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温德姆·格伦维尔
威廉·温德汉姆·格伦维尔,第一代格伦维尔男爵(英语:William Wyndham Grenville, 1st Baron Grenville,1759年10月25日 - 1834年1月12日)出身于辉格党世家,是乔治三世时期的英国首相。
生平
他是前首相乔治·格伦维尔的儿子,同时是另一位首相老威廉·皮特 的外甥。他从小在政治温床中长大,并在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克莱斯特切奇学院接受据认为是担任一个国家高级领导职务的人所应受到教育。他相貌平平,举止粗野。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因此说不上特别富裕(每年收入1500英镑),但是同他拥有的政治资本相比,这些不幸是微不足道的。他的资本中包括一种重要的、他的这位或者那位堂兄弟迟早会为他找到政治地位。他们认为,同坦普尔家族或者利特尔家族的成员一样,要格伦维尔家族的一员不如愿以偿是不能想象的。
更为重要的也许是,他虽然不具备管理公共事务的特别才能,但是,出生于他那样家庭环境的年轻人所具有的这种弱点是可以克服的。他十分勤奋,能埋头苦干。但是,他的家庭是相当富足的,他在自己的家庭环境中似乎也是悠然自得。他在政界的提升即顺利,又迅速,这对一位出身名门,并且具有他这样的背景的人来说,是预料之中的,他22岁时就当选为白金汉选区----一个其家族控制的选区----议员。这是一个幸运的时刻,因为他的堂兄小威廉·皮特刚刚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不到一年,格伦维尔就当上了他的兄长,爱尔兰总督坦普尔勋爵的首席秘书,在小皮特于次年成为首相后,他任命格伦维尔为主计大臣。
由于担任这一职务的津贴相当可观,这位年轻人从此再也不为贫穷而焦虑不安了。29岁时,他当选为下院议长。三年之后,他已经封为贵族,并担任外交大臣的职务。此外,他还兼任海德公园的看守官。这是一个颇为舒适的闲职,每年可收入4000镑。他还兼任财政部会计检察官,每年也是4000镑。现在,他手头很宽裕,完全可以结婚了。但是,奇特的是,他在表姐妹中接了良缘。他的新娘是他姑母的女儿安娜·皮特。他们在白金汉郡德罗普摩尔的一处不大,但却迷人的宅邸安了家。格伦维尔在那里建了一个漂亮的图书馆。当时政务还没有占据他的全部时间,他潜心于养花种草和阅读古典作品。他的朋友们一致认为,结婚使他比以前要斯文多了。莫宁顿勋爵写道:“我无法对你说,看到你成家我多高兴。我曾对皮特说,结婚使你发生了三个重要变化,这不能不感动你的老朋友。(1、你的褐色翻领外套代替了一成不变的单排扣蓝上衣,2、你的鞋系上了带子,3、你用的发粉香气四溢。)
法国革命对他的观点的影响同许多抱有自由派观点但具有保守派气质的人是一样的。这场革命使他转而采取高压手段。他驱逐了法国大使肖夫兰,怀疑他煽动叛乱。他在上议院辩论中止人身攻击法案、叛国罪法案和对付煽动性集会法案时支持政府的立场,这些法案是小威廉·皮特所谋求的、确保革命理论在英国没有立足之地的法律武器。
另一方面,他任然信奉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当皮特看来要削弱市场经济时,他表示反对,在天主教徒解放问题上,他再次站在了自由派这一边。由于天主教徒解放问题,他同小皮特在1801年一起辞去了职务。他担任了近10年的外交大臣。他同乔治·坎宁和查尔斯·福克斯在议会领导了一场反对亨利·阿丁顿政府的运动,并最终使这个政府下了台。在阿丁顿被迫辞职之后,格伦维尔拒绝参加小皮特组成的内阁,直到福克斯被包括在内阁之中,他才入了阁。这是国王所不能容忍的。从此,小皮特和格伦维尔的关系就不那么好了。
在1806年小威廉·皮特去世之后,格伦维尔组成了所谓的荟萃内阁(1806-1807)。他是由想象中最有才华的阁员组成的,乔治·格伦维尔不愿担任首相职务。他指出,他会因不得不放弃会计检查官之职而减少收入。在福克斯保证要制定一项法案,使会计检查官的职务由一位托管人担任之后,这一问题才得以解决。这是一个巧妙的-----也学是过于巧妙的发明。此后,格伦维尔担任了首相。但是,这个内阁证明是一个组织的很糟糕的班子。“我们不能同心同德。“内阁大臣之一的福克斯说。这个内阁维持了14个月。在这之后,天主教徒解放问题再次变得尖锐起来,国王乔治三世在此问题上与以前一样顽固执拗。
被国王称为天主教徒的格伦维尔辞职了。他说:“我因摆脱首相职务而感到无限的快慰。”也许的确是这样的。他一心想着他在德罗普摩尔的住宅、花园和图书馆。他的妻子继承了小皮特在康沃尔郡博康诺克的房地产。格伦维尔现在是个富翁了。他常常在下院发表讲话。比如他发表了主张废除对抢劫商店的人判处死刑的讲话。他任然忠于天主教教义和自由贸易的信仰。他在1834年死于中风,终年74岁,他没有孩子。
评价
接替乔治·格伦维尔担任首相的利物浦伯爵对他作了这样的总结:“他是我平生所知道的一位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异常勤奋,但是从来不能全面地看问题···他并不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但他对别人冷若冰霜····他的举止极为傲慢、无礼,他和他的家族都是贪得无厌之人。”这些话虽然严厉,但并不全无道理。同样,同时代的人物有的则对他评价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