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黄土魟

黄土魟

黄土魟(学名:Dasyatis bennetti),又称饰尾魟、白肉鯆、黄鯆、笨氏土魟,是软骨鱼纲鲼目魟科的一种。

形态特征

体盘菱形,前缘斜直,与吻端约成60度;体盘宽比体盘长约大1.2-1.3倍。吻尖而稍突,吻长约等于体盘长的2/9。眼大,突起;眼径几与喷水孔等大。口小,口前吻长比口宽大2.4-2.7倍。口底具显著乳突3个。尾细长如鞭,尾长比体盘长大1.4-1.8倍;在尾刺后方的背侧面具一皮褶,约与尾刺相等,而腹侧面则有比较明显延长的皮褶,约为尾长的2/5。幼体及成鱼之体背皆无棘而完全光滑。体灰褐而带黄色;眼前和眼下、喷水孔附近褐色;尾的前部灰褐色,后部暗褐色。腹面近边缘区灰褐色带黄色,中央区白色。背鳍有31排,腹鳍有33排牙齿,幼年个体背部中间有小的皮齿,而成年个体背中线有一排疣状突起,尾部覆盖着小刺。颜色在上方为黄褐色,尾部褶变得更深,下方为浅色。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印度,东至菲律宾,北至东海。中国台湾分布于四周沿海及澎湖海域。黄土魟的分布范围由于与其他物种的混淆而有些不确定,似乎在西北太平洋最为常见。这种鱼类也曾被发现在瓦努阿图和新喀里多尼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单一历史记录可能是一种误认。

栖所生态

底栖性鱼类,大多活动于沿岸沙泥底地区,有时亦可于河口发现,栖息深度在5-100公尺间。常将身体埋入沙中,仅露出两眼及呼吸孔,伺机捕食,以底栖生物为食。具季节洄游性,夏天北移,入冬则南下。

渔业利用

主要渔法为底拖网,夏季捕获较多,肉可食用,但具腥味。黄土魟易受底拖网和渔网的影响,可能会在其分布范围内被渔业捕捞,包括泰国新加坡印度等地的大规模鱼类渔业。

命名与分类

黄土魟的学名可能是为了纪念动物学爱德华·特纳·本内特(1797-1836)而命名。德国生物学家约翰内斯·缪勒和弗里德里希·古斯塔夫·雅各布·亨勒在1839-1841年的《板鳃鲨系统描述》中将黄土魟描述为Trygon bennettii。他们引用了三个标本作为该物种的模式标本:其中来自中国的标本仍然存在,而来自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和来源不明的另外两个标本已经丢失。后来的作者将Trygon属与Dasyatis属合并。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Image from page 13 of "A catalog of the fishes of Formosa" (1909).www.flickr.com.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