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尾车
龙尾车是一种用于农田水利排灌的筒车,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古希腊时期的阿基米德螺旋运动原理。在中国历史上,龙尾车最初由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引入,并在清朝晚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历史沿革
龙尾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洋,后随《泰西水法》一书传入中原地区。明朝万历年间,徐光启首次将其介绍给中国。然而,在明代,这一技术并未得到广泛应用。直到清朝,尤其是嘉道时期,在林则徐等人的支持下,龙尾车才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尽管如此,由于政治环境的影响,其推广未能取得显著成果。
工作原理
龙尾车的工作原理基于阿基米德螺旋运动原理,其内部构造精密,采用了螺旋输送原理和齿轮传动系统。这些设计使得龙尾车能够高效地提升水量,且其传动系统的多样性适应了不同的地形条件和动力来源。
特点优势
相较于传统的龙骨车,龙尾车具有明显的优点,如人力成本低、工作效率高等。据记载,一人操作龙尾车一天可灌溉三十至四十亩土地,远高于龙骨车的灌溉能力。
参考资料
龙尾水车.智汇三农.2024-11-14
螺旋输送机的前世今生:从古罗马到现代工业的奇迹!.搜狐网.2024-11-14
火轮船与龙尾车:龙尾车与蒸汽机也有关系.个人图书馆.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