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政策
金融支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银行信贷干预、差别化贷款利率管理和金融租金补贴等措施,来为公有经济部门配置超出市场竞争均衡水平的信贷资金。这种政策旨在通过非货币发行的方式弥补公共部门赤字,同时支撑公有经济部门的资本形成增长。
形成背景
金融支持政策形成的根源在于政府希望在公有经济部门的传统资本形成渠道收缩、公共部门赤字扩大的情况下,通过创造和分配金融租金,降低动员居民部门金融剩余的成本。这一政策的推行前提是金融市场准入管制、对金融组织体系的控制以及对存款利率的控制等一系列金融管制政策的实施。政府通过对国有银行的主导地位的确立、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干预和控制,以及对存款利率的控制,确保了国有银行在社会信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为金融支持政策的推行提供了基础。
主要内容
银行支持
金融支持政策强调银行在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银行应以效益为中心,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投入,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多样化的投融资体系,完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银行还应创新贷款担保方式,适应高科技企业的需求,探索新型融资渠道,如高新技术企业债券等。
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为了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政策提倡建立风险投资体系,培育和发展促进资本与高新技术结合的新金融机制和模式。风险投资主要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应注重发掘高效的风投主体,确保投资方向符合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宗旨。
资本市场发展
资本市场的发展对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至关重要。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多种方式进行直接融资,或者采用金融租赁、商业票据、信托等方式进行间接融资。政府应放宽高新技术企业的上市条件,鼓励其上市,为其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便利。
中小企业担保机制
针对不愿出让技术和经营管理权的企业家,金融支持政策建议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制。这包括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坚持“政策化资金、法人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多渠道筹集担保资金,鼓励中小企业互助担保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促进商业性担保机构的扩大和发展,规范担保机构的运作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分担机制,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和资金补偿机制。
效果评估
金融支持政策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国有银行的地位得到了巩固,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工具,如差别贷款利率政策、信贷倾斜政策、中国人民银行资金供给政策、资本市场准入政策等,有力地支持了重点产业的公有企业。截至1997年,国有银行贷款占全社会金融机构短期贷款的65.8%,显示了金融支持政策的有效性。虽然这一政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金融效率损失和风险积累问题,但它在渐进式改革早期阶段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容忽视。
参考资料
全融支持政策.百度.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