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福建虎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漳州市市西部的南靖县境内(东距漳州38公里)。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博平岭山脉的东南面,九龙江西溪贯穿全境,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候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南靖县境内遐尔闻名的南亚热带雨林群落,被喻为“南方的小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总面积3001公顷。以保护野生动植物为主。

历史沿革

1989年正式列为漳州市游览区。

1999年2月9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虎伯寮南亚热带雨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环境

地质地貌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受燕山晚期新华夏系构造的影响,形成以北、北东向压性及压扭性断裂皱褶带,东部受福安市上坪褶断带所控制,东北部受漳平梅林断裂带所制约,构成复杂的地貌轮廓。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明显倾斜,海拔最高处达874.5m,最低处仅137m,相对高差达737.5m,高差较悬殊。500m以上的低山14座,地形变化复杂。坡度一般为25~35°,最陡为45°,根据地貌成因类型和形态特征,地貌依次可划分为中低山、丘陵、台地和河谷平原等四个类型。

气候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光、热、水条件优越。根据南靖县气象资料记录,年平均气温21.1℃,最冷月(1月)气温为8.7~13℃,最热月(7月)气温为24.4~28.9℃。极端高温40.5℃,极端低温-2℃;≥10℃的活动积温5323.1~7512.7℃,持续天数273~341d;年均日照市时数1973.9h,日照百分率44.7%,年平均太阳辐射量502385.4j/c㎡。年均无霜期322.4d。

年均降雨量为1587.5mm~1879.6mm,3-4月为春雨季节,降水量225.4mm~289.8mm;5-6月为梅雨季节,降水量522.1mm~618.1mm;7-9月为台风季节,降水量586.0mm~703.5mm;10-12月为干季,降水量254mm~295.7mm。年平均相对湿度79~87%。

水文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九龙江流域。区内水系发达,溪流较多,一般呈树枝状分布。主要河流有船场溪、龙山溪、丰溪河

船场溪流经山城双溪口与花山溪汇合,流入西溪荆江,龙山溪与永丰溪汇合流入芗江,芗江于靖城双溪口与荆江汇合为西溪干流。各溪流上游地区大多处于深山峡谷之中,森林茂密,湿度较高。据测试水质达到二级水源标准。

土壤

成土母岩按岩性分,有酸性岩、中性岩、砂质岩、泥质岩、基性岩、石灰岩变质岩等。酸性岩分布面积最大,以花岗石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土壤以红壤为主,部分砖红壤性红壤。土壤土体结构为ABC型,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为2.5%~2.8%,土壤呈酸性,PH值4.3~4.8,盐基不饱和,缺P、K元素,但枯枝落叶层厚,弥补了此项不足。

区域范围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博平岭山脉的东南坡,九龙江西溪上游,南靖县境内南部和北部,东与漳州市、西与永定区、南与平和县接壤,北与漳平市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2′42″~117°22′45″,北纬24°30′05″~24°56′20″,总面积3001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410.62公顷,缓冲区面积819.2公顷,实验区面积771.2公顷。由4个小区组成,涉及南靖县山城镇南坑镇和溪镇和金山镇4个乡镇13个自治村。

保护目标

保护对象

福建省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福建东南部唯一保存完整的具雨林特征的原始森林群落,是一座天然的绿色基因库,也是各种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以保护野生动植物为主。

生物资源

植物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有6个,群系25个,群丛34个;维管植物1759种,其中蕨类植物170种,裸子植物12种,被子植物门1577种,包括双子叶植物1261种,单子叶植物316种。兰花资源丰富,有建兰寒兰春兰墨兰等47种,许多兰花种类和变种、变型已被引种到世界各地。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还有药用植物如虎伯寮金线兰铁皮石斛、葛根等680种。

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的属植物,在保护区南亚热带雨林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高大乔木红栲、乌来栲是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雨林的建群种,闽粤栲、罗浮锥甜槠米槠则成为次生南亚热带雨林的建群种。

珍稀植物13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银杏3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福建柏、刺、粗齿桫椤、福建桫椤、针毛桫椤、黑桫椤金毛狗、鹅掌、凹叶厚朴、香樟、台湾肉桂闽楠格木、野大豆、花榈木红豆树半枫荷香果树属等18种,福建省级保护植物有穗花杉牡丹叶桂皮黄樟沉水樟厚壳桂、密花豆藤等34种,地方保护植物75种。

真菌

大型真菌种类达3纲16目43科187种,其中食用真菌所占比例较大,天然分布着淡黄长裙竹荪灵芝等;土壤微生物9目15科28属54种。

动物

珍稀动物有26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华南虎云豹黑麂黄腹角雉、、蟒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亚洲黑熊大灵猫小灵猫、穿山甲、水獭亚科水鹿鬣羚斑羚属黄嘴白鹭、鸳鸯、雀鹰赤腹鹰松雀鹰林雕、鸢、蛇雕游隼、小、白鹇花田鸡褐翅鸦鹃小鸦鹃、草、短耳鸮长耳鸮领鸺鹠、斑头、褐林鸮、三线闭壳龟大鲵属虎纹蛙31种;福建省重点保护动物有毛冠鹿等31种;福建省一般保护动物有196种。陆生脊椎动物属于中国的特有种有9种;属于双边国际性协定保护候鸟46种,其中中与日两国政府协定保护候鸟38种,中与澳两国政府协定保护候鸟8种。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动物资源具有典型的亚热带特性。在陆生脊椎动物地理分区中,东洋界210种,古北界29种,广布种58种。典型的亚热带动物种类,尤其是树栖和林栖动物种类丰富。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达725种。其中哺乳纲55种,鸟类155种,爬行纲67种,两栖纲25种,鱼类61种,昆虫(含蛛形纲)362种。

管理措施

管理机构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为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2003年2月经福建省编委批准成立,按照闽委编办【2003】6号、漳编【2003】039号、靖委编【2003】6号等文件核定,保护区管理局行政规格为副处级单位,行政上隶属于南靖县人民政府,业务上受林业厅指导。内设4个副科级科室,即办公室、资源保护科、科研监测科、计划财务科。下设虎伯寮、鹅仙洞、紫荆山、乐土等4个基层管理站,另设立象溪、紫荆山、鹅仙洞、大岭、北坑等5个检查哨卡。全局核定编制为32人,设局长1名(副处级)、副局长2名(正科级)、纪检组长1名(正科级)、副科级领导4名。实际在编的干部职工有27人,2009年10月全局干部职工均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

管理方法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强化机关干部多下基层检查指导工作,全面掌握资源保护工作落实情况,及早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解决”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督查小组进入各责任片区开展资源保护巡护管理专项督查活动。

在各责任片区,督查小组成员一是认真检查了管理站(卡)工作人员和护林员、协管员的日常工作落实情况;二是登上责任片区的山头详细查看是否存在侵占林地、盗砍滥伐、偷猎滥捕等违法违规现象;三是通过巡查巡护路和防火路检查巡护路是否完好、防火安全措施是否到位;四是认真检查保护区界桩、界牌、界碑及固定样地科研设施是否遭到破坏;五是深入责任片区社区村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等村情民意。

管理内容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内容: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调查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管护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组织或者协助有关部门开展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决定干部任免、职工的表彰、奖励和处分;严格审核监督各项财政经费的开支;负责保护区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

开发利用

旅游信息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既有南亚热带雨林特色的老茎生花、巨型草本、发达的层间植物以及雷打石、卧狮、乐水溪、天水瀑布、九曲渠等景点构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紫荆山景区

紫荆山管护片位于山城镇,由大小五座山峰组成。山麓有一座寺庙朦胧隐现其中,名胜古迹历史悠久,文物遗迹、自然景观颇多,堪称奇胜,是南靖县八景之一。

兴牌庙位于紫荆山山峰的重点旅游风景区之间和周围的天然景点融为一体,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荟萃之地。庙宇建筑保持着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地址因山制宜用大石块垒砌而成,堂宇造形古朴典雅、雄伟壮观。天门市前明代二尊石雕像文官、武官仪容肃穆,属国家三级保护文物。墙上立着清乾隆记载当时宗教活动的历史碑记,为研究地方风俗、宗教信仰活动提供了历史文化的佐证。庙观还有紫云寺、登云寺。宋代开采铁矿的遗址有兵防寨、雨仙洞、凤凰洞、一线天,还有生活用水的龙井、斗泉。

自然景点有五峰叠翠、悬崖峭壁、奇山怪石、磨剑石、神龟背印、龙门崖、仙台市石屏县天开的天门等。

历代名人墨客留下的摩崖石刻,有元朝年间妙应禅师题刻的玄武区听禅,清乾隆年间南靖县知县姚循义和名人学士的鹅仙洞景点题词碑刻。这些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鹅仙洞景区

鹅仙洞位于国道“319”线漳州市龙岩市路段的金山镇,距漳州市区55km。山腰有一座千年古寺,名为九鲤飞真寺,海拔600m。古寺后有两座山峰,左峰海拔874.5m,右峰海拔854m,两峰相距不到50m,均系巨石构成,远眺如鹅髻,故也称鹅髻山。相传宋仁庆历元年(即公元1041年),仙游县九位仙人,化身为九鹤游此灵山,并托梦给时人郑光在此建九鲤飞真寺。“鹅髻仙踪”、“仙亭”,古为南靖县八景之一,1983年列为南靖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鹅髻山系由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组成。自然景观有“灵龟神游”、“飞来石”、“九鹤池”、“大石佛”等;人文景观有“九鲤飞真寺”、“罗伦古道”、“定心处”、“朱熹讲学处”等。

鹅仙洞最为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原始森林,系南亚热带雨林,面积比和溪乐土雨林大12.53倍。由于保护较好,植被的原生性强。其基本特征及品种与乐土雨林一样,为板状根、老茎生花、滴水叶尖、多木质藤本等。鹅仙洞是福建省面积最大,原生性最强的南亚热带雨林。南亚热带雨林以其独特的外貌和生态结构造就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如,“树上兰花”、“恩爱藤”、“仙桃”等。

鹅仙洞有5个功能区:

宗教旅游区:海拔400~600米之间,以“九鲤飞真”寺为中心,包括“九鹤池”、定心处、“祈梦洞”等景点是鹅仙洞风景区的精华所在。

登高了望旅游区:海拔600米以上直至峰顶。沿途经过“滴水岩”、“尼拜石”、“凌云”“清凉世界”等景点,坡度均在30°以上,登高远眺,群山尽收眼底。

访古旅游区:即罗伦古道全程。此道建于明成化年间,相传罗伦(江西永丰人)到九鲤飞真寺祈梦,预卜应试前程,果中状元。为谢仙祖指点,兴建此道,后人故称罗伦古道。全程3800个台阶。均用河中大鹅卵石砌筑而成。道路曲折回转,沿途鸟语花香,古柏参天,使人如在“山阴道上行”。

植物观赏旅游区:寺庙右侧原始森林,已有一些观赏景点,如:“树上兰花”、“恩爱藤”等。

乐土景区

乐土雨林面积仅0.22k㎡,是中国东南沿海唯一的原始植物群落,为中国现存最小的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区内植物结构层次复杂、藤本植物繁多、板状根奇特、绞杀植物神奇,老茎生花和滴水叶尖异彩纷呈,构成一座美丽的空中花园。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板状根栲类构成整个雨林植物群落,还有“亚洲第一藤”之称的密花豆藤。

科学研究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层次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在15个分布区类型及其变型中,仅中亚分布类型及其变型未见,其它各种区系成分都有。以泛热带分布类型及其变型为最多,如:厚壳桂属榕属树参属鹅掌柴属脚骨脆属乌桕属常为热带亚热带森林中上层的优势或亚优势植物。冬青属、榕属、算盘子属紫金牛属密花树属山矾属卫矛属植物在灌木层中最为常见,买麻藤属油麻藤属植物是林内或林缘常见的藤本植物。特别是榕属植物,绝大多数都是常绿的,有些种是中国热带雨林或山地雨林的上层植物,具有突出的支柱根或气生根,及老茎生花现象,代表着热带树种的典型特征。众多的藤本、寄生、附生植物,滴水叶尖、植物板状根、植物绞杀现象等典型、独特的雨林景观是中国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南亚热带雨林的一座天然基因库,更是一个研究亚热带雨林动植物资源的天然实验室。

生态价值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南亚热带东段较低纬度、低海拔分布较完整、大面积的南亚热带雨林森林生态系统。其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地质变迁和特殊气候条件而形成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使保护区区域物质流与能量流十分活跃,结构与功能协调,时空关系适宜,从而形成一个相当庞大、相对稳定、处于主导地位的自然生态系统。这一较完善的生态系统,不仅可以调节气候,净化大气和水体,保土蓄水,保护和美化自然环境,促进微生物活动,而且有利于大量野生动物的庇护、活动、繁殖,它不仅是一个蕴藏大量生物及其物种资源的基因库,也是生物物种遗传的优良的“天然繁育场”。茂密的森林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生物繁衍、物种基因保存等生态功能效益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系中国东南沿海现仅存的原始森林。多年来该保护区一直受到各级政府和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在这具有热带、亚热带雨林显著特征的原始森林中,展示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原始生态面貌及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科研、教学及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价值。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