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服膺
李服膺(1890年—1937年),字慕颜,别名兴菴,山西崞县(今原平市)人,保定军校步兵科第五期毕业,早年从军跟随阎锡山。
1918年,李服膺毕业后,初任山西学兵团教官,后晋升为连长。1930年,李服膺任阎锡山的第5军军长。1931年,李服膺任国民革命军68师师长,后68师改编为61军,他就任军长等职。其间,他与张荫梧、楚溪春、李生达、傅作义等人结下深厚情谊,共同结拜为兄弟,被誉为阎锡山麾下的“十三太保”之一,且李服膺在其中被尊称为大哥。1937年9月,他率领部队在天镇抗击日军入侵时遭遇失利。同年10月,因战败之责,李服膺在太原被阎锡山处决。
人物生平
李服膺1896年出生于山西崞县。1912年,李服膺进入北京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学习。
1916年,他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5期步科,并于1918年毕业。随后,他担任了山西学兵团的教官,后晋升为连长。1920年,李服膺出任第3团第3营营长。1925年,他先后担任迫击炮队队长和第26团团长。1926年,其职务进一步提升为第13旅旅长及第7军第14师师长。1928年2月出任国民革命军第7军军长,同年8月转任暂7师师长,10月则兼任第38师师长及平磁铁路护路司令。
1929年8月,李服膺担任北平警备司令。1930年3月,在反蒋联军中,李服膺被任命为第3方面军第4路军第5军军长,同年10月又兼任晋东边防区守备副司令。1931年,他的职务再次变动,2月出任第5师师长,6月则成为第33军第68师师长。1933年,他担任第61军军长。在晋军中,李服膺与张荫梧、楚溪春、李生达、傅作义等人结为兄弟,共同被称为阎锡山的“十三太保”,其中李服膺被誉为大哥。1937年7月,他任第61军军长,同年9月率部在天镇抗击日军时失利。10月他在太原被阎锡山处决。
相关事件
李服膺之死
李服膺在雁北修筑工事期间,自太原仅获取少量试制材料,钢筋与水泥远不足计划批准量的百分之一,土石工具更是稀缺。此外,民工薪资与兵工津贴屡遭克扣,转而用于商业交易,国防工事的质量自然堪忧。雁北失守后,李服膺预感不妙,急电南京唐生智及军法总监部,请求派员调查。唐生智转告阎锡山,要求李亲自赴南京汇报。然而,此举却适得其反,阎锡山最忌下属私下与南京联络,加之李若赴南京,雁北失守之事将无所遁形,对阎不利。李的种种举动,反加速了其悲剧命运。
当阎锡山电召李服膺回太原时,李的幕僚劝其暂避风头,待局势明朗再作打算。但李自信有南京支持,无所畏惧,毅然返太原。审判厅设在太原“绥靖”公署大堂,10月2日深夜11时许,阎锡山高坐在大堂中央,亲任审判长。阎锡山的两侧,分坐着审判官、军法官、陪审官、宪兵司令等数十人。李服膺一看眼前阵势不妙,准备辩解,但是阎锡山竟丝毫不容他置辩。李服膺见阎锡山硬给自己加罪名,一反往日唯命是从的常态,立即从口袋里掏出阎锡山命61军从天镇“相机撤退”的电令。城府极深的阎锡山没料到他有如此一手,脸色大变。但他色厉内荏,自知理亏,阎锡山简短表态后,即宣布对李的处置决定,然后换成爱莫能助的口吻说:“今日处办你,实让我伤心,但我不能因私害公。你的家,你的儿女,有我接济,你不用顾虑。”话毕,匆匆离席,从大堂后门疾步而去。警卫营连长康增,还有谢濂、张达三等押着李服膺上了汽车,直奔大校场刑场。奉令率61军在天镇县抗击日军进犯、浴血奋战10天之久的李服膺,在接到阎锡山下令撤退的电报后率部撤出防线。结果被阎锡山以擅自后退为由枪决。枪决前,阎锡山给予李“特殊待遇”,让其身着中将军服,行刑地铺设红毯。面对死亡,李服膺高呼“不讲理的阎锡山万岁!”,展现了对权力的无奈与愤怒。李之结局,实乃咎由自取,但其遭遇也对晋军起到了震慑作用。
编纂话剧传闻
李服膺因“临阵脱逃”之罪而丧生,但实际上,他是在天镇完成了第2战区司令长官部规定的防守时间后,才下令部队撤退的。此举激起了李部属下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认为李服膺是阎锡山为掩盖指挥失误而找的替罪羊。据传,阎锡山亲自担任审判长,枪决李服膺后,还指令第2战区政治部创作了一部名为“枪毙李服膺”的话剧。然而,在话剧上演之际,李部的一位排长倪保田冲上舞台,脱下上衣,高声质问:“大家看,我们若不抗战,这些刀枪伤从何而来?难道是狗咬的吗?仅我们400团就伤亡八九百人,这仗是谁打的?”此言一出,引起在场官兵的强烈反响,迫使话剧团立即道歉。得知此事后,阎锡山便下令停演该剧。
参考资料
李服膺.抗日战争纪念网.2024-09-06
军法从事:抗战期间处决27名将军,三分之一是黄埔学生.澎湃新闻.202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