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冰

李冰

《李冰》是由王亚彪执导的历史题材影片,胡庆士王敏宜等主演,于1983年上映。影片讲述了战国末期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蜀地百姓的故事。

剧情简介

战国末期,秦国蜀郡水患连年,民不聊生,秦昭襄王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丞相范雎不顾御史大夫反对,推举李冰任蜀郡郡守。李冰兼程赶往蜀郡,一家人喜出望外。李冰将一支玉簪花交给夫人,夫人含泪送李冰和儿子二郎出发治水。成都蜀郡官员百姓焚香迎接新任郡守,车至市井,有人喊冤。

郡丞公孙若令武士捉拿,李冰制止,二郎上前接状,见一年轻美貌的女子举状,为她身陷囹的哥哥王缀喊冤,二郎对她颇有好感。晚上,秦王贵戚华阳侯及儿子华阳烈龙为李冰接风。席间,李冰向官员们请教治蜀之策,华阳父子认为敬天才能保民;主尊孟谦主张抗旱防洪;监御史何坚却坚持要严刑峻法,斩决王缀,使民畏威。

李冰连夜审阅王缀案卷,认为王缀只是主张治水,为民请命,而非谋反。刑场上,李冰父子急喊刀下留人。忽然,山洪席卷法场,李冰父子和王缀都被卷走。王缀在水中救起李冰父子,领他们蜀王坟,登玉顶山,查访岷江洪水成因。李冰当众释放王缀,百姓心服,愿随李冰一同治水。李冰委王缀以治水工程重任,华阳侯大为惊怒,他表面上献出万粮食,背后却另施诡计。

施工刚开始,就遇挫折。玉垒山山石坚硬,铁打不动,大批民工发生食物中毒,华府管家造谣惑众,要百姓撤离,并把民女杜鹃嫁给江神。李冰将计就计,亲自前去送亲。二郎假扮新娘,在江神祠捉住装神弄鬼的华阳烈龙。李冰为民除害,把恶少华阳烈龙抛入江中。

治水工程轰轰烈烈地展开,二郎在劳动中与杜鹃真诚相爱了。暴雨降临,二郎在抢修大埝中受伤身死。李冰继续寻找防洪筑埝的新方法。华阳侯诬告李冰,秦王削李冰职,并捉拿王缀。王缀以死相报,自刎前留书妹妹,假托是以李冰名义斩杀。孝武皇后深明大义,以自身做人质,随官员去秦都咸阳。经一年苦斗,李冰终于完成了大埝的修筑。

工程经受了洪水的考验,造福于子孙万代。此时,李冰接到夫人病故的噩耗,他决定长留蜀中,继续根治水患。暮色沉沉,铁勒辚辚,李冰告别岷江父老,踏上了新的征程。

幕后制作

创作初衷

十年“动乱”后,导演王亚彪感到,一个真正的人,真正为人民做点好事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为人民做好事的人还是很多的,因此,他要借用李冰,为那些在艰苦的环境中人民“拼命硬干”不惜被消灭于黑暗之中的人树立一块小小的纪念碑。

创作依据

在创作中,王亚彪发现史书上关于李冰的记载,除了在蜀任郡守修都江堰之外,别无其他内容,民间传说虽多但大都不能作为历史依据,而且秦朝遗留下来的可供借鉴的资料太少,特别是建筑方面,除了地基几乎没有实物。为了拍摄该片,以王亚彪为首的主创团队尽可能搜集资料,并且在原则上采用历史专家的意见,把参考资料的界限划在西汉以前,因为“汉继秦制”,西汉留下的史料较多。

幕后花絮

该片是话剧演员胡庆士第一次拍电影,为了演好李冰,他查阅了包括《战国策》在内的大量古籍,而且一有空就去实地考察,到伏龙观二王庙,缅怀李冰的伟大功绩,帮助自己更好地认识人物。胡庆士的外貌与灌县二王庙中的李冰塑像相似,以至于拍戏时,当地群众一看到他就呼喊“他就是李冰”。该片中“古成都市”的拍摄地选在紧靠岷江外江的骆家坝,拍摄时,正值插秧季节,外江水水位大降,达不到拍摄要求,当地驻军在下游筑起拦江坝,保证了剧组顺利拍摄。

画面色调

主创人员认为,李冰去蜀任职前,蜀郡政治形势不稳定,洪水肆虐,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加之四川成都灌县一带,阴雨连绵,从地理特点和剧情考虑,他们决定不追求斑斓的色彩、艳丽的画面,除了几场调子高昂的戏外,大部分外景都处理在阴雨天,内景也以夜晚为主。另外,由于秦朝尚黑,他们在景物、服装、道具、化妆的选择和设计上突出黑色,强调色彩的古老、原始、粗陋和单调,尽量向中原地区古画色调靠近,试图制造一种沉重压抑的气氛,从而使观众感受到李冰治水的艰难,体现李冰修都江堰的必要性。

场景搭建

该片剧本中有多处反映成都市的镜头,而且场面很大,单在摄影棚搭内景达不到理想效果,美术师王兴文跑了很多外景地,那些地方都满足不了拍摄要求。为了真实再现两千多年前的蜀郡首府,剧组决定搭建一座古城。王兴文查阅资料后,结合剧本要求,与导演、摄影、置景研究,定出了搭建古城的几项原则:一是当时成都紧临郫江,水患严重,荒芜一片,所以选景一定要符合这一特点;二是置景要力求真实,城墙要像土夯成的(因为战国时城墙全是版筑土夯),城门一定要用方形、木结构,城上要突出阙楼;三是要尽可能把戏集中,重点突出成都市,以展现时代面貌。在施工时,四川省民工用竹批和砂扞架起了城墙,用黄土、水泥、沙子混在一起抹在景片上,制造出“土夯”城郭。建成后的古城外景城长一百六十米,高七米,中间城楼达十四米,城内建了一百六十米长的街道。

发式设计

化妆师在设计片中男子发式时,以兵马俑西汉壁画为依据,根据时代特点、地方特色和人物身份,设计了五种发式造型:华阳侯府武士、随从、仆人和部分蜀郡平民使用偏髻;虽然偏髻比正髻更具有秦朝特点,但是王玢瑞考虑到正髻是秦、西汉时期贵族男子的常见发式,对于李冰、华阳侯、二郎等人物来说,用偏髻未免失于庄重,所以影片中贵族人物使用正髻,而髻的形状也没有完全照搬秦兵马俑中多数梳的高耸式,而改用了椭圆式,以表现整体的美感;王玢瑞根据研究,认为椎髻是古代蜀族的典型发式,所以为表现片中王缀、卓石匠、瞎老人、李桂阳等人的地方特点,均采用椎髻;无髻编发多见于秦兵马俑坑出土的将军俑,是将头发向下梳拢后编成六股板辫再反折向上用发卡和丝绳盘扎,王玢瑞推论这种发式似是官员戴冠时所用,在设计片中贵族男子戴冠时的发式时,他考虑这种发式的反折易于下坠影响头部美观,所以只保留了编发的特点;王玢瑞从资料得知,披发是古代氐族羌族的风俗习惯,于是,他在影片中大量出现的蜀地平民男子发式中用了部分披发,以显示此地区氐族、羌族人聚居的地方特点。

电影配乐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获得荣誉

作品评价

影片评价

该片反映出强烈的时代精神,而又没“现代化”,它让李冰在真实历史的氛围中,使观众抚今思昔,浮想联翩。由于该片做到了尽可能与现代观众心理状态趋于一致,从而能使观众在思想上、情绪上产生强烈共鸣。编导在把握历史的真实性上,严格地从尊重历史出发,在人物设计、人物行为和关系,特别是人物思想上都体现了真实性。主人公李冰既没有被现代化,也没有被作为单纯的政治号筒而任意拔高。该片的历史真实性还突出表现在总体造型上。影片的服装、道具、建筑等注意了秦朝的古色古香,突出了古老、原始、粗俗和单调的色调。人物表演方面,语言典雅而力避观众听不懂的文言文,再现了古人的言谈风貌。该片场面浩大,气势雄伟,片中的咸阳市宫阙、成都府、治水工地等场面令人叹为观止。(《电影评介》评)

大众评分

参考资料

李冰 (1983).豆瓣电影.202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