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体系
普惠金融体系的概念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由联合国系统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广泛使用。其核心意义在于构建一种能够有效地、全面地服务于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的金融体系。当前的金融体系未能为全社会提供有效的服务,因此联合国希望通过小额信贷(或微型金融)的发展来推进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
基本内涵
普惠金融体系包含多个层次的内涵:
- 首先是一种理念,即信贷权是人权,强调每个人都应有权获得金融服务,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共同富裕。
-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需要在金融体系内进行创新,包括制度、机构和产品的创新。
- 主要任务是为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的低端客户甚至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这正是小额信贷或微型金融的目标所在。
发展现状
中国的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始于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原名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他们在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的推广活动中首次引入了这一概念。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焦瑾璞在2006年的一次演讲中正式使用了“普惠金融体系”的术语。自2005年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相关部门合作实施了“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项目,旨在研究相关政策。2012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G20峰会上提到普惠金融的重要性,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将其纳入改革议程。
框架
普惠金融体系框架认为,应当将包括穷人在内的金融服务融入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金融体系中,以便更多客户群体受益。客户层面关注贫困和低收入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微观层面涉及各种类型的金融服务提供商;中观层面涵盖了支持金融服务的各种基础设施和服务实体;宏观层面则由国家银行等政府部门主导制定适宜的法规和政策框架。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中国政府网.2024-11-25
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覆盖面逐步扩大.中国政府网.2024-11-25
普惠金融.普惠金融.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