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研究

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研究

《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研究》是由蔡东洲等人编著的历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2012年4月。该书以《南部档案》为基本文献支撑,以南部县为典型个案,对清代州县的官衙设置、基层社会组织、教官及劝学所、川北婚姻习俗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细微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主要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如语文学、历史学、档案学、文物学等,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立足清代南部县,展开个案研究,更多地关注制度的运行“实践”,力图通过个案的研究,探讨和解决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学术问题。该书共630页,是一部详实的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研究的权威著作。

创作背景

《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是清代南部县官衙形成或保存下来的清朝文书,其中绝大部分是清王朝一个县级政权组织履行职责、执法行政的官方文书,包括朝廷的诏旨、上级官府的札令、同级衙署的咨函等,少部分属于县域民间社会的私人文件,如契约、文约等,真实而全面地记录了清朝从入蜀到覆亡250多年间在四川南部县的统治历史,是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司法、宗教、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在地方上的一个重要缩影。自被披露以来,《南部档案》受到历史学档案学语文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基于此,《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研究》对这一主题展开了研究。

内容介绍

本书利用四川省北部的南部县衙门所藏档案,对一个清代县级政府的管理活动进行个案研究,涉及县衙设置、基层组织、文教机构和民间婚姻等专题,对清代基层管理的运作研究有一定启发。该书由绪论及四编组成,以南部县制、基层组织、教官与劝学所、民间婚姻四个方向为突破口开展专题研究,并于其前置“绪论”,对《南部档案》的形成、现状、整理和价值进行概述。绪论重点对《南部档案》的形成历史、保存现状、基本内容、研究价值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第一编“清代南部县官衙设置研究”充分利用《南部档案》中的原始文献,较为系统地研究州县官吏和衙署的设置情况,以及各衙署的衙役雇佣实态,并对各衙署的职责及其履行方式进行了细微的探讨。第二编“清代南部县基层组织研究”以《南部档案》为依据,结合地方志书的相关记载,对清朝管理和控制乡村市镇的里甲制度、保甲制度、团练制度、乡约制度及其在南部县的实践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清代基层社会的管理问题。第三编“清代南部县之教官及劝学所研究”集中论述了清朝州县教育中的两个问题:一是州县教官及其衙署,包括衙署的设置规制、教官的出身背景、任职条件、经济待遇和晚清教官的职能转换;二是晚清州县劝学所的创设经过、组织构成、运行方式、功能职责和历史作用。第四编“清代南部县之婚姻与社会研究”对清代南部县的婚姻礼俗及嫁卖生妻等“恶习”展开了研究。

作者简介

蔡东洲,1962年生,平昌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授。出版有《巴蜀道教碑文集成》(副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巴蜀佛教碑文集》(副主编,巴蜀书社,2004)《宋代阆州陈氏研究》(天地出版社,1999)《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目录》(主编,中华书局,2010),在《文史》《文献》《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

作品鉴赏

第一,在文献资料上,该书将原始档案与其他文献相结合。该书以《南部档案》为主要参考资料,辅以其他档案文献、典制图书、地方史志,以南部县官衙设置、基层组织、教官与劝学所、民间婚姻等为个案,展开了精细的研究,避免了既往研究的“宏大概括”“笼统论述”。第二,在内容观点上,该书史实建构与问题讨论相结合。该书研究的几个专题,涉及清代地方官衙的设置及运作,地方教育的实态及近代转型,基层社会的控制与管理,民间婚姻的实态及背后所隐藏的经济、社会与法律关系,皆是清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于史料及研究范式等因素,既有研究或重史实建构或重问题探讨,很难将二者有机结合。该书利用相对连续而完整的第一手资料,完成了相关史实的建构,特别是有关佐杂官、教官、劝学所、里排、官制婚书等的相关史实。第三,在研究方法上,该书小处入手与大处着眼相结合。该书立足清代南部县,主要是从小处入手,从微观层面展开个案研究,更多地关注制度的“实践”。但课题组的目的并非仅是就个案论个案,而是通过个案的研究,探讨和解决一些普遍性的学术问题。第四,在应用价值上,该书对清代县级官衙设置的研究体现出清代县级衙署的建制意图、调整理念、职权范围、机制运作及其成败得失,为当代地方机构的进一步调整和改革提供史鉴。对教官及劝学所的研究发现国家、官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才是教育健康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对清代基层社会的组织、管理和控制,以及民间婚俗的研究,反映了国家意识、主流文化与民间社会的结合度是基层社会稳定与否的关键。

获得荣誉

该书入选2011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获四川省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参考资料

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研究.清华大学图书馆.2024-03-20

我校22项科研成果获四川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文明网.202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