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改革
体育的改革是中原地区社会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社会改革的推动,也促进社会改革。体育改革的社会学本质是体育领域中国家与社会间关系的根本性重组。体育改革具有紧迫性、渐进性、滞后性和长期性等基本特征。
历史沿革
中国的体育改革始于改革开放时期,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第一次是在1986年,以《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旨在解决当时体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如项目水平落后、后备力量薄弱等。尽管这次改革提出了一些批评,但它并未从根本上挑战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二次重大改革发生在1993年,随着《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的发布,改革的重点转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育发展模式,以应对经济发展与现有体制之间的矛盾。
改革内容与措施
1986年体育体制改革的内容与措施
体育领导体制改革:改变了过于依赖体委系统的传统模式,恢复了被撤销或合并的地方体育委员会。
训练体制改革:强调全国统一规划的思想,实施奥运会战略,改进“一条龙”训练体系。
竞赛体制改革:鼓励各方参与体育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重点突出奥运项目,青年运动会则仅限于奥运项目的比赛。
国家队建制改革:采用多种形式组建国家队,包括常设队、临时集训队和以全国冠军队为基础的队伍。
群众体育体制改革:支持各部门和企业自主举办体育活动,促进学校和工厂的运动训练。
1993年体育体制改革的内容与措施
体育行政管理改革:通过简化行政权力和职责转移,减少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将具体管理工作交给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竞技体育改革:包括项目管理机制的改革,训练体制的改进,以及竞赛体制的市场化和多元化。
群众体育改革:激发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热情,推广体育社会化,加强学校体育和农村体育的发展。
体育产业改革:倡导政府和社会共同投资,遵循“以体为本”的理念,探索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之路。
改革的特点
体育改革的特点体现在循序渐进的方式上,首先在局部地区试行,随后逐渐扩展;同时,在利益分配方面,优先考虑新增部分,再逐步引导原有部分的改革。
主要成就
改革的出发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以推进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进程。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竞技体育的集约化、群众体育的社会化、体育产业的市场化、体育协会的实体化等多个方向开始明确,并以积极稳妥、讲求实效、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的步骤开始实施。
参考资料
第二十章中国体育改革的社会学分析.豆丁网.2024-11-02
体育体制改制是哪年.醉学网.2024-11-02
没看过《城市之间》,不敢说自己是体育迷.网易.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