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开普勒超新星

开普勒超新星

约翰尼斯·开普勒超新星是以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名字命名的。开普勒超新星也是400年来最后一颗只靠肉眼就可以观测到的超新星。开普勒超新星距离地球大约1.3万光年,是银河系内最近超新星发生爆炸的代表。

简介

开普勒是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的学生,他追随老师的足迹找寻超新星,他也发现了一颗超新星。1604年10月,开普勒在天空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发光体。这也是一颗肉眼能够看得见的超新星,编号为1604。从1604年到1606年间,约翰尼斯·开普勒一直在研究他的这颗超新星,直到该超新星于1606年消失。由于天文望远镜直到1609年才发明,因此开普勒的研究主要依靠肉眼观察。

观测

开普勒超新星在1604年10月9日首次被观测到,其亮度在峰值时超过了夜空中任何其他恒星视星等达到−2.5。它在白天也能被观测到,持续了三个多星期。欧洲中原地区、韩国和阿拉伯的观测记录都存在。它是继1572年第谷超新星之后,银河系内观测到的第二次超新星爆发。自1604年以来,银河系内再未观测到超新星爆发,但河外的超新星观测则屡见不鲜,如1987A超新星。开普勒超新星的遗骸是研究超新星残骸的典型对象,至今仍受到天文学家的深入研究。

新星记录

四百年前,也就是西元1604年10月,地球上首次纪录超新星爆炸产生的高能宇宙云。超新星在十七世纪初期,在蛇夫座(Ophiucus)产生一颗新的 亮星。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及他的同僚利用现代的望远镜来解释这天上幻影的产生原因。

利用 最新的 星球演化的知识,这世纪的天文学家继续探索这向外扩张的星尘云,并利用太空中的望远镜不同波段的资料,调查开普勒(Kepler)的超新星残骸(supernova remnant, SNR)。在这张合成的照片中,从美国航空航天局太空望远镜记录 X射线, 可见光及 红外线的辐射,分别是 钱卓拉(Chandra) X-射线望远镜, 哈伯(Hubble)以及 史匹哲(Spitzer) 太空望远镜。这些组成的照片对于神秘的超新星残骸提供相当程度的资讯。开普勒超新星残骸距离我们13,000光年,是最近一次本银河系的超新星爆炸。

超新星1604

(编号: SN 1604,或称开普勒超新星)是位于银河系内的一颗超新星,位置在蛇夫座内。到目前为止,SN 1604是银河系内最后一颗被观测到的超新星,距地球仅6000秒差距(约20,000光年)。高峰时曾成为全天最亮的恒星,也比金星外的其他行星亮,视星等为−2.5。

此超新星在1604年10月9日首次被人发现。到10月17日,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发现是次现象,他深入研究后写了一本书巨细无遗地记录此事,书名为《De Stella nova in pede Serpentarii》(蛇夫座足部的新星)。

超新星1604是当代看见的第二次超新星爆发,前一次发生在1572年(详见条目第谷超新星)。此后,再无观测到银河系内的超新星爆发,但是河外的超新星则屡见不鲜,最瞩目的有超新星1987A。

超新星1604爆发后的遗骸成为了往后发现的同类物体的原型,在四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是常常被深入研究的天体约翰尼斯·开普勒所绘的星图,记录了超新星的位置,以字母"N"标示。(由下数起第四行,左起第四格,蛇夫座的右脚跟)

发现者介绍

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德国天文学家。

1600年,开普勒到布拉格担任第谷·布拉赫的助手。1601年第谷去世后,他继承了第谷的事业,利用第谷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仔细分析研究,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并且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即开普勒定律),为艾萨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础。

在第谷的工作基础上,约翰尼斯·开普勒经过大量的计算,编制成《鲁道夫星表》,表中列出了1005颗恒星的位置。这个星表比其他星表要精确得多,因此直到十八世纪中叶,《鲁道夫星表》仍然被天文学家和航海家们视为珍宝,它的形式几乎没有改变地保留到今天。

开普勒主要著作有《宇宙的神秘》《光学》《宇宙和谐论》《哥白尼天文学概要》《彗星论》和《稀奇的1631年天象》等。其中,在《宇宙和谐论》中,开普勒找到了最简单的世界体系,只需7个椭圆就可以描述天体运动的体系了;在《彗星论》中,他指出彗星的尾巴总是背着太阳,是因为太阳排斥彗头的物质造成的,这是距今半个世纪以前对辐射压力存在的正确预言;此外,约翰尼斯·开普勒还发现了大气折射的近似定律。

为了纪念开普勒的功绩,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将1134号小行星命名为开普勒小行星。

残骸遗迹

它所发出的光首次达到地球的时间在1604年10月,也就是大约在400年前。在17世纪早期天空的蛇夫座内,超新星内产生了一颗明亮的新星。天文学家Johannes Kepler和其同时代的人都在研究这颗新星,在没有望远镜的情状下,他们给出的解释仅仅是天空的奇怪现象。然而具有星体演变知识的21世纪初天文学家也继续探索着这片扩张中的碎片云,但现在他们能利用太空轨道中的望远镜通过光谱分析来探测开普勒超新星遗迹(SNR)。最近由轨道中的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拍摄开普勒超新星遗迹得到的X射线数据和影像显示了其中富含Ia型超新星爆炸后留下的基本元素,这就表明了该超新星的起源是一颗伴星,在它吸积了太多质量而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后发生爆炸而形成遗迹。开普勒超新星距离我们大约1.3万光年远,它是我们银河系内最近超新星发生爆炸的代表。

残骸之谜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科学家近日得到了一张完美的银河系中最年轻超新星残骸图像。这张图像将帮助天文学家解开一个长久的谜团,同时对恒星如何灾难性地终结和测定宇宙的扩张也有着指导意义。

这个名为“开普勒超新星残骸”的物体是一颗恒星爆炸后形成的,爆炸使周围气体达到几百万度的高温,同时产生大量的X射线。

天文学家此前已经通过无线电、光学望远镜和X射线望远镜对“约翰尼斯·开普勒”残骸深入研究了30余年,但它的起源仍是个谜。一方面,残骸中存在大量的铁和没有探测到中子星都指向了一颗所谓的Type la超新星。另一方面,残骸似乎不断扩展成为密度更大的富含氮的物质,这又说明“开普勒”残骸属于另一种Type II类型的超新星。

研究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Stephen Reynolds教授带领的天文学家团体总结了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航空航天局)的钱德拉X射线观测站(Chandra X-ray Observatory)将近宇宙的观察结果。他们通过对比该超新星中氧和铁原子的相对数量,得出了“约翰尼斯·开普勒”残骸源于Type la超新星爆发的结论。

Reynolds的团队同时就残骸中的高密度物质给出了一种解释。他们认为,“开普勒”最接近罕见的“即时”Type la超新星爆发,该现象往往在形成仅一亿年的大质量恒星中发生,而不是几十亿年。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开普勒”将加深天文学家关于所有Type la超新星以及与众不同的“即时”超新星爆发的认识。这也将提高使用Type la星作为暗物质宇宙论研究标准的可靠性,同时,这也是理解恒星成为宇宙中大量铁的来源的基本条件。

争议

开普勒超新星的发现和命名历史上存在一些争议。约翰尼斯·开普勒本人在1604年10月17日开始观测这颗新星,尽管他不是第一个观测者,但他的观测持续了一整年,并在1606年出版了《De Stella nova in pede Serpentarii》一书,详细记录了这一现象。然而,意大利的Lodovico delle Colombe在10月9日就发现了这颗新星,并在1606年出版了《Discourse of Lodovico delle Colombe》,其中他捍卫了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并对伽利略·伽利莱使用超新星来挑战亚里士多德体系的做法提出了挑战。约翰尼斯·开普勒在《De Stella Nova》中批评了Helisaeus Roeslin,认为他在占星学预测中只关注了1556年和1580年的两颗彗星。Roeslin在1609年回应说,他确实只关注了这两颗彗星。开普勒后来在同一年回复,指出如果Roeslin使用更广泛的数据,他本可以提出更好的论点。

参考资料

天空立法者——开普勒.星明天文台.2024-09-19

开普勒星.中国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9-19

银河系中心位置发现了罕见的超新星爆炸遗迹.新浪看点.2024-09-18

超新星的编号规则.超新星的编号规则.2024-09-18

科学故事:开普勒_为天空立法的人.手机新浪网.2024-09-18

天文史上的今天 | 1604年的超新星爆发事件.网易.2024-09-18

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超新星爆炸图像.观察者.2024-09-18

[科普中国]-超新星.科普中国网.2024-09-18

新型超新星揭开千年谜团.中国科学院.202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