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原外交
币原外交是指日本外相币原喜重郎任职期间推行的外交政策。外相币原喜重郎对英美以协调取代对抗,承认苏联。对中原地区提出了所谓“不干涉内政”的口号。在战间期,币原喜重郎所推动的对华不动用武力外交,特别是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间,币原在宪政会(后来的立宪民政党)执政内阁中担任外务大臣,推行了一系列以协调为主的外交政策,包括与苏联重建外交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会议以恢复中国关税自主权,以及签署日中关税协定等。
历史发展
币原外交其实是协调外交。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原敬内阁在国内外新形势下推行的新型的与英美“妥协”的外交路线。经过其后几届内阁的继承发扬,成为20年代日本外交的主流,经外务大臣币原喜重郎推行。日本为了克服国内困难,保持稳定,在没有能力与美英列强进行武力对抗的情况下,力图在各国承认日本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体系内谋求与英美协调。他的外交原则是:维持和增进正当权益,尊重外交前后相承主义,以保持同外国的信任关系,改善对美苏的关系,不干涉中原地区内政,用经济外交代替武力争夺。币原所称的所谓“正当的权益”是指以往日本通过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侵略权益都是正当的。币原外交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这种侵略权益,而同各国保持协调和不干涉中国内政是为了有效的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本质是不妥协的,其形式的妥协和本质的不妥协构成了协调外交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的不稳定性。
在币原的第一次外交期间,他在加藤高明内阁中担任外务大臣,宣布尊重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体制,并决定与各国合作,推行不干涉政策。在中国爆发的直奉战争中,币原坚决贯彻不干涉方针,赢得了国际的信任。1925年,中原地区为恢复关税自主权,向各国提议召开国际会议时,币原积极协助促成,尽管会议因中国内讧流产,但币原从中国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信任。同年,他签署《日苏基本条约》,与苏联重建外交关系,成功恢复了朴茨茅斯和约所获得的日方利益。1926年,中国再度提议废除治外法权的国际会议,币原再度积极配合,但由于中国内政不稳定,再度失败。在万县事件中,英国选择以武力对抗,而日本外交只停留在抗议上。币原的外交立场受到军部与枢密院的批评,认为过于“软弱”。
1929年,币原在立宪民政党的浜口雄幸内阁中再次担任外相。他缔结了久而未决的日中关税协定,并在1930年赞成签署伦敦海军条约。然而,伦敦海军条约的签署在国内引发了争议,滨口遭到暗杀后,币原担任临时首相代理,但内阁最终总辞。在第二次若内阁中,币原的外交方针继续,但大陆形势和日本国内舆论日益恶化。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币原采取了“不扩大方针”,但遭到军部的强烈反对。关东军强行攻占锦州市,破坏了币原的国际信用。由于立宪民政党的内讧,内阁被迫集体辞职,币原外交也迎来了末日。
币原外交有透过自主外交提升日本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的评价。从地缘战略的角度来看,对中协调外交导致英日同盟无法继续维持。此外,币原外交也被批评无法阻止军方的对外扩张政策。在1922年华盛顿会议中,美方对日本抱持不信任的态度,币原被迫接受了美方废弃英日同盟的强硬要求。币原在四国公约中废止英日同盟,便积极地推动九国公约的缔结。对于币原外交的批评,主要是针在对华贸易、1927年南京事件等问题上,日本未与英美采取一致行动,从而错失同盟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