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陈玉壂

陈玉壂

1739年冬,陈玉即派人远赴山东省采购蚕种,并招募技师到遵义市养蚕。 1741年冬,陈玉壂又一次派人去山东购蚕种,并要求他们春节前必须赶回遵义。乾隆八年(1743年)秋,遵义养蚕终获成功,全境蚕业大丰收。

正文

明朝以前,遵义主要以农耕为主。至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85年—1488年),才开始有“生铁冶炼”活动。1738年后,遵义知府陈玉从山东引进蚕种及丝绸织造技术,遵义丝织业大兴,其它经济也得到带动和发展。

陈玉壂,山东历城人。初由荫生补光禄寺署正,继任赣州市同知。清乾隆三年(1738年),调任遵义市知府。

那时,遵义府城(现遵义军分区一带)四周槲树(遵义人称“青树”)茂密,但遵义人并不知道树可以产生经济价值,老百姓只是沿袭传统的卖材烧碳。而陈玉的家乡山东省,百姓早已用槲树放养蚕而获利。陈玉到任后,“巡视四乡,见青㭎、槲树满山遍野,便决定用槲树叶养蚕富民”。

1739年冬,陈玉壂即派人远赴山东采购蚕种,并招募技师到遵义养蚕。但遵义距山东路途遥远,约有2000公里路程,往返一趟需过上百个驿站,耗时几十天。购种人与蚕师日夜兼程,历尽千辛万苦往回赶,但返至湖南省境内沅江市(今湖南省北部)时,南方已进入了春天,气候变暖,蚕茧提前出娥,蚕种报废。

1741年冬,陈玉壂又一次派人去山东省购蚕种,并要求他们春节前必须赶回遵义市

次年春,陈玉壂将蚕种分给府署西侧(现遵义军分区后府后山一带)的百姓放养。当年,春茧获得成功。他即传令各地,要求有条件的地方都要学会“放、养、缫、织”之法。

除发给百姓蚕种外,还对养殖者提供养织工具和资金补助,他本人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和帮助。百姓如获至宝,积极响应。《遵义府志》记载为:“口讲指画,虽风雨不倦”,深得民心。但因气候炎热,秋幼蚕经烈日曝晒,未能吐丝作茧,引种未取得成功。

陈玉壂并未灰心丧气,再一次派人去山东省采购蚕种,并聘请技师和织绸师来遵教百姓放养和织绸。

乾隆八年(1743年)秋,遵义市养蚕终获成功,全境蚕业大丰收。据各地上报数字,收茧800万枚,陈玉壂以优价收购。除部分用作缫丝织绸外,养殖范围进一步扩大。山东技师为遵义培养了养蚕师、织绸师数十人,他们后来成为了养蚕的骨干力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