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叶蕨
锥叶蕨,为真蕨目蚌壳蕨科的化石植物,其蕨叶大,至少三次羽状复叶。锥叶蕨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早侏罗世的锥叶蕨处于始现阶段,至中侏罗世则广泛分布,在早白垩世潮湿的暖温带植物群中也起一定的作用,到早白垩世晚期衰退。
形态特征
蕨叶至少三次羽状分裂,羽片线形至披针形,两边近于平行,先端尖锐,以宽角着生于轴上。小羽片楔羊齿型,基部收缩,叶边常裂成楔形、线形或圆形的裂片。叶脉一般作楔羊齿型,少数为栉羊齿属型,中脉以锐角自中轴伸出,并以锐角分出与裂片数目相等的侧脉。实小羽片的细裂片常常退化,仅留下柄状的中脉或侧脉。单个的(很少是两个)囊群着生于叶脉顶端,孢子囊群常全部或局部为杯状的囊群盖所包围。
分布范围
锥叶蕨在早侏罗世在伊朗及中国等地出现,早白垩世在葡萄牙有报道,中侏罗世几乎遍及世界各地。中国境内早、中侏罗世锥叶蕨曾大量繁盛,报道过已有20余种。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辽宁省、新疆、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北京、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湖北、湖南省、四川省、云南省、浙江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都报道其存在。晚侏罗世初期起,气候开始变热,中国几乎全为干旱气候所笼罩,而锥叶蕨分布在黑龙江、吉林省、辽宁、内蒙古、甘肃和青海,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北方仍保持温暖、潮湿的气候。进入早白垩世,气温开始降低,锥叶蕨仍存在于某些地区,并出现了一些新种。南方植物地理区只在浙江发现,北方植物地理区到晚白恶世早期中国黑龙江省嫩江组仍有发现。
影响分布的因素
锥叶蕨的出现、发育和衰亡受到内外因素的综合支配,与外界的气候、土壤、山岳、湖海等有密切的关系。
研究意义
锥叶蕨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地层划分上亦有重要意义。在中国过去的报道中,华北及西北下侏罗统煤系中的分布是极其普遍的,华中地区则见于斯行健所著的“鄂西香溪煤系植物化石”中,华南一带未见到,四川广元、邵化一带千佛岩系的植物化石中有其存在。此发现不仅将久归之于白垩纪的千佛岩系及广元系的地质时代改属于侏罗纪,而且显示出该植物的分布领域还有继续向南扩张的可能。研究不同时代锥叶蕨的分布,还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类型。现生蚌壳蕨科多为白桫椤或树状蕨,主要生活于热带、亚热带及南半球的温带地区。中生代归入蚌壳蕨科的化石与现生类别无论是分布区域还是生态特点均不尽相同,中生代蚌壳蕨科化石多为草本植物,地理分布也不限于热带、亚热带,而主要分布于温带、暖温带。