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广济寺塔

广济寺塔

广济寺塔坐落在广济寺内,在历史也被称作“白塔”、"舍利塔"。现存的广济寺殿宇是道光重建的,而广济寺塔自辽清宁三年(1057年)建成以来,后世很少修缮,基本保持原貌。

简介

广济寺塔底部为高大的须弥座座,每边8.6米,束腰由蜀柱、壶门及角神组成。蜀柱上雕刻着人物、花卉、瑞兽等图案,壶门内置坐佛一座。束腰之上为构栏平座,装饰着万字花纹,平座之上是一 个巨大的仰莲承托着塔身,第一层塔身的各面设圆形倚柱,券顶佛龛,内有一尊坐佛。各面的坐佛除正面的著冠外,其他均为螺发高髻。佛龛的两侧各有一尊立佛。上方有飞天,四周装饰着吉祥的云纹。广济寺,又称“弘慈广济寺”,座落在北京市阜城门内的西四区,是佛教著名古刹之一,中国佛教协会设于此。1983年,广济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广济寺初名西刘村寺,创建于宋朝末年。据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大学士万安所撰《弘慈广济寺碑铭》记载:都城内西周大学市街北,有古刹废址,相传为西刘村寺。莫究其兴废由,另清代余宾硕所作《喜云慧大师传》中称:“按宋末有两刘家村,在西者为西刘家村。村人刘望云。自谓天台刘真人裔孙,得炼气法。一日,有僧号且住者过之,望云出迎,求其说法。因为之建寺,曰西刘村寺。”这就是史书关上关于广济寺缘起的记载。元朝时,西刘村寺改称报恩洪济寺,元朝末年毁于战火。到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6年),村民耕地时,发掘出陶制佛像、供器、石龟及石柱顶等物,才知是古刹遗址。天顺(1457-1464年)初年,山西省僧人普慧、圆洪等法师云游至此,在这里募集资金,于废址上重建寺庙。在当时掌管皇帝冠服的尚衣监廖屏的资助下,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营造了一座庄严佛刹。廖屏还将此事奏闻李纯皇帝,请赐寺名,宪宗于成化二年(1466年)下诏命名为“弘慈广济寺”。这以后,广济寺僧人不断进行修复工作,到成化二十年(1484年)才算全部完工,次第建成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士殿、伽蓝殿、祖师殿、钟鼓楼、斋堂、禅堂、方丈室、僧舍等,巍峨壮观,富丽辉煌。清代初年,恒明法师将广济寺改为律宗道场,在此设立戒坛,开坛传戒。从清顺治五年(1648年)起,还请玉光律师在寺内开堂传成,历时十三年。顺治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曾游历广济寺。清朝政府对广济寺十分关注,多次进行修缮和扩建,但基本保持着明朝重修的布局。清朝末年,道阶和尚任广济寺住持,在寺中兴办了弘慈佛学院,学僧逾百人。当时,广济寺在京都还拥有几个下院,在北海西面有柏林寺(现为北京图书馆分馆),德胜门内有莲花寺,后海广化寺,西直门内有弥勒院,龙须沟有龙泉寺等,盛极一时。1931年,广济寺不慎失火,主要殿堂焚烧尽。1935年,住持现明法师在吴佩孚等人的资助下,按明朝格局进行重修,建筑规模比以前更加壮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由人民政府拨款进行了全面维修。1959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会址设在广济寺。1972年和1976年,广济寺进行了两次维修。

设计构造

广济寺塔原高63米,存高57米,为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砖塔。

塔为纯砖结构,塔身、心柱、内 廊、梯级、腰檐等均为砖砌而成。塔二层以上各层的四面,均隐出直窗形。广济寺塔,塔的底层是近涩式腰檐,二至八层均是平座迭涩式腰檐。二至八层,外壁内绕以走廊,中砌八边形塔心柱,内设砖砌梯级。第一层入口在西南首,第二层在南首,第三层在西北首,第四层在东北首。再往上,各级塔梯形成十字交叉,至九层无砖柱,无走廊,内部易为八边形砖室,上置八角形藻顶,再上层就是塔刹。在维修过程中,人们发现自第七层至第九层及塔顶塔刹部,穿过一根直径约40—50厘米的木制刹杆,同时还发现自第二层至第九层在外壁中部、塔门廊下两至三层砖处,都有平行八角边的卧木,直径约为30—40厘米,在门廊处又有一卧木,通向塔心柱与之拉结。卧木就是木筋,相当于今天的钢筋,增强了外壁之间及外壁与塔心柱连接,使塔成为一个整体,极大提高了砖塔在平面内的“抗剪”能力和抗震能力。在该塔的复修勘探中,还发现了一个独特的砌筑工艺:塔的外壁外墙有一层石灰砂浆砌筑、糯米汁石灰胶泥勾缝的外壳,与外壁内部砖砌体不相结合,就好像给塔穿了一件外套,这与其它地区砖塔构筑的方法不同,这种方法使塔体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力削弱共振,起到缓冲和抵消震力的作用。

文物收藏价值

广济寺塔内,在佛像的安奉和经典文物的收藏方面,在法器的陈设和寺院的布置与管理方面,都远胜前代。使古

老的寺院更加多彩多姿,引人入胜。广济寺占地35亩,坐北朝南,在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殿(观音殿)和多宝殿。东西两侧除钟楼和鼓楼外,还有整齐的配殿。寺庙的西北隅,有一座建于清康熙帝十七年(1678年)的戒坛殿和汉白玉砌成的戒坛,至今保存完好,这是广济寺保存的最古建筑物,今称三字堂”。寺内西路四合院为中国佛教协会各部门的办公场所。三学堂后为《法音》编辑部。整个寺院布局严谨,整齐对称,寺中有院,错落有序,曲径通幽,庄严寂静。广济寺供奉着不少明清时期的佛像,寺内还收藏不少珍贵的佛教经卷、碑刻等文物。在大雄宝殿有一个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铸造的青铜宝鼎,有2米多高,放置在刻花石座上,鼎身铸有佛教八供(轮、螺、伞、盖、花、瓶、鱼、结)等花纹,造型古朴大方,工艺精湛,是珍贵的艺术珍品。大雄宝殿后壁悬挂着一幅《胜果妙因图》,是清乾隆九年(1744年)著名画师傅雯用手指所画,高5米,宽10米。画面上,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座上,慈容可掬地向信徒讲经说法,周围一百多位弟子洗耳恭听。有趣的是,听众中,还有中国的历史人物关羽关平、周全及布袋和尚等。多宝殿是佛教文物、艺术的宝库。殿正中供奉着三尊明代铸造的铜佛像,两旁高大明亮的玻璃柜中陈列着尼泊尔印度、孟加拉、日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尼西亚越南美国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佛教界来访人士赠送的珍贵礼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广济寺珍藏的佛教经典十分浩繁,仅图书室就有23种文字、10多万册佛教经典、著作,仅收藏的《大藏经》就有12种版本,是研究中国佛教发生、发展和演变的重要史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内还有172l一1753年临潭县卓尼寺能版印刷的一部藏文《大藏经》,共231包,是佛教中的珍贵文本。

景区特点

广济寺塔特点有五:一是历史古老;有近千年的历史,巍然壮观,国内罕见;二是根深蒂固,

经历过郯城1668年8.5级大地震的洗礼,至今不歪不斜;和广济寺塔一般;三是塔形壮丽,水色山光,白云塔影,使游人赞叹不 已;再经山光水色的映衬,相得益彰;四是既能看又能爬,游客有参与的机会;五是有动人的神话传说,倍增游兴。广济寺塔是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之一。明代顾乾《三十六景图》中称之为“古塔穿云”;清代黄申瑾《二十四景图》中称之为“塔影团圆”。可以助人遐想。登上塔顶,能看到四周群山都变矮了,连山顶的白云也荡漾于脚下。再登山一看,宝塔如同一根春笋。这种景象当地人叫做“山拜塔、塔拜山”,也有叫做“山不压塔、塔不压山”。它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无愧于“九级云梯攀到顶,一天星斗喜垂肩,关心海岛千山雨,放眼齐州几点烟”的诗赞。

历史沿革

广济寺塔位于广济寺地藏殿后,始建于北宋,1981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塔,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1996-1997年重修。2019年10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格局

广济寺塔楼阁式砖石结构,六角五层,每边长3.5米,塔高20.8米,坐落在北广济寺中轴线后。塔身、檐、、斗拱、窗等装修均为砖砌仿木式样,塔体自下而上,逐层收分明显。墙面均嵌有佛像、莲花等纹饰的砖雕。塔内结构为交错布局的穿心式台阶,回廊式塔室。芜湖市八景之一“赭塔晴岚”即指此处。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