抗人脑胶质瘤细胞、抗人胶质瘤相关抗原独特型及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抗CRF、抗sIL-2R等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十余种。
杨贵贞从事单抗杂交瘤工作有以下特点:①为课题方向服务,使细胞工程成为某一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围绕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课题,制备了抗MBP、抗星形细胞、抗胶质瘤细胞、抗CRF、抗NPY、抗ACTH等单抗,促进了从不同角度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研究;②与临床相结合,为临床提供可能的诊治制剂,如制备的抗MBP、抗ACTH、抗CRF 单抗可用于临床诊断,将抗人胶质瘤单抗与抗癌药(阿霉素)偶联制备的“导向药物”对肿瘤细胞有较特异的杀伤活性,制备的内影像型抗独特型抗体也为研制独特型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提供了实验依据。此外,研制成功了sIL-2R检测试剂盒,曾在国内百余个科研单位推广使用,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免疫分子生物学研究
在探针标记技术方面,建立了化学法标记生物素探针和发光探针标记技术。以此在国内首次制备了c-fos和c-jun等原癌基因探针,开展了原癌基因与细胞因子相关性的研究,并发现cfos硫化反义寡核酸可通过抑制c-fos原癌基因的表达,而对细胞因子表达起抑制作用。采用制备出的小卫星脱氧核糖核酸单位点和多位点探针,在白血病与恶性肿瘤中发现小卫星DNA存在多态性变化。此外,围绕IL-2R链基因表达和信息传递开展了系列性工作,证实了IL-2R表达在转录水平调节、sIL-2R可对IL-2依赖性增殖起双向调节效应等;同时还探讨了IL-2和IL-2R的内在化。这些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为国际上IL-2R研究补充了新资料。
免疫生物工程是免疫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杨贵贞已率先在这一领域迈出了卓有成效的一步。目前,该教研室已将免疫生物工程作为科研主攻方向。
由于杨贵贞教授的卓越工作,在免疫学的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其深度和广度在国内均占有一定位置,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共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并形成了上述三个系列的稳定研究方向,这三个方向是以发展祖国医学和国力条件为前题,以高技术研究为手段,横向联系基础医学中众多学科,如药理学、分子生物学,构成了一个大的交叉学科,三个研究方向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研究体系。这个体系既保证了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又保持了研究工作的连续性,体现了杨贵贞的学术思想和科研风格。杨贵贞的卓越成绩和贡献奠定了她在国内免疫学领域的学术地位。由她主持领导的白求恩医大免疫学教研室在1989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高校免疫学专业唯一的重点学科点,成为中国重要的免疫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的研究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免疫学的研究也不仅局限于免疫系统本身,而且越来越重视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作用,这已成为当代免疫学发展的新分支。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属薄弱环节,杨贵贞及时注意了这一发展前景,在国内最早开展了这一课题的研究,现已形成了系列性和连续性的工作,并将该研究与“中药免疫调节”和“免疫分子生物学”研究相结合,取得了一些开创性的成果。
1.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免疫调节效应:在国内首次阐明了“应激”的免疫生物学效应规律,并发现大脑皮层(左、右半球)对免疫系统有分区管理现象,证实杏仁核、海马等中枢核团对免疫系统调节的异质性,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
2.发现神经系统的星形细胞是CNS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细胞基础之一,且从星形细胞培养物中检测到IL-1。
3.免疫细胞表面神经内分泌肽类受体研究:利用放射配基技术,先后对不同类型免疫细胞表面的β-盐酸肾上腺素能受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CRF受体、NPY受体、血管紧张素Ⅱ(AⅡ)受体等进行了研究,许多结果为国内或国际首次报道。
4.胸腺-神经-内分泌网络研究:在国内首次建立胸腺上皮细胞培养系统,证实胸腺与内分泌系统发育成熟密切相关,同时证实神经-内分泌系统也可影响胸腺的功能。
主要论著
1.《医学免疫学》(75万字)1982,吉林人民出版社印刷3次
2.《临床免疫学技术》(67万字)1982,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免疫活性细胞效应》(8.7万字)1986,科学出版社
4.《免疫生物工程纲要与技术》(62万字)1991,吉林科技出版社
5.《医学免疫学》(49万字)1997(第三版);1999(第四版)吉林科技出版社
6.《人类红细胞血型学实用理论与实验技术》(52万字)1999,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7.21世纪学科发展丛书《免疫学—生命的双刃剑》(18万字)2001,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8.《边缘免疫学》(84万字)2002,科学出版社
人物性格
为了促进中国免疫学的发展,传播免疫学知识,挽回十年浩劫给人才培养造成的巨大损失,杨贵贞除招收研究生、进修生(百余名)外,还多次到各地开办学习班(新乡市、南昌市、成都市、福州市、北京等地约25次)并进行支边讲学(青海、海南岛、云南、新疆、呼市等),在祖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平时,她几乎每天都收到四面八方的来信,有的向她请教学术问题,有的请她审阅论文和译稿。无论是她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无论是“老将”还是“新兵”,都一一作复,因此很多人都称她为没有见过面的老师。
在繁忙的科研和教学的同时,她还担任着一些重要职务。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专家组成员,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兼医学微生物免疫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尚担任《中国免疫学杂志》主编及中国医科院英文版医学杂志、上海免疫学杂志、免疫学杂志等五种杂志编委。在全国学术会议上,杨贵贞亦多次作具有启发性的学术报告,并曾数次参加国际学术活动。苏联、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丹麦等许多国家的学者慕名前来访问。
由于杨贵贞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威信,先后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特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兼职教授、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免疫室顾问等职。
杨贵贞对医学科学事业的卓越贡献,受到了国内外广泛瞩目和高度评价。在国内她的事迹已被收入《吉林科技精英》、《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中国文化名人》和《中国当代名人录》等多种名人录。同时她的事迹载入了首次出版的《世界妇女名人录》,由伦敦EUROPA PUBLICATIONS LIMITED出版。这部书的封面上这样写道:“本书不仅是对这些杰出女性所取得成就的一种承认,也表明这些女性在她们各自的领域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学术荣誉
1、人参皂苷对体内外的免疫调节作用 1986年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乙级奖 编号(85)-乙-23
2、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与高血压-血管紧张素II-心房肽对高血压动物的免疫调节 1990年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二等奖 证书号:90-083
3、IL-2a表达调控研究及IL-2acDNA亚克隆的建立 1991年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编号:(91)-III-77-1
4、人参皂甙的分子免疫学效应 1992年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编号:(92)-III-55
5、人胶质瘤细胞系的建立、鉴定及独特性疫苗和导向药物的制备 1992年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二等奖 92-224
6、人参皂苷在抗手术应激免疫受抑过程中神经肽Y、CRF免疫调节通路的研究 1993年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编号:(913)-III-47-1
7、神经肽Y的cDNA、酶联测定及免疫生物学效应 国家教委 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1999年 证书号:198-357 第1完成人
8、抗CD4单克隆抗体治疗自身免疫病机制的研究 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1999年 证书号:9922403第3完成人
荣誉称号
1989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并授予优秀教师奖章
“高起点免疫学研究生培养、教学十年时间”获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
“荣誉证书”杨贵贞教授从事高校工作四十年,成绩显著,特颁证予以表彰
1991年4月30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直先进工作者奖励证书
1998年被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吉林省首批省管优秀专家
2000年9月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师德模范
2000年长春市人民政府授予“长春市知名教授”称号
2001年被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吉林省荣誉省管优秀专家
科研成果
《医学免疫学》 专著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主编
《人类红细胞血型学应用理论与实验技术》 专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12月 主编
《中华内科学》“临床免疫学基础”篇 专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编
《21世纪学科发展丛书-免疫学:生命的双刃剑》专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主编
《免疫中药学》中药药理与临床 专著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年 主审编委编写
《人参皂甙对手术应急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免疫靶器官中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ACTH阳性细胞数的影响》论文 中国神经免疫及精神病学杂志1998,5(1):12教委三等奖
《海马中一氧化氮通过NPY-PAA调节细胞免疫功能》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8,14(1):37 教委三等奖
《抗APO-1单抗促进SEB活化的淋巴细胞凋亡及其与细胞内游离Ca+浓度相关性研究》 论文 解剖学报1998,29(3):275
《神经肽Y基因在哺乳动物CHO中的稳定表达》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8,14(5):353 教委三等奖
《神经营养素对小胶质细胞分泌的血浆蛋白溶酶原及其激活因子的调节作用》 论文 中风与神经病杂志1998,15(1):22
《大鼠血纤酶原的纯化和鉴定》 论文 中国生物制品杂志1998,15(1):22
《中药免疫学研究由启蒙到升华-我与中西医结合事业》 论文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老龄个体的免疫状态》 论文 老年医学与保健1998,4(1):3
《开展博士生免疫学公开课的尝试》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8;14(1):77
《大鼠脑内胶质细胞神经营养素受体的表达》论文 细胞生物学杂志1998,20(4):187
《Preparation of peptide mimicking lipid A epitope using phage display peptide library》 论文 U.S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1999,1:43
《APO-Ⅰ/Fas及其配体介导超抗原SEB诱导的淋巴细胞凋亡》论文 基础医学与临床1999,13(3):57
《试用ICAM-1相关小分子肽抑制角元细胞介导的共刺激反应》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9):402
《IgY抗体对幽门螺旋菌菌体抗原细胞活性的中和作用》论文 中国生物制品杂志1999,12(3):139
《人红细胞免疫小鼠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受体的表达特征》 论文 中国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1999,19(6):501 教委二等奖
《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NPYmRNA在PC12细胞中的表达》 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9):66
《炎性细胞因子对人胚胎胰岛功能及其分泌IL-6的调控效应》 论文 中华微生物免疫学杂志1999,19(5)42
《中药免疫学研究的走向》论文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0(5)59
《中药免疫学之我见》研究论文 上海免疫学杂志1999,10(5):257
《神经免疫学进展动向之一-细胞因子神经生物学》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22(5):17
《噬菌体表达短肽模拟脂多糖类脂A表位的研究》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2):49
《Expression of recombinant BPI23-Fcrl fusion protein in E.coli.》 论文
《The expression and its specification of the Ku70 gene transferred in LCA.》
《变应原卵清蛋白核心表位类似物对小鼠哮喘模型的实验性研究》 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1)42
《Ku70基因导入人肺癌细胞后的表达及意义》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4):203
《rBP23基因克隆及鉴定》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6):312
《髓磷脂碱性蛋白促进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效应》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8):423
《VCAM-1核心表位的噬菌体短肽用于EAE的实验治疗》 论文 中国神经免疫学及神经病学杂志2001,8(3):145
《髓磷脂蛋白提纯及其对PBMC产生TNF和IFN的影响》 论文 中国神经免疫学及神经病学杂志2001,8(3):148
《膈下迷走神经切断降低LPS所致大鼠发热及室旁核、孤束核c-Fos蛋白表达》 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1,17:201
《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VCAM-1和MHC-II类分子表达》论文 解剖学报 2002,33(2)
《脂多糖通过诱导白介素-1的生成引起迷走传入神经活动》论文 生理学报 2002,54(2):111-114
《盛会后的思考》-记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免疫学术研讨会 述评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2,1
收获
杨贵贞几十年的辛勤耕耘,换得的是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丰硕收获,她的巨大成就为国内外医学界所瞩目。在科学研究方面,杨贵贞是中国当代免疫学的开拓者之一。她以其独特的科研体系,开创出多个免疫学发展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在开展“中药免疫药理学”“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的免疫生理学”和“免疫生物工程”等研究方面成就卓著,获得诸多开创性和奠基性的重要成果。其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卫生部重大医药成果奖和省科技成果奖等20余项。先后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出版《免疫学》《医用免疫学》《免疫生物工程纲要与技术》《边缘免疫学》等著作20余部。
迄今为止,杨贵贞培养的博士、硕士、博士后已达百余名之多。已毕业的研究生遍及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瑞典、西班牙等十多个国家和国内各地。在国外医学实验室学习和工作的人成绩都十分出色,其中有些人已作出很多世界首创性的杰出工作,成为国际知名学者,许多人已成为校长、院长、所长和研究室主任。一些人获得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奖、全国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获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称号,以及获得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等重要奖项。为此,杨贵贞教授的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方法受到医学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和高度评价,她本人因此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国家级优秀教师称号,以及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和中国教育工会授予的优秀教师奖章。
在杨贵贞担任教研室主任期间,免疫学教研室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免疫学专业重点学科点。
评价
杨贵贞在国内外医学界享有崇高声誉,承担多项重要社会职务。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卫生部专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兼医学微生物免疫学会主任,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曾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特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兼职教授,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顾问等职。还担任着《中国免疫学杂志》主编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英文版医学杂志等30多种国家级医学杂志编委。同时,杨贵贞的事迹还被《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和《世界妇人名人》等国内外多种名人志所收载。在《世界妇人名人》一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本书不仅是对这些杰出女性所作出的成就的一种承认,更表明这些女性已在她们各自的领域走在世界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