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秦炳

秦炳

秦炳(1883年—1911年4月27日),原名昌恩,字燧生,一字炳烈,四川广安市广安区龙台镇龙台老街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先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907年,秦炳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先后在四川省云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等地谋划革命。1911年4月27日,秦炳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时不幸中弹牺牲。

人物生平

秦炳,原名昌恩,字燧生,籍贯为今龙台乡。自幼在私塾展现出聪慧好学的特质,其习作常超越同龄人。随着年岁增长,他进入拳厂学习拳击与剑术,并创作了富有爱国情怀的对联:“大地龙蛇堪起舞,普天夷狄应伐诛”。随后,他进入紫荇书院(亦称紫金精舍)深造。在书院期间,得知州盐务局及盐务巡防营有勒索民财的行为,他深感愤慨,曾策划并实施了一次针对新上任盐务官的抗议行动。

之后,秦炳离开书院,进入顺庆府联合中学堂求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他与伍安全一同加入四川陆军弁目队,次年又成为同盟会的一员。他积极参与了由佘英谢奉琦、熊克武等人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召开的会议,讨论在成都、泸州市宜宾市等地发动起义的计划。

光绪三十四年(1908),秦炳返回广安市,加入孝义会(一个地方性的民间组织),并受聘为石笋乡小学堂的体育教师,同时推荐同盟会成员王晓澄至该校任教。他利用这一身份,与同盟会及孝义会中的核心成员合作,广泛联络大竹县渠县以及广安境内多个场镇的孝义会和哥老会成员。为支持这些活动,秦炳不仅贡献了自己的薪水,还典当了部分家产。经过数月的努力,他成功争取到了数百名接近同盟会理念的哥老会、孝义会群众的支持,并发展了200余名同盟会会员。同年十一月,面对清廷因光绪帝慈禧逝世而颁布的戴孝禁令,秦炳公然违反规定,穿着花袍褂,佩戴红顶瓜皮帽,以此表达他对清代统治的不满与蔑视。面对亲友的劝阻,他坚定表示,虽未能亲手诛杀清廷要员,但鼓励众人要勇于反抗,不必畏惧。

1909年(宣统元年)初,秦炳与包括外籍革命党人熊克武、余英、曾省斋在内的多位人士商议,计划在广安市发起起义,旨在夺取盐务巡防营所储存的数百支枪械,以此为基础组建一支由中国同盟会指导的武装队伍,进而开展更大规模的武装斗争。起义原定于元宵节实施,后因故调整至夏历二月初十日。起义前夕,秦炳的亲属秦岳婶不幸去世,他在所送祭幛中将落款时日尽收眼底为“时值大汉元年二月某某日”,并向所有吊丧的人宣传推翻清廷,建立民国。

广安起义未能成功,秦炳随后辗转经过顺庆区成都市峨眉山市,最终抵达井研县。同年夏历五月中旬,他又前往荣昌区,与方冲、但懋辛等人秘密策划在嘉定区(今乐山市)发动起义。然而,该计划亦告失败。鉴于清廷严密的追查,秦炳选择前往昆明市,并加入当地的新建陆军

1911年,秦炳参与了黄花岗起义,不幸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牺牲经过

1910年(宣统二年)农历十一月,秦炳接到熊克武的通知,前往广州参与由孙中山领导的起义筹备工作。次年农历三月,秦炳历经昆明、缅甸、越南、香港等地,最终于二十五日抵达广州,并隐匿于专为川籍革命党人设立的隐蔽地点——位于市内的莲塘街吴公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时左右,起义正式爆发。秦炳与一众川籍革命党人从后门潜入总督署,与守卫的清军展开激烈战斗。他们成功推进至侧前门,并与来自广东的数十名起义同志汇合,随后共同向督练公所发起冲锋。

在接近莲塘街北口时,起义队伍遭遇了清廷北洋水师的阻击,战斗持续至深夜。由于人数上的劣势,起义队伍逐渐被冲散。随后,秦炳又与巡警队发生遭遇战。在混战中,秦炳不幸中弹身亡,年仅28岁。事后,他的遗体被安葬于黄花岗,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参考资料

广安区史志办对秦炳史料进行抢救性挖掘.四川省情网.2024-08-21

走进葛万.泽州县人民政府.202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